黃桂明
摘? ?要: 廣播、電視及各種網絡自媒體,是人們了解疫情、發表觀點的重要渠道。管控好藝術作品傳播,對公共突發事件的處理起著重要作用。媒介應該利用藝術作品的傳播,塑造典型人物、事跡,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 突發事件? ?藝術作品? ?傳播影響力? ?冠狀病毒
2020年1月23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導致全國多個省市先后啟動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自此,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在全國展開,各行各業都為打贏這場戰“疫”群策群力。文藝界亦如此,分別以歌曲、微視頻、詩朗誦、漫畫等形式呈現,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武漢伢》《武漢莫慌,我們等你》《同根》《風雨過后》,以及中國動漫集團創作的防疫主題系列漫畫等。他們以藝術作品聲援,讓人不禁淚目,引起網友們的大量轉發,瀏覽次數達到500萬以上,讓人們感受到在疫情面前國人萬眾一心的決心與斗志。這些藝術作品的成功,既離不開作者的竭心創作和藝術作品的優良質量,又離不開媒體的精心策劃和全網推廣[1](35-37)。
一、藝術作品的內涵及其對社會詮釋機理
從學理層面厘清藝術作品的內涵及生存場域。藝術作品旨在帶給人們美的感覺達到放松的目的從而引起人們的喜愛。現代種類包括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油畫、繪畫、雕塑、動畫、音樂等。藝術作品的誕生與存在依賴于它所生長的社會環境。藝術作品從一開始就反映了當時或某個時期的社會特征,總是與社會的需要聯系在一起,“孤立的、與生活不再發生關系的藝術作品,不管它如何優秀,總會成為一件無人問津的擺設品,注定會失去它的人文價值”[2](204-207)。藝術作品的創作是一種集體行為,而不是個別天才的產物,影響社會,引導社會的主流思想,與社會是共生耦合關系。
二、藝術作品中典型人物事跡的塑造及其社會影響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歸屬于一定的群體。個體對于其所屬群體有不自覺的認同感,并受群體中代表人物的影響,同時受個體沒有實際參加但接受其規范的“參照群體”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3](148-151)。因此,在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應有意識、有方向性地選擇一些自帶正能量的人物事跡,引導社會的主流思想,影響社會群體。此次疫情涉及的主要人群包括一線的醫護人員、軍人、警察、基層干部、媒體工作人員、志愿者、國家領導干部等。媒體工作者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針對不同的職業人群,從不同角度選取代表性人物,把抗“疫”戰士的真實寫照呈現給受眾群體,繼而彰顯勇于擔當的國家領導人形象、逆行出征的不同職業形象和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
(一)彰顯勇于擔當的國家領導人形象
古語云:“將之道,謀為首。”體現了領導者的重要性及首要任務在于謀略,領導者的主要職責在于決策。決策貫穿了領導活動的全過程,是領導活動的核心,是領導者政治意志、管理意志的集中體現。國家領導人在公共突發事件中的管理能力與決策直接影響事件的發展趨勢和成敗,也是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
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對其的防控是一個復雜嚴峻的過程,涉及醫療水平、分析研判與決策、領導擔當等多種因素。疫情暴發后,我國媒體人奔赴在抗“疫”的一線,以藝術作品為“槍”,扛起了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重擔。從這些藝術作品的“故事”中,可以得知中國政府在得知疫情發生后立即響應并作出指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救治患者,努力降低死亡率。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習近平同志敢于擔當,親自指揮部署,多次主持召開最高決策層會議,確定疫情防控的總要求和總目標;中國國務院成立聯防聯控機制;國家領導人帶領中央指導組赴疫情中心傳達中央精神,為前線抗“疫”工作人員打氣并在現場展開督戰指揮……這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強大的領導力。中國政府和國家領導人用行動向國人和世界證明了中國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迅速有效的處理危機的能力,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國家形象,贏得了很多國外媒體的一致贊譽。美國政治作家薩拉·弗朗德斯撰文指出,中國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所采取的措施,在資本主義國家是聞所未聞的。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認為,中國政府展現出的組織動員能力在全球衛生史上沒有先例,其他國家很難做到。艾爾沃德對中國領導人“了不起”的決定、中國抗擊疫情時展現的協同優勢及全政府、全社會的集體意愿表示稱贊,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團結”。
這些事實證明了中國藝術創作者在創作中抓住了典型,真實地、全面地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領導們敢于擔當的精神及超強的指揮、決策能力,提升了中國領導的國際影響力。
(二)彰顯逆行出征的職業形象
藝術作品作為一種公共存在,其發展既需要遵循內生性規律,又需要考慮所處的場域及時期的特殊性。在抗“疫”時期,藝術作品要結合當前國家的需要,精心策劃并量身定制主題,凸顯其在特殊時期的主流思想的引導力。因此,特殊性與普遍并存是藝術作品能夠在抗“疫”時期通過藝術的手法把參與抗“疫”的典型人物事跡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彰顯我國逆行出征的職業人形象。
1.大無畏的醫護人員
