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梅
(新疆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烏魯木齊830012)
東北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其發展一直高度依賴資源、能源,地區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能源工業來推動,對能源的依賴遠遠超出我國其他省份和地區。[1]東北三省重工業城市較多,經濟增長率一直處于全國倒數的水平,三省在產業結構上過于依賴重工業。并且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東北地區出現了經濟增長水平逐漸趨緩、環境狀況惡化以及產業結構相對落后等問題。基于此,東北三省亟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低碳經濟。
黑龍江省的伊春、鶴崗、七臺河和大興安嶺等城市和地區是東北地區發展最落后的地方,該省的人均GDP在整個東北處于末位。因此,黑龍江省的經濟增長問題亟需重點關注。一般而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總是直接掛鉤,而努力讓二者脫鉤則成為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因此,脫鉤問題在近些年來一直被作為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熱點。[2]研究黑龍江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脫鉤關系具有現實意義,一是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參考,二是利于推進國家2030年減排目標的實現。
最早關于“脫鉤”問題研究的是德國Wuppertal研究所的Weizsaecker提出的“四倍數革命”,[3]“四倍數”是指將資源生產率提高四倍,目標是在2050年前用當前一半的能源消耗來實現經濟的兩倍增長;Schmidt-Bleek提出了更高目標的“十倍數革命”[4],即發達國家要在2050年前將生產率提高10倍,以此實現資源消耗的大幅降低,達到與經濟增長的脫鉤。Maria(1999)認為,雖然工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源消耗,但現實中資源消耗絕對量仍在不斷增加,二者之間存在相對脫鉤。Tapio(2005)運用1970-2002年的數據,分析芬蘭的交通工具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聯系,進一步采用脫鉤方法測度與工業經濟之間的關系。Sorrell等(2012)在Tapio脫鉤模型基礎上,構建模型來研究英國經濟增長與公路貨運能源消費二者之間的脫鉤情況。
國內關于“脫鉤”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源消耗、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近些年開始逐漸涉及物流業、工業、旅游業、制造業等領域,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姚景民和任群羅(2016)利用Tapio脫鉤彈性系數分析新疆產業發展與水資源利用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二者總體為弱脫鉤態勢。[5]肖春梅(2017)通過采用Tapio脫鉤模型,研究新疆工業部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得出二者呈現較為理想的脫鉤狀態,并據此將新疆工業劃分為綠色工業、灰色工業和黑色工業。[6]王越、趙婧宇和李志學等(2019)利用Tapio模型和LMDI分解方法分析東北三省碳排放脫鉤效應及其影響因素。[7]胡莉娜和胡海洋(2019)通過構建”兩階段滾動Tapio指數脫鉤模型,對西藏旅游業2000—2017年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進行分析,認為二者之間呈良性脫鉤狀態,西藏旅游業具有節能減排的潛力。[8]鄧榮榮和李亞芳(2020)利用Tapio脫鉤彈性系數測算長三角地區2000-2016年間物流業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效應,研究發現其脫鉤態勢分為三個階段,近些年逐漸呈弱脫鉤趨勢。[9]
“脫鉤”一詞最早被用于物理學領域,主要是用于說明相應變量之間的耦合狀態,后被用于能源領域,主要是用于測度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壓力狀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經濟發展模式可持續性的一種衡量。所謂“脫鉤”即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降低物質資源消耗或環境壓力。Tapio脫鉤模型是通過計算彈性系數的方式來測度變量間的脫鉤程度,并根據測度數據將脫鉤狀態劃分為八類,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現實發展中的矛盾狀態,并且Tapio指標的計算不易受到時間基期的影響。
Tapio脫鉤模型是在通過計算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的增長量變化基礎上,綜合考量絕對量與相對量的變化,利用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環比增長來反映二者之間的脫鉤關系,筆者在借鑒碳排放的Tapio脫鉤模型的基礎上,將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脫鉤模型定義為:

該模型式中,T為Tapio脫鉤系數,TECt+1和TECt分別表示t+1和t時期的能源消耗總量,GDPt+1和GDPt分別表示t+1和t時期的國內生產總值。
根據脫鉤系數的不同,一般將脫鉤劃分為三大脫鉤類型,并對每一類型進行細分,劃分為八種脫鉤狀態,如下表1所示。

