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周月華
[摘要]文化伴隨著社會歷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與思想道德觀念,規定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方向。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形態間的相互沖擊與碰撞,必然會造成大學生文化精神迷茫、道德失范現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價值取向產生消解作用。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承擔起自身的文化使命,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遵循文化的邏輯,把握文化育人的格局,堅持以文化認同促進國家認同,以文化融通促進文化創造,以文化自信促進民族自信,以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厚度、凸顯文化底色、傳承文化精神,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他們在真懂之中領悟文化知識,在真信之中打下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在真用之中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命;文化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2-008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2.016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1]“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會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權”[2]。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文化所產生的力量和價值在我國經濟、政治、社會等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世界也正在把眼光轉向中國。文化全球化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直面的課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傳播精神文化,擔負著維護、豐富、發展主流文化的重任,同時也擔負著批判和抵制有害文化的職責”[3]。新的時代需要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一、困惑與彷徨:全球化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文化危機
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并且越來越頻繁,伴隨著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同化與異化,使文化融合、文化沖突的問題也逐漸凸顯,文化也呈現出全球化的特征。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在為我們帶來文化發展新理念、新視野的時代紅利的同時,也使西方腐朽的、帶有美化侵略色彩的、別有用心的文化產品進入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中,引起了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迷茫和道德失范的現象。因此,如何有效應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變革所帶來的文化滲透、文化沖突以及文化殖民的現實挑戰,是高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所必須應對的緊迫問題。
(一)文化心理沖突:文化變革對大學生精神生活的影響和沖擊
文化的沖突是指文化的“同質”和文化的“異質”在全球化進程之中所產生的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之間的沖突。發展中國家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在文化交流時的不平等。面對西方撲面而來的文化和價值觀輸入,他們裹著華麗的外衣,對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觀念造成強烈的沖擊,大多數的大學生能夠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科學的態度,但是仍有一些學生認識模糊、態度曖昧、非理性認知占據上風,從而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再加上當代大學生極強的自我意識,其人格心理特點也多出現與傳統文化之間不和諧的現象。比如對于虛擬社交的高度依賴會使他們在現實社會交往中感到不適,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不能很好、很快地將自己融入到現實的實踐活動之中。因此,在文化變革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精神生活受到影響和沖擊,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深化和開展。
(二)文化認同危機:文化變革對大學生行為方式的影響和沖擊
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不僅是社會所構建出來的,同時也是大學生自己參與構建以及主動選擇的過程,是社會重要的風向標,具有前瞻性和可預測性。21世紀以來,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也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哈韓”“哈日”“非主流”“偶像崇拜”“網紅”等現象層出不窮,彌漫在高校的群體中。文化的多樣性造成一些大學生在文化認同的過程中認為,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老舊的、過時的表現,而模仿、學習西方外來文化則是“潮”的表現;認為對他們有用的文化就應該是“認同”的,而無關他們自身利益的則面臨著被選擇性地剔除。種種諸如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一些西方社會價值觀念在大學校園里悄然滋生和蔓延。部分大學生超前消費、攀比性消費、炫耀消費的現象伴隨著諸如“校園貸”“螞蟻花唄”“借唄”等貸款平臺的應運而生,更是讓一些有著與自身收入來源不匹配的消費欲望的大學生著迷和沉淪,并為之付出慘痛代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將我國勤勞、節儉奉獻等優秀傳統文化邊緣化,也使得當代大學生們日漸淡忘中國精神和中國脊梁。面對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這種在文化選擇上的趨同、趨利心理,高校思政教育最根本和迫切的任務就是發揮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消解大學生對于文化認同的偏差,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衍生息。
(三)網絡文化盛行:“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的涌現和侵蝕
網絡文化是不同的文化類型、意識形態之間的沖擊與整合。伴隨著互聯網的極速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當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向我國進行文化產品的輸出和價值觀念滲透的攻勢不僅更加迅猛,而且手段也更為隱蔽和多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內容也更趨于紛繁復雜,使得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呈現日益多元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以歷史虛無主義為代表的西方社會思潮,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并通過互聯網散布帶有嚴重主觀色彩的言論等。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這與當年蘇聯的解體、蘇共的垮臺如出一轍,他們的險惡目的就是要通過搞虛無主義來傷害中華民族的歷史情感,虛無民族文化價值和文化精神。
“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后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4]高校作為各種意識形態交流碰撞的發源地和輻射源,一些防范意識不強、甄別能力不足的大學生就很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的侵蝕,這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化人”使命需要不斷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培育和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去占領網絡陣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去引領潮流。
(四)文化價值遮蔽:思政教育文化性功能的缺失
高校思政教育論其本質是一種“內涵文化生命、體現文化價值、承擔文化使命的文化實體”[5],也是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改革開放40年來,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一直都在進行著將優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實踐和創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融入的效果還不夠理想,高校思政教育文化性的價值往往被其工具性的價值和“泛政治化”的傾向所遮蔽,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呈現不平衡性發展的特征。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之下,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及時對社會上不良思想予以回擊,更需要以優秀文化去涵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及價值觀。但實際情況顯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優秀文化的融入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并未發揮出其強大的合力效應和育人功能。
