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悅
摘要:認識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需在居民戶與廠商之間建立的勞動要素供求關系下展開,并從影響廠商生產的各類因素中去具體把握。文章以作者所在地區的服務行業為考察對象,就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展開討論。最低工資政策構成了我國保障事業的重要內容,該政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的民生保障舉措。目前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主要增大低端勞動力的供給、較難改善勞資雙方議價地位、倒逼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制約初創企業原始資本積累。
關鍵詞:最低工資;就業;影響;對策
本文以筆者所在地區的服務行業為考察對象,就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展開討論。最低工資政策構成了我國保障事業的重要內容,該政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國情的民生保障舉措。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工人工資的構成進行了闡述,即工人工資由這樣幾個部分構成: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費用、撫養子女所需費用、接受培訓所需費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根據上述工資構成原理,最低工資調整的目的便在于,應對通貨膨脹對名義工資水平的侵蝕,以及在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下保障勞動者的經濟權益。認識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需在居民戶與廠商之間所建立的勞動要素供求關系下展開,并從影響廠商生產的各類因素中去具體把握。畢竟,目前在勞資關系上資方仍具有主導權。
一、分析框架
(一)勞動價值論
根據政治經濟學原理可知,工人的抽象勞動形成了價值的凝結,工人在勞動中不僅再造了自身的價值,也為資本家創造了剩余價值。在c+v+m的關系式中,c為廠商的不變資本投入、v為可變資本投入、m為剩余價值。工人所獲得的工資為v,在商品總價值一定的情況下,資本家所能獲得的m與v之間形成了此消彼長的狀態。隨著科學技術大量應用于生產之中,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成為了常態,所以目前所反饋的情景便是v和m都處于動態上漲過程,但m的上漲速度遠超過v。這就是學界所指出的,工資性收入與資本性收入間的不平衡狀態。
(二)影響產量的因素
廠商若要實現自己的剩余價值,就必須生產出足夠數量的商品。那么影響產量的因素是什么呢。與工資性因素相聯系,影響產量的因素便為:因人工成本上漲而導致商品生產中的預算約束日益剛性。首先,工人工資作為得到法律保護下的收入,其在動態變化中存在著剛性特點,即一般情況下處于可升不可降的趨勢。廠商為了規避因人工成本上漲而帶來的經營困境,主要采取機器替代人工的辦法來應對,但在投入專用性資產時也將面臨高昂的會計成本,所以采取業務外包形式成為了目前的常態。另外,通過提升商品技術含量來增大價值量,也是部分創新型企業的舉措。
(三)商品市場需求量
根據c+v+m的關系式可知,若是工資性收入增大,廠商可以采取壓縮自己的剩余價值來確保商品價值維持不變。然而,部分廠商因擁有既定的利潤率(P′)目標,即P′=m/(c+v)。由利潤率表達式可知,在分母v增大的情況下只能同時提升商品價值量,才能通過提高m的量值來實現既定的利潤率目標。眾所周知,廠商的剩余價值只能在流通領域才能得到實現,但商品市場的需求量一定,且同業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所以由內外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廠商要么減少勞動要素的投入(裁員),要么通過提質增效、調整商品結構增強競爭實力。
(四)再生產理論
擴大再生產成為了廠商通常的追求,但擴大再生產的實現不僅依賴于強有力的剩余價值資本化進程,還依賴于外源性資金供給。將商品流通納入考察范圍還發現,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下過度生產將造成商品積壓,所以維持規模不變的再生產成為了當下的主流。不能靜態的去認識規模不變的再生產,即廠商在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中,仍需采取提質增效的方式保證經濟效益目標的實現,所以勢必會逐步增大生產或服務中的技術含量,并不斷優化內部的技術組織形態。
二、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
(一)主要增大低端勞動力的供給
最低工資的調整為上行方向,且主要將通貨膨脹和社會倫理道德因素考慮在內,并結合本地平均工資水平所制訂。這就決定了,最低工資調整主要對低端勞動力的供給產生影響。本文所謂的“低端勞動力”是指,從事初級或簡單服務工作的勞動者,如物流業的快遞配送、餐飲業的大堂服務崗位,以及商住小區的門衛崗位。由于包括物流業和餐飲業在內的行業,都具有勞動密集型的資本結構特征,所以最低工資調整對筆者所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就業影響最大。具體表現為,增大這類型企業的工資性成本,并促使這類型企業上浮用工者的年齡區間。
(二)較難改善勞資雙方議價地位
由于最低工資調整主要影響低端崗位的就業人群,而這類人群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所以仍較難改善勞資雙方的議價地位。從目前筆者所在地區服務行業的招聘信息中可知,在涉及用工報酬信息時往往為:底薪+提成,或者以“綜合工資”為表述。筆者在調研中通過測算發現,若要通過“底薪+提成”獲得本地區的最低工資水平并不困難,但該水平并不能充分滿足勞動者撫養子女、接受培訓的需要,所以勞動者會主動追求更多的提成,而“自愿”延長勞動時間。關于綜合工資,則包括了正常工作日的工資和加班津貼,在本地區的低端服務崗位一般為3000元。
(三)倒逼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
我國自2009年后用工成本逐年提升,對此反應最為敏感的便是外資企業,隨后富士康做出了用機器替代人工的辦法來完成代工任務。這些都表明,最低工資調整還將倒逼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可由c/v來表示,即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單位可變資本所推動的不變資本的量將上升。在技術層面還體現為,企業對崗位技能的要求將大幅度提升,原處于低端服務崗位的勞動者數量將顯著減少。由此可知,最低工作調整在未來將減少初級和低端崗位的數量,這勢必會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產生消極影響。
