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沛華
摘? ?要: 學生通過互聯網進行音樂學習,能拓寬知識面,進一步開闊視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絡,利用網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更熱愛音樂。
關鍵詞: 網絡互聯? ?音樂學習? ?影響? ?方法策略
網絡時代,不僅促進了各類信息的飛速傳播,還使各種應用軟件應運而生,各式各樣App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生活及學習需求,如全民k歌、網易云音樂、抖音、快閃等,各種音樂軟件中的互動使大眾能更輕易地接觸和學習音樂。“凡在上帝有一所廟宇的地方,魔鬼也會有一所禮拜堂”。換言之,學生通過互聯網學習音樂,能拓寬學習面,開闊視野。權衡利弊,不良內容也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教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最大限度地增強網絡互聯的效益性及便利性,即利用網絡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
一、互聯網對學生音樂學習的有利影響
1.開闊視野
網絡化的生活圈里,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互聯網可以帶給我們很多益處,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天下事。同樣,學生們在校園里學到的知識有限,絕大部分仍然依賴于教師和課本,網絡是連接兩端的一根弧線,讓我們學習的知識更全面,而不再是單一化的課堂傳授。比如音樂短視頻軟件“抖音”,多數是大眾拍攝短視頻配以音樂分享美好生活,學生不僅能從其中了解各地風土人情、音樂文化和生活技能等,還能將熱門音樂銘記于心。網絡為學生提供了更自由的選項,使學生的認知判斷力得到增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2.有效運用碎片化學習時間
課堂學習不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中總是有局限性的,現實中的一節課需要復習導入、講授新內容、拓展創新等,相關內容難以全部融入一堂課中。如今,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在家就可以學習知識,各種音樂軟件短視頻的視聽結合,不僅有益于加深學生們對樂曲的印象,還可以鞏固課上的知識內容。久而久之,不但有利于學會聆聽,而且學生的歌曲庫將隨之豐富,音樂素養將隨之提高。很多電影之所以出色,是因為配樂將電影升華,在娛樂放松的同時可借此機會進行音樂學習,感受音樂的魅力。
3.豐富學生音樂學習方式
運用互聯網學習,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變被動為主動,進行探究式的學習。例如,在北京三十五中,學校為學生開設名為“ipad音樂課堂”的音樂課程,利用互聯網改變上課模式,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音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創作與合作能力。如今很多人熟練運用抖音,不僅僅限于年輕人,甚至老年人,其次音樂與視頻相結合的形式,使很多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學習方式和技能。網絡上有各種各樣的知識,可謂包羅萬象,契合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網絡強國”戰略思想,也強調了互聯網對教育的重要性。
二、互聯網對中學生音樂學習的不利影響
1.音樂作品質量參差不齊
現今伴隨著流行歌曲的功能性改變,越來越多的音樂作品為了迎合市場、大眾和社會,變得商業化、功利性,內容乏味無趣。學生的審美觀本就處于不成熟的狀態,這種類型的曲子不僅導致一些學生發展的不良走勢,而且使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二者形成反差。制作商利用從眾心理制作出大量性質量低下的歌曲,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與學校的音樂教育內容相悖,導致音樂教育受限。
2.師生關系漸行漸遠
虛擬世界里,有各種新奇的事物,雖然每個人都擁有話語權,但是一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就有可能受到他人的嘲笑。每個時代的人都有專屬于這個年代的偶像及相應的流行音樂,不能排除很多教師并沒有聽過和了解過現在的流行音樂。這類教師在學生們的眼里無疑不懂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不愿和老師溝通。此外,一些學生自我獨立意識較強、思想敏感,很容易產生與教師“對著干”的想法,拒絕溝通,導致師生關系逐漸走遠。
3.審美品位日漸低俗
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一直采取雙軌式的形式中西并進,從學堂樂歌時期開始就顯現端倪,我們在進行西方音樂教育的同時也不忘傳統音樂教育。互聯網推進了多元文化的發展,更具有開放性、包容性,能包含、融入各種信息,但其中不乏一些惡俗、虛假信息,對學生易產生消極影響。
基于此,音樂教育既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利,又要直面其帶來的挑戰,有效提高音樂教育教學質量。
