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 羅婧婧 姜靈慧
摘要: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網絡平臺的不斷優化,如今已經進入短視頻時代,短視頻的出現和流行在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活、工作、學習上的改變。其中,高校金課的傳播在短視頻時代呈現出新的態勢,本文對在校大學生對短視頻與金課的傳播和融合的看法進行采訪和問卷調查,分析大學生視角下金課短視頻傳播現狀,提出相關建議,探尋未來發展模式,推動高校金課和短視頻的融合。
關鍵詞:短視頻;金課;傳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6-00-02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短視頻成為廣大網民在碎片化時間中娛樂的首選。短視頻的興起,并非因為網民一味地接受平臺通過互聯網傳遞的信息,而是網民在快節奏的時代自主利用短視頻拍攝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1]。互聯網時代的信息高速傳播,將人們的目光聚集在了教育領域,在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思想下,不被時間、地點等條件限制的網絡教學逐漸興起,使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推動了網絡教學發展,使其成為大勢所趨。
高校學生是高等教育內容的接收者,要想打造新的金課教育方式,必須充分了解和分析高校學生對此方向教育的看法和建議。打造新形式金課的前提,是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真正引起學生高效學習的興趣[2]。為了解高校學生對以短視頻形式開展金課教育的態度和看法,以及其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傳播方式的偏好,筆者展開調查。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結合網絡交往實際設計問卷,分發回收后進行數據整理和歸納分析,最后總結調查內容形成報告,并提出相關意見。
1 調查設計與實施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金課”這個概念[3],表示對大學生要有效“增負”,要把“水課”轉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使高校課程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性。
短視頻是指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播放的、適合在移動狀態和短時休閑狀態下觀看的、高頻推送的視頻內容[4]。其內容融合了娛樂時尚、社會熱點、公益教育、生活分享等主題,時長為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短視頻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片,也可以形成系列欄目。
針對金課和短視頻的特性,問卷設計共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信息,主要收集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的性別、年級和專業;第二部分主要關注大學生對短視頻的傾向,包括內容、時長、互動環節等;第三部分側重于大學生對高校金課的看法,從大學生角度關注金課的形式、標準和收獲;第四部分將金課和短視頻結合,關注大學生眼中短視頻傳播金課的現狀。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52份,回收問卷452份,其中有效問卷440份。
2 研究結果及結論
通過對發放問卷的回收分析,在短視頻時代,大學生對知識類短視頻的期待值較大,能接受的短視頻時長偏短,同時對于短視頻的互動偏向呈現低期待值。在大學生視角下,金課的標準與形式多樣化趨勢明顯,短視頻與金課之間的融合現狀存在兩面性。
2.1 對知識類短視頻的期待值較高,并要求時長短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越來越便捷的網絡平臺為多類型短視頻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呈現在大學生視野中的短視頻類型更加多元。對于參與問卷調查的440名大學生而言,最希望在短視頻中看到的是豐富多元的文化,有高達309人選擇;其次是宣傳和不同群體的日常生活,有299人選擇;學習生活知識排第4,選擇人數達到222人,排列居中。排第一的選項中也包含關于知識的相關內容,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希望在短視頻中獲取一些知識文化,知識類短視頻的生存空間較大。
對于知識類短視頻,大學生有較為清晰的選擇傾向,他們更希望短視頻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闡釋理論知識,突出重點內容,同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深入拓展,借助時事將知識融入日常生活,加深理解。
但短視頻的迅速發展也帶來了時間碎片化嚴重的問題,大學生群體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對短視頻的期待時間普遍在10秒到1分鐘之間,其中認為10秒到30秒是最佳時長的大學生占比36.82%,選擇30秒到1分鐘的占比35.45%。
2.2 知識短視頻互動傾向少,模式單一
關于知識類短視頻的互動選擇,大多數大學生傾向于不加入互動環節,占比高達70.23%,僅有29.77%的大學生希望能在觀看短視頻的同時加入互動環節。
對于短視頻中出現的互動環節,大學生偏向個人觀點發布多于團隊合作,話題討論的選擇程度大大高于隨堂測試。選擇話題討論的大學生有365人,占比高達82.95%,其中選擇以個人形式發布的有246人,占比55.91%;選擇小組合作形式的有119人,占比27.05%。僅有70人選擇隨堂測試,進一步顯示了知識類短視頻互動模式的單一。
互動視頻是近期盛行的短視頻交流模式,用戶可以邊看視頻邊互動,如彈幕,并通過這些互動信息對將觀看的內容進行篩選,從而選擇自己感興趣、關注的相關內容[5]。對于互動視頻與知識類短視頻相結合的要求,大學生更希望該類短視頻有更多視角、更多層次幫助深入學習,更全面地掌握學習內容。也有少部分大學生傾向于知識畫面信息探索。
2.3 大學生視角下金課標準與形式的多樣化
金課,即一流課程,目的是打造高校優秀課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課堂教學中[6],學生對于金課的標準和形式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更看重金課帶來的知識點補充和多視角、多維度評析。大學生對金課的評價標準主要集中在課程內容和教學主體兩大塊方面,包括知識的新穎專業和教師教學風格,其中課程內容新穎專業的選擇比例最高,其次是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高、風格獨特。
在此基礎上,大學生期望的金課授課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傳統課堂依然占據最重要的地位,以理論授課、案例討論、課后習題結合的線下課堂仍是大學生的首要選擇;同時隨著線上課堂的發展,網上公開課的形式也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總體來說,傳統和現代手段結合是金課授課形式的發展趨勢。