二、生機與活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現實考量
文化作為一種更穩定、更長遠、更持久的力量,在其流變和整合之中,我們要格外注意文化價值和目的的同化、吸收和融合。高校思政教育要善于借助思政教育的文化手段、文化載體、文化平臺和文化價值,構建“以文載道”的滲透式教育,充分發揮文化的滲透和傳遞功能,發揮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協同育人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質的體現從有意識性到無意識性的轉化,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文化力量,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具溫情地給學生以精神指引和實踐力量,最終達到知行合一。
(一)文化育人之文化自覺的理性回歸
文化自覺作為應對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武器,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提和思想保證,要求我們對自己國家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著清晰的把握和明確的定位。首先,我們需要警惕當代大學生在西方文化、他者文化下的“被自覺”現象,要在“被自覺”之前率先實現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引導大學生對我們國家文化的淵源、發展過程以及發展方向保持清醒的認知;引導他們客觀地評價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引導他們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之中辯證地對外來文化進行揚棄;引導他們發現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其次,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同化與異化成為可能并日趨頻繁。因此,只有積極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喚起他們的文化自覺意識,使之自覺于中華傳統優秀文化、自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自覺于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才能保持大學生在新時代下對文化自主選擇的主體性,才能避免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對當代大學生的腐蝕。最后,高校思政教育應充分關注每一個個體,引導大學生在自我反省、自我構建和自我考量中理性地熱愛和傳承中國優秀文化,從而達到“化人”的終極目標,即文化自覺。
(二)文化育人之文化自信的價值彰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不僅僅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6],同時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新時代大學生如果失去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理解,失去了對中華文化的自信,那么他們也必將失去對本民族文化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失去理想信念,導致精神世界的空虛和迷惘。首先,當代大學生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實踐者和創新者,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充滿自信心,從內心深切地認同并產生深厚的情感,只有具備了情感基礎,才能由內而外地擁護和認同。其次,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積淀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所必需的。當代大學生要認真主動探索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確保在真懂之中領悟這些文化知識,在真信之中打下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在真用之中傳承和弘揚好中華文化。再次,教育和引領當代大學生在文化交往中理解差異、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正確評價的基礎之上對本民族文化實現真正的認同,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自信。總之,提升文化自信、凝聚和引領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以文化自信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擔當是我們的使命所在。
(三)文化育人之文化融通的實現路徑
文化互鑒的最終結果就是融通,文化的融通是文化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的現實體現。實際上,世界上的各種文化都是在相互比較之間存在,在相互融通之間發展在相互碰撞之中不斷壯大的。不管是正確文化態度的堅守,還是文化能力的增強,都必須依靠文化知識的積累拓展和互通有無。無論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文化,其中“淺層的關于什么是正確和謬誤的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的道德”[8]就是彼此之間共性的東西,是得以融通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引導和教育大學生辨證地處理好“古今和中外”“本來和外來”“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我們的“本來”,它不是單一的指傳統文化,這樣想太過于狹隘,它應該是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者的統一,更不是僵化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進步和向前發展著的。其次,只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不能夠真正地、全面地認識中國,要了解世界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把中國置身于世界之中去比較,取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這是文化融通的前提。最后,文化融通絕對不是文化之間的同質化,而是站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礎之上,揚棄地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把它作為本民族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養分,融通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當代大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思想觀念,從而在實踐創造中推進本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四)文化育人之文化創新的驅動發展
面對開放多元的文化環境,如果我們不打開視野,不打開格局,不進行文化的轉化和創造,那么我們的文化就是僵化的、守舊的,也是沒有生命力的。創新能力是檢驗一種文化是否具有先進性的重要標準。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對待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新時代,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要求“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就是對毛澤東提出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創新既是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我們在文化育人下不可回避的任務。首先,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必須要立足于時代經濟、現實基礎。它既不是由舊技術向新技術的發明的轉化,也不是由舊規律向新規律的發現的轉化,而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傳統文化不斷積累之后的創造轉化。其次,我們的文化建設不僅要繼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還要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古為中用,推陳出新,在傳承中實現創新。再次,還要注意發揮現代傳媒的作用,大力推進文化校園建設,建立并形成頗具影響力的“兩微一端”平臺,占領網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從而推動文化的傳承。
三、新時代新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應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9]。高校思政教育特別要注重在文化多樣性視角下從制度、精神、物質、活動文化的大格局中去把握文化育人,從而增強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的力量,增添文化的厚度,凸顯文化的底色。搶占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主旋律的教育陣地,以文化認同促進國家認同,以文化融通促進文化創造,以文化自信促進民族自信,以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出新要求,全面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一)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0]。從文化角度上來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實踐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相融合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11],如果我們忽視或者弱化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那么就勢必會造成思想上的多元化,導致資產階級思想趁虛而入,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滲透和侵蝕。我們應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內涵,以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根基,以中華民族的話語體系拉近理論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大學生在理論信仰與文化認同的統一之中加強和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認同,做到“真懂”“真信”“真用”三者的統一。
