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利

摘 要:通常情況下,漢代畫像石主要指我國兩漢時期在墓闕、墓室以及墓祠等墓葬建筑物中的一些具有裝飾作用的石刻藝術品。這些石刻藝術品通常以刀代筆或用墨線勾勒或用彩色進行涂飾,進而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畫面,承載著豐富的漢代文化,反映的文化內容非常廣泛,如生產、神仙以及生活和靈異等方面。這些漢畫像石蘊含著極為濃郁的漢代民間氣息,使大量漢代時期的民風習俗得以保留,充分體現出漢代人們的神人信仰以及對動植物的信仰等。因此,文章從漢畫像石分析和研究漢代民間信仰,一窺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關鍵詞:漢畫像石;漢代;民間信仰;分析研究
我國漢代一共經歷了四百多個春秋,這一時期國家統一,幅員遼闊,經濟以及文化高速發展。在這個相對穩定并且時間較長的社會環境中,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形成,而當時各地的民間信仰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雖然史料文獻等對我國漢代各種民間信仰有一定的記載,但是并不全面和直觀,而通過出土的文物漢代畫像石可以更為直觀、形象、生動地為現代人呈現豐富的漢代文化,有助于對漢代民間信仰的理解和研究,因此,應對漢畫像石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從而使其更直觀、全面地展現出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民間文化。
1 漢畫像石社會屬性研究
想要通過漢畫像石來研究漢代的民間信仰,首先要明確漢畫像石所描述的內容具體呈現的是漢代時期哪一階層的文化①。而結合文化三分說理論中講述的中間層文化歸屬于民俗文化的范疇,根據這一屬性,能夠斷定漢畫像石所體現的文化內容正是漢代民俗文化。
漢畫像石屬于一種祭祀的喪葬藝術,這種藝術主要在兩漢時期流行。那時的民間藝術家通過對墓室、廟闕以及墓地祠堂等一些石質建筑材料進行各種圖案以及紋飾的繪刻,達到既美觀又實用的目的。而能夠享用這種畫像石的大都是達官顯貴或強宗豪右。利用這種較為簡約的形式,可以將人生百態與當時人們所信仰的神仙世界充分融合到一起,形象生動地在石頭上記錄下墓主自身的思想以及社會生活,從而形成一幅幅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而這些畫像石充分體現了當時的統治者們以古為鑒、以惡為戒以及以善為師的思想,通過墓中的畫像石為世人樹立良好的忠孝仁義的榜樣。此外,漢畫像石也能夠充分體現當時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熱潮,同時也是炫耀財富、區分高低貴賤的一個重要標志。以呂梁市三川河流域出土的畫像石為例,多數都是出自東漢晚期地方官吏以及豪強的墓葬中,這一時期正是漢畫像石逐漸走向消亡的關鍵時期,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公元前125年,即漢武帝元朔四年,在黃河兩岸設立了西河郡,從西河郡囊括的范圍來看,便包含著山西呂梁地區。漢武帝以后,漢代一直遵從儒學,大為提倡孝道,并且推行了“舉孝廉”制度。這使得當時的人們往往喜歡利用厚葬來博取孝的美名,以此來幫助自身入仕升官,實現飛黃騰達的目的,而能夠突顯厚葬的畫像石墓便在西河郡廣為流行,上至郡太守一級的高官,下至無官無職的地方豪紳都對此極為推崇,這使得漢畫像石迎來了一個鼎盛時期。也正因此,漢畫像石所能夠呈現的思想以及內容也極為豐富,可以充分展現出當時的民俗文化。
