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
摘? ?要: 無論是宏觀的模型建構,中觀的環節監控,還是微觀的體驗研究,對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認識和評價都要準確理解內涵,把握實質精髓;創新創業,始在創,重在創,求于新,落于業,是一個線性連貫過程。各環節相輔相成,緊密關聯,又有所側重;回歸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要避免盲目跟風、局限精英和追求功利。
關鍵詞: 創新創業? ?反思? ?跟風化? ?精英化? ?功利化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高低直接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目前對于創新創業評價的研究,業界有的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FAHP)、德爾斐法、可拓學優度評價法對其進行分析,整體構建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模型[1](9-11);有的偏重于創新創業的某個環節,如課程設置、創客空間建設、產學研平臺搭建等進行具體研究,如蘭應飛基于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CIPP模型對創新創業課程的背景、輸入、過程與成效進行整體性評估[2](158-159);有的偏重于創新驅動戰略下“互聯網+”、云媒體平臺等科技手段融入,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現代化研究水平[3](62-64)。
有的側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受眾的角度進行分析。筆者團隊曾圍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對五所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進行了實證調研。通過因子分析,得出實踐層面對高校“雙創”教育學生滿意度影響程度最高,學生關注度最高;服務保障、教學設計和課程體系對高校“雙創”教育學生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依次遞減[4](10)。都為高校“雙創”教育管理和改革,制定相關教育方案、政策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在創新熱、創業熱的浪潮下,筆者認為無論是宏觀的模型建構,中觀的環節監控,還是微觀的體驗研究,做出評價的出發點是要理解創新創業工作的內涵,把握雙創教育工作的初心;實施評價的落腳點是要發現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問題及時解決,提高雙創工作質量。
一、創新創業的內涵
對創新創業內涵的把握要立足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于高等教育傳播塑造的大學理念。
創新創業始在“創”,倡導的是一種勇氣和價值。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創”字讀chuàng時本作“刱”,以第一次掘井表示事業上的初次去做;創讀chuāng時本作刅,以刀口有血表示傷口[5]。從古人的造字智慧中就能體會到“創”的內涵。語義雙關,意味著一方面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另一方面要經受住失敗的創傷。啟迪我們在雙創教育實踐中,不僅要培養學生敢闖善創的勇氣,更要教會他們做足應對創新路上挫折的心理準備。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學生學習是為“分數”而存在的,衡量成績的好壞是看分數的高低。在標準答案和參考答案下,學生的創新思維被禁錮,創造力被抹殺;家長全程陪同,學校灌輸教育,很多同學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死讀書,讀死書。步入高等教育,這種學習思維定式依然延續,當學校要求或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時,他們顯得手足無措、準備不足。所以,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我們首先要補課,鼓勵學生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意識,教育他們永遠保持勇于探索的好奇心,保持敢于打破常規、挑戰權威的勇氣。另外,創新創造的路上總是充滿了荊棘和挫折,不都是順山順水,失敗是最好的老師,試錯、容錯、糾錯,挫折感教育要同步發力,引導他們正確對待困難與挑戰,不自暴自棄、淺嘗輒止。
創新創業求于“新”,追求的是過程中的標新立異、推陳出新。“新”是一個相對概念,強調的是開拓性與原創性,包括但不限于各種產品、服務、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發明前之未有,是創新;發現已有或改良升級也是創新。無論是集成創新還是原始創新,逐新的前提必須知舊,必須在充分了解掌握前人積累的基礎上予以突破革新。正如實證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所說:“科學和藝術領域的一切成就,無論是同一時代的,還是代代相傳的,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是一代人的發現為另一代人的發現準備好了條件。”[6](2)另外,科技創新必須接地氣,源于現實的需求,立足于國家社會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福祉,不能是空想和虛幻。
創新創業落于“業”,鼓勵讓創新成果在行動中煥發生機、發展提升。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也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觀點。創新的成果不能停留在實驗室,懸浮在書本中,歸根到底要回歸現實,落地生根,接受實踐的檢驗。創業的過程是對創新成果應用檢驗提升的過程。但對于創業的理解,我們要有科學的認識、全局的思維,不能僅僅從就業的角度認識,開創未有之事業是創業,立足于平凡的崗位科研攻關或對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也是創業。
始在創、求于新、落于業,創新創業構成了一個線性連貫過程。從辯證關系的角度,兩者相輔相成,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源泉和前提;創業是創新的延伸與歸宿。沒有創業的創新是無根之水、空中樓閣,缺少動力,沒有創新的創業是重復勞作、復制跟風,缺乏生命力。二者之間不可偏廢,但又有所側重,在創新創業實踐中,鼓勵學生創新創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至關重要,但鼓勵學生爭相創業,甚至基于提高就業率的角度激勵學生創業的做法有失偏頗,需要謹慎對待。人人皆可創,不代表人人皆能創,畢竟創業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要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切忌盲目和跟風。
二、創新創業熱的冷思考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在《以學術為業》中提出,應當把價值中立性作為從事社會學研究所必須遵守的方法論準則。今天我們審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擯棄熱情和沖動,拿出冷靜和耐心理性地進行分析和評價。