(二)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個倡導”初次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揭示出了我國社會主義深刻的價值內涵。習近平總書記說“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優秀的傳統文化就像我們的根,是我們吸取養分和枝繁葉茂的前提和基礎。首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淵源不是單一的,它不僅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社會主義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化,但是我們要著重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文化,它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源,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思想。其次,“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12]。高校應該強化大學生的價值自信,契合大學生的文化心理和思想變化,解決由被動作為到主動作為轉變的問題,解決他們內心敬畏和真切期待的問題。再次,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的成長過程是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相契合的,他們的青春夢是與中國夢同構的,在他們的肩膀上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艱巨任務,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面對多元文化的沖突、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需要用統一的價值觀去消解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多元、多樣,引領大學生正確的思想和行為。
(三)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文化的興衰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我們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僅是為了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是通過將先進文化內化為大學生內在的本質力量,促進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弘揚正能量和主旋律,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指引他們在新時代應該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領當代大學生把自己定位在“正價值”之上,從解決學生思想信念的問題化為為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努力,再到為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縱觀歷史,每個時代文化消費的內容都是不一樣的。“文化的本質是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手段,是人化的自然,是人的創造能力與自由本性的結合,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成為不同的文化模式,進而發揮著不同的社會作用。從傳統到現代,人民都通過文化創造和文化活動體現著這種功能”[13]。21世紀的文化是多元的、多樣的、多變的文化,全球化的進程更是加速了不同國家、地域文化之間的交流、交鋒、交融。作為一種文化活動,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去“化”人。高校思政教育應“在創新發展中擔負文化使命,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出發,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辨證地看待文化發展中的歷史與現實、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去引領大學生,引導當代大學生保持文化定力,帶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與自覺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保持政治定力,在繼承革命文化的基礎之上,不斷探索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中的先進文化。在新的時代,沿著新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應“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充分發揮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優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傳播中國精神,彰顯中國力量,為當代大學生提供精神指引和實踐導航。
參考文獻:
[1][4]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752.
[3]周中之,石書臣.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4-95.
[5]朱煒.文化視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50.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7]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8][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43.
[9]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9.
[1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
(責任編輯:劉宇)
Cultur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n the Hesitation and Vitality of Cultural Education
ZHAO Jie,ZHOU Yuehua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4,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history and human civilization, culture develops continuously. It restricts people's social life with an invisible power, affects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and sets the innovation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utual impact and collis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form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ill inevitably result in the confusion of cultural spirit and moral anomalism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will eliminate the dominant valu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epoch,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onor its cultural mission, persist and 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ollowing the logic of culture, to grasp the cultural educationsituation, adhere to cultural identity to promote national identity, to promote cultural creation, Promoting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Maintain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ultural,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thicknes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akes on mental function of spreading and inheriting culture, increasing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pirit realm, make them in really comprehence understanding cultural knowledge, in the true faith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heriting the Chinese culture in real use.
Key words:?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mission; cultur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