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燕 賁向前
摘 要:分配正義,作為一種價值,是一個永恒的哲學范疇,從古至今人們對于分配正義的不懈追求,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術界從未停止過對分配正義的研究與考察。在當今正發生深刻變革的中國,處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和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的中國,發展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還存在著一些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本文擬從研究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來分析新時代呼喚分配正義下的發展現狀與實現途徑,以及運用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指導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分配正義;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7.05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2020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在此基礎上,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和諧文明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實現總目標和總任務,就需要不斷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需要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社會正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實現分配正義,分配公平正義,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中國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也產生了一些現代性問題。故而,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際,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就需要用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來指導中國分配問題,實現真正的全面的社會公平與分配正義。這對于即將實現全面小康的中國,有利于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凝聚社會力量,有利于提高國際聲望、形成國際示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
馬克思分配正義論的最終價值取向是實現社會的全面解放和人的自由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之前的正義論,特別是近代以來代表資本主義主流價值觀的自由主義正義論,總是把“罪有應得”放在首位。作為分配正義的基本原則,認為資本家等剝削階級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是其“應得”的。馬克思批判資本家主導的“分配正義”原則,立足于《社會現實》“從公民社會出發,闡述了意識的各種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并追溯了它們產生的過程。”它“始終站在真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思想的角度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的角度來解釋各種思想和形式”,并說明各種思想和形式是隨著物質生產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這一原則構成了理解馬克思分配正義論的基本方法。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包括雙重維度和主要內容。
1.1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雙重維度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就體現在其雙重維度之上,一重是現實性,即實踐層面的分配正義;一重是理想性,即抽象層面的公平正義。
1.1.1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現實性維度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從社會歷史現實出發,“來解釋正義觀念的歷史性,”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必然發展趨勢進行批判,這是其現實性維度。馬克思對“正義”并沒有做出直接的規定和過多的論述,主要在體現在其對資本主義社會各正義理論的批判當中。社會的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社會分配由生產方式來決定。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社會化產品卻由極少數的私人占有著,工人辛苦勞作卻沒有獲得相應收入分配;資產階級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并不是“應得”的,而是赤裸裸的壓榨和剝削。所以,馬克思認為只有推翻資產階級,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可以自由全面發展的時候,分配正義才能真正實現。這是在實踐層面上的分配正義。
1.1.2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理想性維度
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站在人類社會的高度,“立足于共產主義社會,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看作正義的實現條件,”追求每個人的實質公平與正義,體現了更高的價值規范和需求原則,這是其理想性維度。馬克思站在最高社會形態的立場上,認為“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和有效的原則”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才能實現人的解放,實現社會正義。
1.2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主要內容
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是以勞動為原則,以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為評價標準。總的來說,馬克思的分配正義理論有三個主要內容。
1.2.1 分配正義需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
人不同于動物的根本區別就是人能夠自由活動、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才能等。只有滿足人這些需求的社會才是正義的社會,只有正義的社會才能實現分配正義。
1.2.2 分配正義需要遵循適時的分配原則
社會財富的占有和分配是以勞動為原則。由于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最高階段,實行按需分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想要獲得就必須進行社會勞動,強行占有他人勞動產品是不合理、不正義的。這是馬克思分配正義的方法。
1.2.3 分配正義需要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
社會分配原則與制度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是公平的、合理的、正義的;反之,便是不正義的分配。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上層建筑要與之相適應,故而分配原則與制度就需要歷史性地變化調整,這是馬克思分配正義的評價標準。
2 新時代呼喚分配正義
新時代的中國是決勝全面小康的中國,社會是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實現分配正義是其重要保障。故新時代呼喚分配正義,在分析當代中國社會分配現狀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提出新時代中國分配正義的實現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1 新時代中國分配正義的現狀分析
當代中國社會分配,具有公平正義性,既有量的積累,又有質的飛躍。但是,由于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性,既有正義的一面,又有亟待提高的一面。
2.1.1 新時代中國實現分配的總體正義
中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總體小康,正邁進全面小康,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總體實現安居樂業。首先,中國根據基本國情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們通過勞動獲取所需,滿足生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讓有能力的人,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樣的分配制度既能夠保證基礎性公平與正義,又能提高人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其次,中國還積極建立公正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一部分弱勢群眾,使所有人都能夠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縮小貧富差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才有的真正的社會公平,使分配正義有了量的積累和質的飛躍。
2.1.2 新時代中國面臨分配的協調困難
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仍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分配失衡主要表現在資本與勞動力分配失衡、城鄉失衡和行業失衡等。首先,由于資本的席卷性和擴張力,資本會自覺地向更多資本合攏,會向上層流動;而普通勞作者通過勞動難以實現資本積累,這樣資本與勞動力就會出現分配失衡。其次,城鄉之間分配失衡,不論是教育資源還是醫療資源,農村的權益保障與城市的優質資源始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協調與流動總是存在一些障礙,仍有一些偏遠山區較為貧困。然后,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分配失衡表現也比較突出。高端行業、精英行業勞動者的收入分配與一般行業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較大,白領和藍領工人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比較大,并且行業之間人員流動、晉升比較困難。這是新時代中國社會全面發展,決勝全面小康亟須解決的問題。
新時代中國社會分配是符合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特征的,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具體與歷史的統一。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人人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理想,就是分配正義。隨著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當代中國已實現了人人可安居、人人可樂業的理想,分配原則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這是分配正義的表現。
2.2 新時代中國分配正義的實現途徑
黨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了每個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就需要努力實現全面的分配正義,讓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在社會各個領域發揮作用。根據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原則和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需要注意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具體運用環境的區別。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是在當時資本主義條件下產生與運用的,所以馬克思要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是通過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來加以解決。而今天,歷史環境早已發生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這需要堅定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社會和諧全面發展。
2.2.1 新時代中國應該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產力提高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就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分配正義理論與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經濟極度落后,何談分配,何談分配正義?所以,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中國社會現存的分配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只有通過普遍充分的發展才能解決的問題。中國應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發揮資本的正面價值。其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非常正確的,它非常有效地促進了中國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
2.2.2 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更應追求社會分配公平與正義
新時代中國要反思當代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社會公平與分配正義,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是否兼顧公平正義。首先,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既要講求效率,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因為,沒有效率的社會,就如同沒有發動機的汽車,無法前進,那樣只能回到原始社會、走向空想社會主義,造成普遍貧困。其次,新時代中國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實現分配正義。因為,分配正義關乎民生福祉,民生問題是根本問題,新時代呼喚分配正義。所以,當代中國需要平衡收入,改革分配體制。
3 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的指導思想。用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指導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實意義。于中國而言,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分配正義的體現不同,于新時代中國意義深遠。于國際而言,為世界各國人民樹立了標桿、提供了多元路徑。
于今天的中國而言,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符合中國的具體國情,也符合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的基本原則。新時代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在中國的具體運用,既有好的一面,也有還需完善的一面,社會分配逐漸分配公平與正,既有量的積累,更有質的飛躍。但是,社會發展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所以,需要根據馬克思分配正義理論來指導中國社會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為分配正義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關注社會的各個領域,注重分配的公平正義,完善基礎的保障制度,實現真正的全面的分配正義。這對于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都將產生重要的現實意義,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世界之林和平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簡介:段燕(1995-),女,漢族,四川廣安人,重慶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