例如,我國山西的呂梁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可以分兩個主要類別:一是能夠體現當時民眾日常生活的刻圖如“賓客宴飲圖”“夫妻對弈圖”“車騎出行圖”等,二是能夠表現當時民眾對仙人世界向往以及信奉的刻圖,如西王母圖、東王公圖、奇禽祥瑞圖以及羽化升仙圖等。此外,在我國其他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石也體現了相應的內容,如“牛耕圖”“冶鐵圖”“紡織圖”等,這些圖都充分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生產場景,“庖廚圖”“樂舞圖”“宴飲圖”等則描繪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升仙圖”“神仙靈異圖”等傳達了漢代時期人們在信仰內容以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憧憬。漢畫像石能夠充分體現當時的民風民俗。因此,可以通過漢畫像石來深入研究和分析漢代的民間信仰。
2 從漢畫像石看漢代民間信仰研究
2.1 神人信仰方面的研究
在漢代民間信仰中,神人信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漢畫像石中能夠看到很多有關神仙以及人的信仰題材,通過這些題材可以看出漢代人的信仰以及崇拜內容。例如,在漢畫像石中西王母及東王公屬于常見的題材,而漢代人所信仰以及崇拜的內容主要是西王母所掌握的不死之藥,傳說這種藥吃了之后能夠長生不老,如在《靈憲》《淮南子覽冥訓》中都記載后羿曾向西王母求不死之藥,然而被嫦娥竊服之后奔月。這一故事在漢代引發了人們對西王母的狂熱崇拜和信仰。通過研究發現,在早期以及中期的漢畫像石墓中西王母都是單獨存在的,而在晚期的漢畫像石墓中西王母有時會與東王公對出。
例如,呂梁地區出土的大量漢畫像石當中,西王母與東王公幾乎都是對出,而且兩者搭配的物像通常都被刻畫在墓門的門框石和相應墓室的豎框石當中,呂梁地區漢畫像石中兩者的配置通常會呈現出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與門吏組合出現。如石盤漢墓門框石,該門框石的畫像中,左門框中刻畫的是西王母和門吏,而且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刻畫的是西王母,西王母頭頂華蓋,身穿寬袖長袍,其面向右側,而且手中拿著芝藥,整體是坐于高座之上。下層刻畫的是一個門吏,頭戴一個介幘,身上穿的是一件長袍,左手持慧,做垂首恭立狀。在石盤漢墓門框石的右門框中是東王公和一個門吏的刻圖,同樣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東王公,下層為門吏,兩者服飾、形態皆有不同,東王公形態略顯尊貴,門吏同樣恭立迎候(圖1)。
二是與奇禽異獸及獸首神人組合出現。在漢代民眾的眼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侖山里面萬物皆有,如三足烏以及青鳥等神禽、天馬神獸,還有代表著長生不老的蟾蜍以及月兔。通過這些圖像都深刻地傳達出昆侖山中存在的長生不老的神秘感以及蘊含的神性。
例如,呂梁離石馬茂莊出土的一面豎框石,該豎框石的左側部分上層刻畫的便是西王母,形象基本與石盤漢墓豎框石相同,但是肩膀生有羽翼。而在下層卻刻畫著一個牛首神人,其身穿長袍,手持一個符節。而該豎框石右側的上層刻畫的便是東王公,同樣肩膀生有羽翼,在該豎框石的下層刻畫的是一個雞首神人,同樣手持符節。
關于西王母和東王公的傳說可謂是源遠流長,而且在漢代構建的整個神仙體系當中,西王母占據著非常高的地位,因為她的手中掌握著不死之藥,而且自身也擁有能夠讓人長生不老的無窮法力,所以在漢代的神話體系中,西王母一直都是主神。而到了西漢中期之后,在逐漸演變的過程中,西王母的主神地位一直在不斷地得到鞏固,這使得漢代時期對神人的信仰愈發集中在對西王母的崇拜,同時對于以西王母為主的整個神仙體系也有著極為虔誠的信奉。東王公的出現比西王母晚很多,大約在東漢的章帝與和帝之間出現。東漢初期,道教極其盛行,所以當時的漢人結合道教中的“陰陽”學說,給主神西王母配置了一個男仙,這個男仙便是東王公。從這里開始,在漢代的神話體系當中便出現了兩位主神,一是西王母,二是東王公,而隨著不斷地發展以及演變,各種奇禽異獸以及神木仙草等逐漸結合到了兩位主神的神話體系當中,進而使得整個神話體系更為復雜、豐富。而在漢代古墓中刻畫的西王母以及東王公兩位主神,無論是單出還是對出都充分表達了當時人民極其渴望在死后能夠羽化成仙,前往西王母所統領的仙人世界,這種美好的愿望,生動、深刻地表達了漢代民眾對神人的信仰。
2.2 動植物信仰方面的研究