表1 Tapio脫鉤評價標準
采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指標,數據來源于歷年的《黑龍江省統計年鑒》,關于能源消費總量數據,主要源于歷年的《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由于國家權威數據截止至2018年,故筆者鑒于數據的可得性,采用東北三省1996—2018年23年的數據。
根據黑龍江省1996-2018年的能源消耗總量(萬噸標準煤)和經濟總量(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分別計算變化率和Tapio脫鉤彈性系數,相應的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2可知,黑龍江省在1996-2018年間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經歷了四種脫鉤狀態:強脫鉤、弱脫鉤、擴張負脫鉤和擴張連接。1996年、1998年、2001年、2002年、2013年和2015年經濟增長率均大于0,能源消耗增長率小于0,脫鉤彈性系數小于0,此時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處于強脫鉤狀態,表明經濟增長,能源消耗量減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 賴 在 降 低;1997年、1999年、2004-2008年、2010-2012年、2014年、2017年和2018年,經濟增長率與能源消耗增長率均大于0,T值小于0.8,二者之間處于弱脫鉤狀態,意味著在這些年份經濟增長的同時伴隨著能源消耗的增加,但能源消耗增加的幅度小于經濟增長幅度;2000年、2009年以及2016年經濟增長率大于0,能源消耗增長率也大于0,T值分別為4.0722、1.4473和1.3577均大于1.2,此時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處于擴張負脫鉤狀態,能源消耗增加幅度遠超過經濟增長幅度,表明在這些年份黑龍江省經濟增長基本依賴能源消耗;2003年經濟增長率、能源消耗增長率及脫鉤彈性系數均大于0,此時T值為0.9225大于0.8,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呈擴張連接態勢,這通常是由弱脫鉤態勢惡化而來,意味著能源消耗增加幅度逐漸超過經濟增長幅度。

表2 黑龍江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脫鉤評價結果
縱觀黑龍江省23年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脫鉤狀態,一共歷經四種脫鉤狀態:弱脫鉤、強脫鉤、擴張負脫鉤、擴張連接,其中13次弱脫鉤、6次強脫鉤、3次擴張負脫鉤和1次擴張連接。除強脫鉤態勢以外,其他三種脫鉤狀態均表明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耗增加,并且擴張負脫鉤與擴張連接的出現意味著能源消耗增長幅度遠超過經濟增長幅度,經濟增長對于能源消耗仍然有巨大的需求。總體來看,黑龍江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脫鉤狀態不穩定,脫鉤情況不理想,經濟增長對于能源消耗依賴性大。
國際能源機構在2010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年度報告中,預計中國對于能源的需求將在2008~2035年期間飆升75%,到2035年對于能源需求增長中國將是世界的兩倍。[10]因此,能源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并且這種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
黑龍江省作為起步很早的重工業城市,工業基礎主要是能源的開發利用,能源利用結構相對單一,主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因此應調整其能源消耗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協調度,不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對于新能源的利用至關重要,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先進技術,大力開發新能源。應充分利用黑龍江省具有比較優勢的能源,該地區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使用率很低,這是對于資源稟賦的一種浪費,因此要加強對于風能的開發與利用。
作為重工業城市,黑龍江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一直是主導產業,而第二產業的大部分基本依靠能源消耗來發展。因此,要想提高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協調度,實現二者之間的脫鉤,調整產業結構是必要的。
針對黑龍江省的產業結構,一方面仍要積極發展第二產業,鼓勵主導產業依靠科技進步,借助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加強自主創新,對傳統高耗能產業進行改造升級,發展低耗能產業。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交通運輸業、餐飲住宿業、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等的發展,推動地區旅游業的發展,開展低碳綠色旅游,延長傳統產業鏈,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水平。
通過對黑龍江省的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進行脫鉤分析,發現該地區經濟發展主要靠能源消耗增加拉動,除了本身產業結構的特點以外,也與能源利用效率低脫不開關系。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量,實現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脫鉤。由于黑龍江省主要使用傳統能源,尤其以煤炭資源為主,因此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一樣可以提高該省能源的使用效率。[11]
煤炭作為傳統的一次能源,我國從建國以來對于煤炭的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一方面是由于經濟體量大,更重要的原因是對于煤炭的利用率低。因此,要加大資金投入,依靠科技進步,改變采煤工藝,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推廣新技術,提高煤炭的轉化率,對廢渣等進行二次利用,利用科技進步改進燃燒工藝。
要減少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與能源的協調發展,除了客觀上利用科技進步發揮積極作用外,還應該提高黑龍江省民眾的節能環保意識,積極參與到節能行動中,為地區節能降耗工作順利開展創造良好環境。[12]地區的發展離不開人力的支持,人力資源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要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因此,要提高整體教育水平,尤其要重視對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投入,培養優質人才,提高產學研合作效率,促進科研成果向生產技術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