醫務人員是人民健康的守護者,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中堅力量。在關鍵時刻,他們聞令而動,逆行出征,沖鋒在前、英勇奮戰,與時間賽跑救治病患,用醫者仁心守護生命。他們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精神,為人民群眾筑起堅固的生命防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藝術創作者立足當下抗疫的嚴峻現實,植根中國大地,把聲音、畫面和文字通過藝術手法的加工,形成極具視覺沖擊力的藝術作品,把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真實寫照展現出來。MV《白衣戰士》展示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除夕星夜馳援,元宵節緊急集結,義無反顧馳援武漢的動人畫面。歌曲《知道我為誰》唱出醫護人員的心聲,他們為了大家舍小家,堅守在抗“疫”前線。疫情發生后,眾多藝人紛紛創作了抗“疫”主題的歌曲致敬醫務人員。張學友的《等風雨經過》、李榮浩的《同根》、劉德華的《我知道》等,從這些MV中,可以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第一時間奔赴武漢;武漢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張定宇雖身患漸凍癥,夫人被感染新冠肺炎,仍戰斗在最前沿,還有不幸在前線被感染和殉職的醫護人員……這些感動億萬中國人的醫護人員。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方式,在藝術作品中不斷對醫護人物的典型事跡進行塑造及傳播,形成良性的社會輿論,穩定民心,穩定社會,他們的英勇行為是中華民族舍己為人、勇于奉獻的光榮傳統的最好體現,充分彰顯了無所畏懼的醫護精神。
2.無所畏懼的人民軍警
軍人肩負著保衛國家安全,保衛及守護國家邊境,政府政權穩定,社會安定、救災的使命;警察承擔著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的重擔。在公共突發事件中“雜音”較多,難免存在各種造謠、傳謠的現象,引發人民的恐慌,導致社會不穩定。基于此,軍警便成為公共突發事件中確保救災工作井然有序開展、社會穩定的強有力保障。
疫情暴發后,十一集《人民軍隊戰役紀實》《武漢我們來了》《湖北最美警察》等有關軍警方面優秀藝術作品不斷刷屏,以極快的速度在各大媒體傳播。從這些藝術作品我們看到了,在危難關頭,人民子弟兵總是挺身而出。疫情就是命令,全軍部隊堅決貫徹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火速馳援疫區,勇當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保護神和捍衛者,與全國人民風雨同舟、共克時艱,積極發揮先鋒隊、突擊隊作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自疫情暴發以來,軍隊共派駐了4000多醫護人員支援湖北,承擔起武漢火神山醫院醫療救治工作,并科學、規范了診療方案,建立相關制度,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地方每天出動30多萬軍警,他們穿行于禁區,負責協助完成場所的消毒、外來人管理、物質運輸、防疫宣傳、執勤守衛、入戶排查等工作,筑起了抗“疫”另外一條堡壘,充分彰顯了我國軍警的大無畏精神,展現了人民子弟兵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
3.默默奉獻的志愿者
志愿者是指在自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參加相關團體,在不謀求任何物質、金錢及相關利益回報的前提下,在非本職職責范圍內,合理運用社會現有的資源,服務于社會公益事業,為幫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開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實際的,具有一定專業性、技能性、長期性服務活動的人。起源于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志愿者在世界上已經存在和發展了100多年。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媒體通過《堅信愛會贏》《一起加油》《志愿者,致青春》等系列藝術作品致敬志愿者,把志愿者在抗“疫”中不求回報,熱心助人的親社會行為通過屏幕傳遞給全國人民,從而激活大家的共情認知,使個體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待問題,認識到別人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貢獻,從而自發加入志愿者隊伍,希望獻出綿薄之力。來自共青團中央的數據顯示,共青團中央共組織發動了8.5萬名青年志愿者參與防疫宣傳熱線接聽、社區人員登記排查、安全消毒、心理咨詢等。除此之外,全國各地民間自發參與的志愿者數以百萬,他們在全國人民都繃緊神經居家防疫的時候,冒著風險穿梭在大街小巷,甘做抗“疫”中的生命擺渡人。從志愿者們這種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熱心助人的行為,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力量,看到了中國人民的時代風貌、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在這場戰“疫”中得到了書寫和詮釋。
4.平凡的基層干部
基層干部立足本職、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線。新型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兩個“主戰場”,一個在白衣天使們奮戰的醫院發熱門診、隔離病房,另一個是更龐大、同樣容不得掉以輕心的地方——基層。
習近平同志指出,把社區這道防線守住,就能有效切斷疫情擴散蔓延的渠道。非常時刻,守,也是戰。非常時刻,基層黨員干部沖到一線、干在前面。在這個特殊時期,基層干部搖身一變,成為抗“疫”期間的“網紅”英雄,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傳播的漫畫、MV、微視頻等無處不是他們的身影。從漫畫《戰“疫”日記之基層干部篇》了解到基層干部忙碌而平凡的每一天,他們通過“鄉村大喇叭”將防疫知識響徹每個角落,喊出最“硬核”的防疫口號,叮囑群眾安心“宅”家,少外出、不集聚、不傳謠、不信謠、戴口罩;歌曲《讓我為你守護》《閃亮的光》唱出了基層干部的責任擔當,在疫情來襲時,不畏艱險、辛勤付出。為了守護群眾平安,他們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走街串巷,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構筑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嚴密防線。這些“網紅”的身影充分彰顯了“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基層干部精神。
