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畫畫
摘? ?要: 構建全面、合理、科學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對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義。在構建勞動教育內容體系的過程中,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發展史、著名教育家提出的理論依據和存在的現實基礎出發,在家校合作視野下提出勞動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的框架須包含勞動文化教育、勞動情感教育、勞動行為教育和勞動素養教育四個部分。
關鍵詞: 家校合作? ?勞動教育課程? ?內容體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的實施涉及品德、態度、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避免將勞動教育窄化為培養學生體力的教育,避免勞動教育的實施途徑單一化,忽視家庭、學校層面的主流培養渠道,淡化對學生勞動意識、勞動情感與勞動行為的培養。家庭層面的勞動教育與學校層面的實施相脫節,到目前為止未形成一套規范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因此,貫徹新時代的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的不懈努力,探索、構建勞動教育內容體系,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促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家校視野下勞動教育體系建構的理論依據
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勞動教育發展的歷史基礎
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以來我國勞動教育思想的演變及勞動課程內容的變遷,不難發現勞動教育一直處于發展狀態,并未被摒棄。幾十年的勞動教育發展進程更證實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還需對勞動教育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在1949年—1954年這一階段,我國的勞動教育在重視文化知識學習和強化生產勞動之間搖擺不定,無法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盡管處于勞動教育的瓶頸期,但國家不斷探索,對先前的障礙提出新思考;在1958年—1978年這一階段,陸定一提出教育必須與勞動相結合的觀點,一改往日風向,揭示了勞動對于教育的價值。但是割裂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關系,不由引出新的思考方向:如何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全面發展人的目標;在1978年—2000年這一階段,值得肯定的是糾正了腦力與體力二元論的觀點,提出教育應該是腦力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成果,并且肯定了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在2000年—2008年這一階段,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確立了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確立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教育目標;面向未來新時代的教育要在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探尋勞動教育的新內涵、新價值,成為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發揮育人的價值,為學生勞動素質的形成添磚加瓦。因此,回顧七十多年的勞動教育發展進程,勞動內容不斷革新,勞動教育在學校與家庭之間輾轉,最終致力于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層面的勞動教育內容體系構建,發揮育人的價值。
2.典型教育家提出的與勞動教育相關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道:“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還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是不斷進步的,勞動將轉換其表現形式,不僅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在學校教育中也占據一席之位,學校的智育與體育教學與勞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勞動教育初具形態。因此,學校教育與勞動的結合成為勞動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馬卡連柯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的形成至關重要。”他認為學校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場所,但是家庭更是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輔助。因為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應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因此,不僅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主要場所,家庭層面的勞動教育也不可淡化,勞動內容應與學校勞動課程有機銜接,在家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基礎上,發揮其對學生勞動能力培養的重大價值。
二、勞動教育體系建構的現實基礎
在勞動課程設置方面,自新中國成立初期,以生產技術教育為主的課程內容是勞動教育發展的初步探索。改革開放后,我國開設了專門的勞動技術課,使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都得到培養,將片面的體力勞動轉化為體腦合一課程。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單獨的勞動課程轉化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是實踐層面的勞動教育被削弱。新時代,應賦予勞動教育新的內涵,課程內容設置需做出切實的改變,有如下方面:
其一,在課程內容結構設置上,偏向于勞動知識教育,忽視家校層面實踐活動的配合,導致家校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教育銜接不緊密。固然合格的勞動教育應該包括勞動知識、勞動情感、勞動能力和勞動行為,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應該集專業勞動知識、勞動技能于一體,但是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實質上還是處于以知識為中心、以學校教育為主的思維偏差之中,在家庭、社會參與方面勞動技能的學習顯得尤為缺乏。
其二,勞動教育內容在家校層面分布領域單一,腦力與體力勞動教育相分離。巴甫洛夫曾道:“我畢生都熱愛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也許甚至說,我更熱愛體力勞動。當在體力勞動內加入任何優異的悟性,即手腦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更特別感覺滿意了。”他認為,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并無高低貴賤之分,最佳狀態是手腦并用,發揮出勞動教育最大的效用。就目前勞動課程內容在各個領域的分布狀況來看,形式單一,缺乏各個領域操作技能的學習,手腦層面的操作缺乏有機統一。家庭提供的勞動教育內容局限,在此需要學校協調各個層面增加操作技能的學習機會,使家庭、社會、學校互相合作,充分發掘獨特的育人價值。