2.4 短視頻與金課融合的優劣勢并存
調查中,大學生普遍認為以短視頻形式開展的高校金課是一種優劣勢并存的教學形式,不同學生對短視頻優劣的看法不同。
有246名受訪學生認為短視頻教學的體驗感強,能滿足社交需求;243名大學生認為短視頻教學形式新穎,更能吸引人眼球;同時,內容濃縮、時間利用率高也是大學生認為的短視頻教學的優勢。短視頻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要和短視頻的優勢結合,這是一種全新的授課方式,在滿足社交要求的同時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7]。
以短視頻形式開展高校金課教學,最大的優勢在于精簡教學內容,便于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這一觀點得到了36.82%的大學生支持;其次有22.27%的大學生認為短視頻的視覺沖擊大于聽覺沖擊,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有22.27%的學生認為這種形式可趣化課堂、消除枯燥。同時在大學生心中,短視頻形式的金課的缺點也十分明顯:難以把握知識的難易點、難以掌控學習節奏,教師無法根據實際情況細化教學內容,難以及時提出質疑、解除疑惑是大學生普遍認為的不可控因素。
3 相關建議
在短視頻時代,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最主要的群體,生活越來越碎片化和快節奏[8],習慣了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而金課的發展是高校目前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重大影響,因此推動短視頻和金課的融合、打造金課短視頻格外重要。
一是轉變思想,樹立重視短視頻金課的觀念[9]。提到課堂,大學生的首要印象依然是傳統課堂形式,以理論授課、案例討論、課后習題結合的線下課堂占據主要地位。雖然大學生認為線下存在“水課”,教學枯燥無聊、形式單一、互動性不足,短視頻和金課相結合能保障師生充分互動,但短視頻仍只是輔助教學方式。即使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線上金課形式已成為當下全新的授課方式[10],但金課短視頻未在大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大學生仍普遍認為線下課堂不可撼動。因此需要轉變大學生唯線下課堂的思維模式,使金課短視頻的形式深入校園[11]。
二是打造優良金課,與短視頻優勢結合是關鍵。短視頻作為當下最流行的傳播載體之一,最顯著的特點是時間短、碎片化[12]。對大學生來說,最適宜的短視頻時間在10秒到1分鐘之間,在這段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信息的提取接收程度較高[13]。但對于高校而言,一節課的時長往往在45分鐘左右,遠遠超過短視頻的最易接受時長。因此,在制作金課短視頻時,應將金課和短視頻的特點充分結合,提取金課中最精華的知識點,打造以知識點為中心的講解或延伸類知識短視頻,同時也可作為線下傳統課堂或網絡課堂的輔助教學手段,強化課堂成效[14]。
三是優化短視頻教學互動模式。目前,大學生對知識類短視頻的互動呈現出消極態度,對互動環節的選擇傾向于個人觀點發布和團隊合作,同時認為觀看短視頻金課時存在難以及時答疑解惑等問題。因此,打造短視頻金課時應充分利用短視頻互動性強的特點[15],發揮答疑區優勢,積極引導學生評論、教師回復,增加教師在評論區的回復頻次,建立評論精選,為更多學生答疑解惑,充分實現師生互動下的教學相長,為大學金課提供更多的傳播力。
4 結語
高校學生是高校開展金課教學的直接接受群體,對金課的傳播效果也最為關切。針對金課開展調查報告,能反映目前大學生對金課教學形式的觀點和建議,促進金課在高校進一步發展和有效實施。在互聯網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高校應利用短視頻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優勢,將課堂與短視頻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建設一流金課,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以現代方式培養現代化人才,為促進高校金課的傳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郁子笛.網絡短視頻的擬態環境研究[J].戲劇之家,2019(34):224-225.
[2] 馬浚鋒,羅志敏.什么是大學“金課”:學生如是說[J].江蘇高教,2019(05):60-66.
[3] 李永旭.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重構與“金課”建設[J].課程教育研究,2020(42):3-4.
[4] 尹崇遠. Vlog:新媒體語境下的視頻創作新形式[J].傳媒論壇,2019,2(12):36-37.
[5] 李行芩.傳播學視角下Vlog用戶的心理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01):11-12.
[6] 萬邁,金月珠.互聯網背景下“金課”打造的探索——以浙江樹人大學《財務會計》課程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2):141-142,144.
[7] 王俊霞.短視頻平臺的優勢與挑戰分析——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7):29-30.
[8] 黃霽風,陳丹丹,張琰.注意力模式視域下的網絡短視頻平臺運營策略——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26(11):87-92.
[9] 李永寧,吳曄,楊濮宇,等.內容為王:社交短視頻平臺的知識傳播機制研究[J].新聞與寫作,2019(06):23-32.
[10] 夏廈,譚天. 2018年短視頻用戶行為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9(04):25-29.
[11] 周浩.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網絡傳播價值[J].出版廣角,2019(01):70-72.
[12] 王琛.基于“互聯網+”的家庭農場科技應用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36):151-153.
[13] 吳成晨,黃慧敏.新媒體視域下傳統文化節目熱播的思考[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8(15):132-133.
[14] 石淑敏.試論新媒體時代下非遺推廣中的新契機[J].漢字文化,2020(22):155-156,171.
[15]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作者簡介:李思琪(2000—),女,江蘇鎮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羅婧婧(2000—),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姜靈慧(2000—),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指導老師:熊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