(四)制約初創企業原始資本積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涌現出大量的小微型初創企業,他們主要以承接服務外包、從事教育培訓和零售業為主體。在與部分初創企業的創始人交流后可知,最低工資調整影響著他們的用工決策,并對企業的原始資本積累產生消極作用。處于當前疫情防控期間,部分企業在維系規模不變的再生產已成為問題,并積極尋求股權轉讓或尋找新的合伙人,但都未能觸及低端崗位的供給事項。
三、應對就業消極影響的策略
(一)跟蹤產業發展趨勢提高職業培訓質量
不能將最低工資調整作為一項托底政策,單純將用工成本轉嫁給企業。目前,還需要跟蹤本地區產業發展趨勢提高就業人群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以助力企業經營效益的提升,在雙贏中來消化最低工資調整所形成的消極影響。應以區縣為行政單位,分類開展公益性的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具體的實施辦法為:可以將區縣勞動人群分為,城鎮國企分流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在家待業群體;根據本地區產業發展的趨勢,設計出若干門檻適中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并以自主選擇和區縣調節相結合的方式開班培訓;形成訂單式培養模式,讓用工企業參與到職業技能培訓中來,并根據用工質量督導職業技能培訓的全過程。
這里需要重視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培訓問題。動態視角下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開展目標管理。農民職業技術培訓部門,需要對培訓項目的制訂和實施開展目標管理。與農民建立信息互動獲知他們的職業技能訴求。需要與農民建立信息互動,建立的途徑可以與村委會領導者和農民代表進行座談,來獲知他們的職業技能訴求。再者,還需要根據農民已進入的職業領域,以破解他們的職業技能短板為出發點,來制訂培訓方案。發揮本土企業的人才優勢充實培訓的師資隊伍。建立政、企、村三者相聯合的職業技能培訓形態,三者在其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為了充實職業技能培訓中的師資隊伍,則需要重點發揮本土企業的人才優勢,以合約化管理來與政府、村委會建立起穩定的制度化聯系。以農村經濟結構分大類定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合作社經營管理能力培訓、通用性農業技能培訓、家庭服務類經濟經營管理能力培訓等。
(二)拓寬公益崗位規模創新工資來源渠道
區縣政府還應在社會網格化管理的背景下,努力拓寬公益性崗位規模,并創新公益性崗位就業群體的工資來源渠道。筆者建議,結合2020年年初疫情期間以社區為單位的防控背景,可以在社區中增加服務類公益性崗位。具體的實施辦法為:結合社區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增加群防群控類的督導崗位;在建設和諧社區、美麗鄉村的目標導向下,可以增設調解員崗位、清潔衛生崗位、家政公益崗位等。這些人員的工資水平在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其工資結構可分解為:社會服務獎勵性工資+有償服務用工工資,前者由區縣一級政府在財政經費中給予撥付,后者則依照市場原則由社區承擔。
(三)加強用工監管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處于初級和低端崗位的勞動群體最易受到最低工資調整的影響,且這類人群往往就業的企業又為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組織。調研發現,這類企業在應對最低工資調整的上行壓力時,會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來對待員工,即或者增大員工在正常工作日中的勞動強度;或者延長員工在工作日中的工作時間;或者以任務為驅動以完成任務為標準,讓員工“自愿”無酬加班。對此,區縣就業保障部門需加強用工監管,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具體的實施辦法:為這類勞動群體在線提供就業信息服務,以增強他們與資方之間的議價能力;有選擇的對本區域物流業、餐飲業、建筑業的用工情況進行動態跟蹤,以通過抓住主要矛盾來降低勞動者就業風險。
(四)定向調整最低工資倒逼企業提質增效
目前的最低工資調整政策內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在實施過程中又存在著“一刀切”的不足,其未能充分考慮不同類型企業的利潤資本化能力問題。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詳細論述了價值轉型問題,即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和資本的逐利性驅使下,資本會向剩余價值創造能力強的行業流動,最終使各行業只能獲得平均利潤率。由此,那些勞動密集型行業所創造的剩余價值將被其它行業瓜分,而呈現出利潤資本化能力處于劣勢。應針對物流業、餐飲業、教育培訓業等定向制訂最低工資標準(可設置最低工資浮動區間)。這樣不僅能減緩對該行業企業經營所造成的影響,還能在行業內部形成有序的競爭關系。
四、結語
本文以筆者所在地區的服務行業為考察對象,就最低工資調整對就業的影響展開討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工人工資的構成進行了闡述,即工人工資由這樣幾個部分構成: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費用、撫養子女所需費用、接受培訓所需費用,以及社會倫理道德。根據上述工資構成原理,最低工資調整的目的便在于,應對通貨膨脹對名義工資水平的侵蝕,以及在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下保障勞動者的經濟權益。目前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主要增大低端勞動力的供給、較難改善勞資雙方議價地位、倒逼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制約初創企業原始資本積累。應對消極影響的策略包括:跟蹤產業發展趨勢提高職業培訓質量、拓寬公益崗位規模創新工資來源渠道、加強用工監管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定向調整最低工資倒逼企業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石娟.最低工資對農民工的就業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2015(02):85-90.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