我國的藝術精神一直以來都植根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而人們對于動物的信仰,也在我國文化的演變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顯著的變化①。如在遠古土著時代擁有圖騰意識,在楚地擁有比較奇麗的生命崇拜,而在漢畫藝術當中則出現了神秘的飛動物藝術形式,經過分析和研究能夠理出中國古代藝術特征以及其發展變化的軌跡,同時也能夠清楚地看到古代人們對動物信仰的變化。
對于漢代人來說,在動物信仰方面,圖騰意識逐漸淡化,并且擺脫了對原始狩獵的動物崇拜。漢代人通常會站在一個功利的角度將所信仰的動物神靈化,主觀上認為這些動物具備著“超人”的力量,并且能夠利用這些力量給人們自身帶來好運。
例如,龍的形象在漢畫像石中幾乎隨處可見,如行龍、應龍以及蒼龍等,豐富多樣的龍表現形式體現了漢代人對龍的狂熱信仰和崇拜。《說文》中對龍的描述,“乃鱗蟲之長,可長可短、可幽可明、可細可巨,在春分登天,在秋分潛淵。”從這種描述中不難發現龍這種生物變化莫測,而且龍還能夠驅邪避不兇,在《論衡解除篇》以及漢銅鏡中都能夠看到有關這一方面的描述。除此之外,龍還能夠乘騎升天,如《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于首山采銅,在荊山下鑄成鼎,鼎成之后,有龍須垂下迎接黃帝,之后黃帝隨群臣一共七十余人乘龍而去。而在河南南陽曾出土漢畫像石上刻有羽人騎龍的畫面,這些都反映了漢代人對于龍的信仰。
通過對動物神靈化而逐漸萌發的飛動物使得我國漢畫藝術有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這種飛動物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漢代不僅應用在漢畫像石墓中,在其他建筑、繪畫以及雕刻等方面都有所運用,使得我國古典建筑呈現出一種在天地間的飛動之姿,并且利用流暢的曲線來展現出一種騰空升天的力量以及運動形態。如漢畫像石中所刻畫的龍便如同貫天彩虹,整體以流線般的感覺呈現在畫面上,這些都深刻地體現出漢代人典型的動物信仰,并且具備高超精湛、幻想豐富以及生機蓬勃的漢畫藝術。
在植物信仰方面,漢代人也表現出非常強烈的豐富性,在漢畫像石中經常有所體現。例如,靈芝。這種野生菌類植物有一定的藥物作用,所以在很久之前我國就對其加以利用,直到秦漢時期,隨著神仙思想不斷成熟,靈芝逐漸成為當時人們極為信仰和崇拜的仙草。對此,相關史料文獻也有所記載,如《西京賦》《靈芝篇》、漢代張衡《思玄賦》等,雖然漢代時靈芝的名稱還沒有明確的規范,但是這些記載能夠體現當時人們對靈芝的信仰和崇拜。再如四川新津崖墓石函的側面便有一塊漢畫像石,上面刻畫的是兩仙人六博,其中一仙人背著一個多枝植物,蘑菇狀冠,推測應該是靈芝,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當中,一些較為常見的女媧以及伏羲手中所持有的曲莖蘑菇狀物,通常都被解釋為靈芝。這些都是對漢代人靈芝信仰的真實寫照。
2.3 泛神信仰以及泛思想融合
通過漢畫像石能夠充分反映漢代人的思想觀念以及信仰共識,在漢畫像石中佛儒道思想構成了漢畫的主要表現題材以及內容,其中儒家多以講經圖、祥瑞圖以及忠孝圖等形式出現,道家思想則以升仙圖以及辟鬼圖等形式出現,佛教思想主要表現在和大象等有關的圖像中。此外,漢畫像石還充分體現了漢代盛行的陰陽五行思想和讖緯之學,而這一點與泛神論以及祖先崇拜等有著密切關聯,漢代民間泛神信仰極為明顯,從漢畫像石中便能夠反映當時民間所信仰的神靈極多,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神靈系統,如以西王母為主神的系統,在其身旁圍繞著三青鳥、玉兔以及龍等,甚至女媧以及伏羲在這一系統中都屬于從屬地位。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漢畫像石墓的社會屬性分析,能夠明確漢代畫像石所描述的內容多為漢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真實寫照,而對此進行研究和分析能夠發現漢代人對于神人、動物以及植物的信仰是基于泛思想融合下的泛神信仰,充分體現了漢代人對未知世界的幻想和憧憬,同時也反映了漢代人的辟邪避兇以及祈福納祥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