三、互聯網與音樂教學的“橋梁”搭建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動音樂教育的積極發展,也造成了學生日益增長的美好知識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網絡安全會議中提出的“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需要我們進一步貫徹落實,要趨利避害而非一味排斥,搭建互聯網與音樂學習的“橋梁”,將互聯網與課堂相結合,將以師為本轉變為以生為本,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踐行立德樹人和以美育人。
1.運用互聯網的豐富性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
運用互聯網資源庫的豐富性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進一步豐富認知,增長見識。以教育部號召民族民間戲曲音樂進課堂為例,雖然教材的編寫里不乏戲曲音樂部分,但目前,一些學生依舊覺得戲曲音樂課堂索然無味、興致缺缺。是因為太難聽?其實不然,轉換一種教學形式,可以通過互聯網,讓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看戲曲人物的一顰一笑、挑眉回眸等,享受感官沖擊的視聽盛宴,這比單純聽覺上的觸動所產生的效應更深刻,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容易使學生發現戲曲的魅力所在。
通過互聯網與音樂教育的結合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近幾年“快閃”成為潮流。所謂“快閃”,是指在指定時間地點做指定的行為后迅速離開。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音樂可以應用于快閃,且效果顯著。可見通過互聯網,學生會學到更多音樂的表達方法。我曾參加了湖南花鼓戲戲曲化妝實踐工作坊,雖然只是簡單進行戲曲妝容的學習,但可以與網絡相結合,不妨通過抖音、快閃等錄制各類戲曲的妝容小視頻,配以戲曲音樂,使廣大網友從中學習受益,發掘一些潛在的發燒友。
2.采用互聯網的交互性激發學生參與音樂的興趣
運用網絡授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與學生相攜學習的小伙伴。互聯網時代,教師和學生應該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教師不再以說教、講授作為唯一的教學手段,而是采用平等交流、自由討論的方式。以生為本,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運用網絡設備引導學生學習,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教師在幕后做導演,學生到臺前當演員。學生應以這樣的臺前幕后形式參與課堂,而不是一味地被動接受知識。
網絡讓我們找到了與自己有著共同愛好的群體,音樂世界的交互正是如此。以S.H.E的《不想長大》副歌旋律為例,旋律來自于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拉近我們跟交響樂等之間的距離,讓我們看到與高雅音樂之間并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北京一夜》的副歌部分加入了戲曲元素,不再只是單純的流行音樂,這樣的結合讓我們對古典音樂、傳統音樂甚至國粹都不那么陌生。
3.利用網絡互聯的即時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運用網絡互聯的即時性提高學生音樂學習上的有效性,互聯網網資源應有盡有,我們不需要再像查閱書本資料那樣逐一查閱。這樣的學習模式,給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可以適當地給學生布置具有挑戰性的作業,鼓勵學生自主自行上網查閱某些需要的資料,完成一些具有挑戰、創新的新型視角課業,增強學生的有效學習能力和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互聯網的即時性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在這樣的便利下,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會樂于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型作業。讓課堂不僅是老師講授的分會場,還是學生學習的主場,讓學生位于臺前更多地講述自己所了解到的相關知識點,給他們更多“野路子”學習的自由。在這種有規矩的自由下,更能增強師生互動。
如今,互聯網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利有弊。我們要巧用弊端,化弊為利。學生正處在對未知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如何控制是對學生的考驗。如何正確運用網絡互聯的優勢,將課堂變得有趣以增強教學效果,是每個音樂教師都要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承穎.終身教育理念下的網絡音樂教育模式探究[J].藝術百家,2013,29(S2):417-419.
[2]張素華.網絡時代下音樂教育的多元發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4(03):73-76.
[3]齊萍.互聯網發展背景下提升中學音樂教育質量的策略[J].藝術評鑒,2018(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