5.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媒體人
伊麗莎白·諾爾-諾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媒體與文藝工作者是引導正確輿論,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的直接責任人,他們追隨“逆行者”,成為“逆行者”,以優秀藝術作品、廣播電視節目等方式傳播給媒體前的每一位受眾者。漫畫《抗“疫”逆行,致敬媒體人》,微視頻《我在》清晰地呈現了在“疫”情肆虐的禁區,一方面,一線的媒體記者奔赴疫區,與醫護人員們并肩作戰,融于抗“疫”救災的每一個環節,忘我工作,確保前線信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最真實透明地傳遞給全國人民。另一方面,各級廣播電視臺的媒體人員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紛紛開辟戰“疫”專題、專欄,與居家防疫人民共同抗“疫”。針對兒童與青少年教育,北京卡酷、上海哈哈炫動、湖南金鷹卡通、江蘇優漫等動畫少兒頻道組織精兵強將,日夜奮斗,制作并播出了一批極具教育意義的抗“疫”主題動畫片,如《逆行者》《致奮斗的中國人》《致團結的中國人》等。這些戰“疫”主題動畫片通過真實感人的動畫形象,生動表現一線醫務工作者、共產黨員同時間賽跑、與疫情較量、頑強拼搏、日夜奮戰的感人事跡,激勵青少年向英雄致敬,與祖國“共呼吸,同命運”。
6.抗“疫”戰士的科研精神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強調科技強國的重要性。科技是“國之重器”,它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同志一直非常看重科技這個“國之重器”和“最有力的武器”,多次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綜合多學科力量,統一領導、協同推進,在堅持科學性、確保安全性的基礎上加快研發進度,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為此,全國科技戰線迅速打響,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科研、臨床、防控一線相互協同,產學研各方緊密配合,有序開展各項科研攻關工作。從重慶大學原創MV《感謝》《抗議“戰士”之科研》系列紀錄片《科研戰役》等一系列主題藝術作品中深刻體會到了科研抗“疫”戰線的重要性。為了給一線防控救治提供更多科技支撐,科研工作者爭分奪秒,不舍晝夜。李蘭娟院士再戰一線,帶領團隊克難攻關;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收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送來的不明原因肺炎樣品,立即組織力量、連續72小時攻關;華中農大研究團隊采集人工養殖野生動物血液,努力尋找病毒“中間宿主”;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加班常態化。他們在與時間賽跑,為研發治療性抗體藥物開發和疫苗全力以赴,為最終戰勝疫情供強大科技支撐。這一項項科研成果充分彰顯了廣大科研抗“疫”戰士們義無反顧、日夜奮戰的科研精神。
三、彰顯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傳媒行業不斷發展壯大,為了迎合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不斷改變。
全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一方有難,八方來支援。來自全國40多支醫療隊伍,共計20000多名醫療人員不畏懼被感染,堅守在一線;人民軍隊來自人民,人民有難,軍人當先,人民子弟兵始終心系群眾的安危疾苦,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聽令而行、勇于擔當,奮戰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前沿,構筑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銅墻鐵壁;文藝工作者發揮自己所長,創作各種藝術作品,為前線的抗“疫”工作人員聲援,鼓舞士氣;媒體工作者肩扛著傳播政府權威聲音的重擔,“召必回、戰必勝”,共克時艱;農民工們放棄假期,放棄與家人團圓,奔赴前線,爭分奪秒,讓十天建成“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成為現實;基層干部們在基層構筑起了群防群治抵御疫情的嚴密防線;疫情面前人人有責,志愿號角,有召必應,全國每一個角落都遍布著無私奉獻的志愿者。這一幕幕彰顯了我國萬眾一心的民族團結精神,讓國外媒體都為之震撼,紛紛為中國政府的強大而點贊。讓境外媒體感動和羨慕的還有中國新一代人的社會責任心與勇于擔當精神,使中國在國際公眾的形象得到了提升。
四、結語
藝術作品注重的是用藝術的敘事手法塑造作品中主體形象及引導觀眾的主流思想。在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中,精心策劃并制作抗“疫”主題的藝術作品傳播正能量,有助于激發人民的共情,使個體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待問題,認識到別人為自己或他人所做的貢獻,并自發參與到抗“疫中”,從而彰顯不同職業群體的職業精神,用真實行動進行一場愛國主義教育,感動每一個中國人,從而提高民族團結力,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參考文獻:
[1]黃長根.試論《長征路上的“紅小鬼”》的成功之道、教育價值及社會影響[J].中國出版,2017(05).
[2]陳宏可.藝術公眾與藝術作品的相互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06).
[3]樊飛燕,韓順法.公共危機中傳媒人物的形象及其社會影響[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0(01):148-151.
[4]曹榮芳,吳新宇,吳飛.北京奧運會媒體傳播的社會影響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01).
課題項目:本文系賀州學院廣播電視編導2018—2020年廣西本科高校特色專業(桂教高教〔2018〕52號)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