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 劉剛 盛國濱


摘要:目的:通過電針針刺腰部核心肌群治療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觀察該法加強患者軀干肌力,提高軀干控制能力,改善隨意運動協調性,提高平衡能力的臨床療效。方法:在本研究中,選取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的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1例,治療組31例。對照組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和針刺,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電針針腰部核心肌群。應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定量表,sheikh軀干控制能力測定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定,觀察患者平衡功能障礙改善情況。結果:①對照組與治療組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定量表.sheikh軀干控制能力測定量表評分積分治療前后組內對比均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②治療后,治療組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定量表,sheikh軀干控制能力測定量表積分與對照組進行組間比較,療效更優,差異顯著(P<0.05)。結論:①電針腰部核心肌群可提高腦卒中患者軀干肌力及軀干控制能力,促進下肢功能恢復,提高步行能力;②電針腰部核心肌群能改善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動作協調性,是腦卒中康復有效治療方法。
關鍵詞:核心肌群;電針;腦卒中;平衡障礙
中風又稱腦卒中,西醫病名為腦血管意外,是高發老年病,據1990~20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低收入國家的腦血管病發病率在增長了12%[1]。我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中風的高發病率與高致殘率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且社會老齡化步伐加快,迫切要求腦卒中后功能康復進一步發展。祖國醫學在中風后康復過程中表現出巨大優勢。本課題依據現代解剖學、康復學、運動學、電針學理論,并結合導師經驗,采用電針針刺腰部核心肌群的治療方法,進行以下臨床觀察。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針灸一病房住院的腦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礙患者62例。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齡最大75歲,最小39歲;腦梗死48例,腦出血14例,病程最長83天,最短15天。
1.2 診療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中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高血壓性腦出血、腔隙性腦梗死。
1.2.2 中醫診斷標準
采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
1.3 病例選擇標準
1.3.1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醫診斷標準及西醫診斷標準的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經MRI或者CT證實;年齡在30周歲到75周歲之間;病程在2周到6個月之內;意識清醒,病情穩定;平衡功能障礙(Berg評分<40),且為腦卒中所致,雙下肢肌力≥3級。
1.3.2 排除標準
有嚴重智力障礙,嚴重失語不能順利交流溝通患者;有其他引起平衡障礙的情況,如小腦平衡功能障礙、前庭功能受損、深感覺障礙;有嚴重的腰椎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頭皮針采用《頭皮針穴名稱標準化國際方案》中的頂顳前斜線、枕下旁線;體針主穴主穴:水溝、內關、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配穴參照十二五規劃教材《針灸治療學》。患者采取健側臥位,選擇“安迪”牌0.35×40 mm的針灸針,針刺患側肢體腧穴,采用平補平瀉法,以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次,每次2~3分鐘,頻率80~120次/分鐘。
治療組頭皮針,體針的主穴、配穴取穴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取雙側胃俞,大腸俞,胃倉,定腰點(暫定名,與大腸俞在同一水平,后正中線旁開3寸)。治療組腰部腧穴連脈沖針灸治療儀(英迪KWD-808系列Ⅰ型),胃俞和胃倉一組接正極,大腸俞和定腰點一組接負極,選擇疏波,大小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治療時間為30分鐘,2次/日,上午1次,下午1次,每周休息一日,療程為4周。
1.5 評價標準
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評定量表、sheikh軀干控制能力測定量表,在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由受過專業培訓的第三方人員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
1.6 統計學方法
將采集到的數據在SPSS20.0統計軟件上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數據均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2結果
具體結果見表1~3。
3討論
本研究中針刺胃俞、大腸俞、胃倉、定腰點的四個部位,據腧穴解剖層次可知,主要刺激腰方肌、豎脊肌、胸腰筋膜。胸腰筋膜分為前、中、后三層,主要作用是分隔腰背部肌肉層次,限制肌肉位置,增強肌肉作用。腰方肌起于髂嵴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橫突,此長方形扁肌所在區域與電針所在區域基本一致。腰方肌具有使骨盆外傾的功能;當骨盆固定時,可使脊柱側彎;兩側同時收縮則使腰椎后伸。Janet G.Travel[2]認為,腰方肌對腰段脊柱的穩定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KnaPP[3]又指出,雙側腰方肌無力,難以完成對脊柱的支撐支作用,導致雙下肢步行能力降低。胃俞和大腸俞分別位于腰方肌第12胸椎和第4腰椎橫突的止點。因第12肋直長12.75cm[4],腰方肌止于12肋,故腰部后正中線旁開3寸處約為腰方肌外側緣,即胃倉、定腰點位于腰方肌外側部。豎脊肌,又名豎軀干肌,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后伸,是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的重要結構。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軀干向同側側屈。電針針刺位于腰椎橫突末端的胃俞、大腸俞深度達0.5~0.8寸可使豎脊肌收縮。
定腰點位于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3寸,與胃倉在同一直線上,此處無已知腧穴,本人暫命名為定腰點。首先,從中醫學角度考慮,《靈樞·經筋》中“足太陽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臀,上挾脊上項?!薄捌洳。盒≈钢?,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弊闾柦浗畈∽兛梢鹣轮δ苷系K,平衡障礙。此點位于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上,同時在足太陽經筋范圍內,可發揮足太陽膀胱經穴的治療作用;其次,從西醫學角度考慮,定腰點需控制在腰方肌的長方形外側緣之內,與其他3穴相連,達到刺激腰方肌的作用。
有資料表明在保持姿勢穩定過程中,機體需要肌肉具備較高比例的慢收縮、耐力型纖維[5]。根據Hood等研究的結果,低頻率、長時間的電刺激,可使大鼠脛骨前肌的耐力增強,而肌細胞內的線粒體數量,肌肉的供血血管的循環狀況,肌細胞有氧或無氧的功能方式,對肌肉耐力起決定性作用。肌細胞線粒體內的枸緣酸合成酶、琥珀酸脫氫酶經電刺激作用,活性可明顯提高。故電刺激能提高線粒體的供能作用,改變肌肉細胞的ATP消耗方式。查閱文獻發現,穴位電針刺激大鼠骨骼肌,可改善肌漿網(SR)活性,提高鈣離子在肌漿網中的轉運能力和轉運速率。細胞內鈣離子濃度變化速率增高,可以提高肌細胞的工作能力。從而得出結論,穴位電針刺激使大鼠骨骼肌胞漿鈣離子濃度的變化,對提高肌細胞的收縮和舒張機能有積極作用。電針產生的肌肉收縮可反射性地興奮大腦皮層運動區,促進神經修復與功能重構。
參考文獻
[1]蘭天,呼日勒特木爾.腦卒中流行病學現狀及遺傳學研究進展[J].疑難病雜志,2015,(9):986-989.
[2]李明秀.電針針刺腰腹部腧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平衡能力影響的臨床觀察[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21,56.
[3]胡孔翠,胡謝,葉思.針刺療法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運動障礙的效果觀察[J].新疆中醫藥,2021,39(6):15-17.
[4]周芷晴,單春雷,針刺療法聯合重復徑顱磁刺激治療在腦卒中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21,36(4):239-244.
[5]王燕珍,李美麗,針刺治療腦卒中流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21,37(12):2095-2096.492D86EB-FC00-4CB9-948A-5D629ABF3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