1.創新創業需要熱度,但切忌盲目跟風。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高校創新創業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1號《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明確:學校應當鼓勵、支持和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活動,可以建立創新創業檔案、設置創新創業學分。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鼓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彈性學制,放寬學生修業年限,允許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創新創業等。此外,現實中國家在創業小額擔保信貸、稅收減免優惠、創業失業補助等經濟政策上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在這種背景和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如火如荼地開展,校園里各種創咖、創吧、創客空間、創新社團等應運而生;實踐基地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建設數量與日俱增;創新創業課程及訓練項目扶持的數量逐年增加;創新創業競賽的組織力度和頻度持續加碼等。有條件的高校爭先恐后,沒有條件的高校創造條件也要緊跟其后。數量激增的背后是質量堪憂,筆者走訪了一些高校,有的創客空間擺了幾張桌子,陳列了幾個學科競賽的模型就是對外展示成果的示范窗口;有的孵化基地將過去積淀獲獎的創業比賽項目包裝布展,就是重點打造的創業項目,根本無法落地;有的老師剛走出校門走向講臺自身從無企業或創業經歷搖身一變變成了創業導師;有的創新創業基地掛牌剪彩,但后無下文,形式大于內容,僅僅停留在“掛”,發揮不了產學研的實際功能;更有一些大學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滿懷激情,跟風創業,結果血本無歸。麥克思研究院聯合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顯示,近5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創業連續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7屆的3.0%,2018屆上升至3.5%,接近翻了一番。以2017年795萬名應屆畢業生的總量計算,年創業大學生數量超過20萬名,創業成功率卻不足5%[7](156)。讓創新創業蔚然成風,營造氛圍無可厚非,但實施中絕不能盲目跟風,走走過場,流于形式,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對人才培養的褻瀆。
2.創新創業選樹榜樣,但不能局限精英。優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說服,一個好的榜樣,就是最好的宣傳。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離不開榜樣的引領示范作用。創新的骨干、創業的典型是學校的優質資源和宣傳的名片,也是比學趕超的標桿和力量。應適當地宣傳和關注傳播正能量,過度包裝和粉飾會造成馬太效應。以學科競賽為例,目前國字號面對高校幾大品牌性科技創新賽事,由教育部牽頭的“互聯網+”中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團中央牽頭的“挑戰杯”科技創新與創業計劃系列賽事;工信部牽頭的“創客中國”創業大賽;人社部主辦的“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等等,這些比賽有所偏重,但存在很強的同質性,且頻次很高,時間跨度相近。在獎牌戰略指揮棒下,各高校結合特色,發掘亮點,打造精英團隊積極尋求突破。但項目的推陳出新跟不上比賽的需求。創新創業,從出發點來看應是思想上創新意識的培育,過程中創新思維的訓練、創新技能的提高,惠及的應該是廣大學生,在他們心中埋下創新的種子,不能厚此薄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創新創業渴望績效,但不能陷于功利。現在創新創業是高等教育考核的重要一環,被納入每年的高校黨建發展考核。中國高等教育協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從2017年開始每年研究發布全國普通高校學科競賽排行榜,從學科競賽的獲獎貢獻、組織貢獻和研究貢獻維度對高校創新成果、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國家重視,社會關注,創新創業不僅要做還要做得好、做出彩。很多高校為了調動師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不惜花大力氣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出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獎勵、學科競賽獎勵等相關制度文件,希望重獎之下多出勇夫,從項目扶持、資金獎勵、職稱評定、升學深造、評獎評優等方面開綠燈、給政策、得實惠。在這種導向下,師生的參與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高校每年的專利、軟著、論文、科研成果、競賽獲獎、創新創業項目等數量規模龐大,但數量規模的擴張并不意味著質量和效益的增長。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18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調查表明,全國高校有效專利實施率為12.3%,僅為全國(52.6%)的1/5。全國高校有效專利產業化率為2.7%,僅為全國(36.3%)的1/13。高校專利許可率為1.8%、轉讓率為1.4%[8](84),科技成果轉化率之低,可見一斑。專利獎勵、論文獎勵、競賽獎勵、創業獎勵等,當創新創業與利益、與金錢和利益掛鉤的時候,即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是否有利可圖、獎勵多少等成了某些老師衡量是否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評判標準;是否加教學時長學分,是否對評獎評優、升學深造有幫助,成了部分同學參與的依據。基于這樣的動機參與既影響了創新創業的效果質量,又背離了高等教育的初心與使命。
2020年9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對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四個面向”[9]。強調發揮高校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釋放巨大創新潛能,堅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遵循。創新的道路上不允許浮躁和速成,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耐心和毅力;創業的征程也不總是充滿鮮花和掌聲,要有充分的準備和應對。概括起來,高校創新創業工作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為了就業而創業,要在守正創新、引導創業上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1]黃佳彥,肖天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滿意度評價研究-基于模糊綜合分析法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0(1).
[2]蘭應飛.CIPP模型下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新教育時代,2017(7).
[3]張瑾,酈文俊.高校創新創業“云媒體”平臺的構建技術應用[J].電子測試,2019(10).
[4]高圣濤,謝振安,呂金梅,王淼,張鴻.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生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8).
[5]“創”文字溯源[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B/541864?fr=aladdin.
[6]侯鈞生,主編.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8).
[7]劉文娟.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策略探析[J].文存閱刊,2017(19).
[8]袁傳思,賈曉,袁儷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施模式與路徑的探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3).
[9]關于科技和創新,習近平說了四個“面向”和兩個“更加”[DB/OL].http://www.12371.cn/2020/09/12/ARTI1599871918791666. shtml?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