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姝
(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150080)
2019年是新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實施元年,政府會計改革揭開了新的篇章。從政府會計準則的建立開始,到實施統一規范的政府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編制財務報表,政府會計改革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歷程。新的制度和準則體現了“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的雙向要求,統一了各類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標準,適用于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大大提高了政府會計主體間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完善和建立,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在采用收付實現制為主、決算報告主要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的現行政府預算會計體系制度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各種缺陷逐漸顯現,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執行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前,各行政事業單位使用不同會計制度,會計核算及會計科目也各不相同,反映單位的財務信息也不同,導致各單位所提供會計信息可比性較差,政府財務報告匯總后所提供的信息質量也很低,不能客觀全面反映資金運行狀況。以往的傳統單一模式核算系統,內容上只側重于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如果工作人員在資產、負債、凈資產等方面有所忽略,容易導致諸多問題,這樣就會嚴重降低財務管理工作效率,影響到行政事業單位的績效考核工作。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將以上問題逐一解決,首先它適用于所有行政事業單位,統一了各類會計制度,會計核算具有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雙功能的雙軌制,這樣就能夠更加全面、清晰地反映單位財務信息。
其次,在舊的會計制度下預算的編制及執行管理不規范,預算編制存在不完整、不科學、不細化,不能真實反映單位財務收支的全貌。有的單位過分強調預算管理,這樣預算執行的壓力就會增加,在資金的使用過程中,不能合理地控制支出,會存在超預算、無預算、擴大開支范圍,在年末還會出現突擊執行預算的情況,不能更好地發揮預算的約束作用。“收支兩條線”規定執行不充分,部分收支游離于財政預算統一管理之外。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事業單位的成本和資產負債反映不客觀,實際的運營績效和效率也不能全面反映。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將各會計要素進行統一規范,可以更加全面、清晰、準確地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信息和預算執行信息。
再次,實行的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會計核算方式不能反映事業單位實際擁有的資產,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按照規定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方式單一,相應的成本支出被人為降低,導致固定資產使用期內成本被低估,無法反映變化了的固定資產真實價值。新的政府會計制度能夠如實反映政府“家底”,更有利于提高政府財務管理水平和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會計按其核算、反映和監督的對象不同,大體可以分成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兩大類,一方面,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經營資金運動,另一方面,反映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分配領域的預算資金運動。政府會計制度做到了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適度分離”,實現了雙功能、雙基礎、雙分錄、雙報告,這正是“適度分離”的具體體現。政府會計既有財務會計功能又有預算會計功能,在同一會計核算系統中實現了兩者并存的雙重功能。以實行收付實現制的預算會計和實行權責發生制的財務會計的“雙基礎”,財務會計分錄與預算會計分錄并行的“雙分錄”,政府決算報告與政府財務報告并存的“雙報告”。四雙體現了“適度分離”,那“相互銜接”又是怎么體現的呢?雖然說是雙功能雙基礎雙分錄,但雙分錄是記在一個會計賬套上的,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現金收支進行“平行記賬”,財務報表與預算會計報表之間還存在著勾稽關系,財務會計的累計盈余科目和預算會計的累計結余科目最終要通過“本期預算結余與本期盈余差異調節表”來調整并在附注中進行披露,以這種方式實現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之間的相互銜接。
把原資產、負債、凈資產、支出、收入的五要素進行重新拆分,分成了三個預算會計要素,分別是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和五個財務會計要素,分別是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首次提出收入、費用兩個要素,但要注意把收入和費用與以往預算會計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相區別。
政府會計制度在原有制度基礎上,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擴大了核算范圍。在對資產的定義上更加強調了資產是單位控制的資源,而控制本身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通過占有使用控制,獲取未來經濟利益,二是通過經手管理控制。這種資源本身能夠給社會公眾帶來“服務潛力”,在資產概念的界定中提出“服務潛力”,把原來資產的范圍進行擴充,如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保障性住房、文物文化資產和受托代理資產都被列入了資產范圍內。
資產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和名義金額,對于無法計量屬性的資產可以采用名義金額(即人民幣值1元)入賬,但“經管類資產”不能以名義金額入賬,如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等。負債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值和公允價值。在新的政府會計制度中,無論是資產還是負債都認可了公允價值。
政府會計制度將報表分為預算會計報表和財務報表兩大類。
《基本準則》出臺后,政府會計具體準則和政府會計制度也隨之制定或修訂。具體包括《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會計調整》《負債》《財務報表編制和列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合同》等具體準則以及準則應用指南。


政府會計制度變化1 構建新的會計核算模式2 統一原有的各項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3 強化財務會計功能4 擴大政府資產負債核算范圍5 改進預算會計功能6 整合基建會計核算7 完善報表體系和結構
近幾年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目標,政府會計改革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新制度的頒布,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有積極的作用,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體系也得到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會計標準體系初步建成,在我國政府會計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