其三,勞動教育內容呈現表象化、淺顯化。就我國目前的勞動內容設計而言,不論是家庭層面還是學校層面實施的勞動教育大多聚焦于簡單的日常勞動活動、生活勞動知識的學習,僅僅強調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勞動內容的設計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訓練的只是學生的低層次技能,忽視學生高層次勞動認知、勞動素養的培養,從育人角度來看,有待改良。因此,勞動教育在立德樹人的任務中要發揮功效,不僅需要構建精準的教育目標,還需要對勞動教育內容進行深度思考和一體化設計,促進學生在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勞動知識學習向勞動素質的養成轉變。
三、勞動教育內容體系建構的框架
基于上述對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體系建構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的理解,可以認為,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體系應是一個包括勞動文化教育、勞動情感教育、勞動行為教育和勞動素質教育等內容要素的有機組合,明確勞動教育新內涵的復合型框架。
1.勞動文化教育:勞動教育內容構建的地基
勞動文化是指身處勞動教育中的青少年需要掌握的勞動教育基本內涵、勞動教育的發展歷史等基本理論知識。充足的理論基礎給勞動教育框架的構建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是實踐活動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勞動行為和勞動素質的基礎。因此,毫無疑問,勞動文化知識教育是勞動課程內容構建的核心內容。與勞動相關的專業知識是多元化的,針對新時代青少年而言,他們需要掌握的是符合社會角色的勞動內容。例如,在家庭小主人的身份下,學生要熟知家務相關的基本常識、勞動安全知識、自我保護常識等;在學校小管家的身份下,學生需要掌握樹木種植保護的知識、最新科學技術的知識、涉及的材料工具和設備的使用知識等。家庭層面和學校層面會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在不同角色體驗下學生需要掌握充分的勞動知識與基本生活常識,中小學生必須掌握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生活規范常識和科學勞動知識等,保證家、校層面的勞動活動都能順利進行,為培養新時代所缺乏的高層次勞動素養打下基礎。
2.勞動情感教育:勞動教育內容構建的保障
情感是細膩入微的,融入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是生活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因斯坦曾說:“情感和愿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后的動力,不管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努力和創造的外表多么高超。”可見情感是學生學習、創造的不竭動力,因而,勞動教育中不乏情感的教育,情感的升華必然為勞動教育增添不一樣的色彩,勞動教育的情感教育成為勞動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家庭層面勞動教育的構建不應局限于體力勞動技能的提升,旨在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感情和創新型勞動意識。在新時代勞動教育新內涵的指引下,要求開展創新型勞動教育,意味著創新型思維在家庭勞動中要有所體現。例如,學生在完成收拾房間這個任務的同時應主動構思如何設計布局房間結構,美化物品陳列,這就在體力勞動的基礎上要求創新思維的配合;對于學校層面的勞動教育內容構建旨在培養學生集體勞動意識、勞動責任認同感和使命感。基于新時代勞動教育新內涵的要求及學生勞動意識發展現狀,在勞動情感教育上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勞動知覺、社會責任的認同感、集體協作的使命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家校的全面協作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勞動行為教育:勞動教育內容構建的驅動力
針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勞動知識、充沛的勞動情感,付諸實際行動而非紙上談兵,勞動行為在此看來顯得尤為重要。歌德曾言:“經驗是永久的老師。”他認為人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經驗,行為活動更是檢驗知識的有效手段。因此,行為活動成為勞動教育的外在表現,勞動行為教育成為勞動教育內容構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衡量勞動素養的外在標準。對此,勞動教育培養目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充足的勞動知識與勞動常識,更要求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勞動活動的能力。學生勞動行為的訓練應從家庭與學校層面共同展開,在家庭層面,家庭要適度“放手”,給予學生適當的空間探索新事物,并鼓勵孩子積極投入自己的興趣活動中。在學校層面,應在勞動活動的設置上與家庭接軌,培養的學生的勞動行為能力要能在家庭中具有可操作性并且能夠廣泛運用于生活中。不論家庭還是學校層面,勞動教育內容構建都是具有邏輯性的,充分利用勞動課程并統籌其他勞動活動,建立縱向有階梯、橫向有關聯的勞動內容體系。
4.勞動素養教育:勞動教育內容構建的核心
在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勞動素養,勞動素養是勞動知識、勞動情感、勞動行為及勞動能力的綜合體現。勞動不僅用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求,更要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烏申斯基認為:“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手段,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意指勞動教育是青少年道德養成的有效途徑,目前勞動教育被賦予新內涵,強調根本價值在于“立德樹人”,旨在教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創造勞動,讓學生感受勞動的價值,幫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因此,勞動素養的提升可間接體現為學生道德品質、勞動價值觀的形成。不論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學校生活中,都離不開勞動者為學生學習生活創造的便利條件,例如學校環境美化、家庭衛生維護、學校設施維護等。勞動教育內容構建從如下方面入手:其一,以尊重勞動者、弘揚勞模精神為勞動教育內容。例如,定期組織中小學觀看社會各個階層的勞模人物傳記或者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引導學生尊重勞動者并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崇高的勞動精神,深刻體會新時代提倡的勞動精神面貌。其二,重視學生創新勞動意識、能力的培養,將勞動教育從基礎勞動技能、勞動情感的培養提升到自主創新型勞動層面。例如,定期開展與互聯網、機器人、科學技術相關的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舉辦腦力活動,加強創新型思維的培養,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1).
[2]趙長林.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勞動教育思想的演進與勞動課程的變遷[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6):9-17.
[3]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馬卡連柯.馬卡連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56.
[5]許良英,李寶恒,趙中立.愛因斯坦文集:1卷[M].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97.
[6]徐潔,樓幸琳.培育勞動素養: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核心指向[J].教育科學論壇,2020(19):5-10.
[7]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