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琤琤
(無錫太湖學院商學院,江蘇無錫214000)
數字經濟是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數字化為基本要素,以現代信息通信為基礎設施,以互聯網為要素載體,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業務流程和交易方式,使得生產經營活動、生活消費活動實現數字化,與此同時,改變了經濟結構和創造經濟價值的方式。[1]我國最早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提出“數字經濟”概念。2017年,首次將數字經濟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繼續提出“壯大數字經濟”。在全球數字化的背景下,推動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江蘇省應抓住歷史機遇,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布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數字江蘇建設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8年江蘇全省數字經濟規模超過三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占GDP比重超過40%,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4.8%)。在《數字中國建設發展報告(2018)》中,2018年全國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數排名,江蘇(82.70分)僅落后于北京(86.63分)和廣東(85.98分),位居全國第三。總體來說,江蘇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位居全國前列。

表1 2018年信息化發展評價指數前十名
據《江蘇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報告(2018)》數據顯示,在江蘇13個設區市中,無錫、蘇州和南京這三個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數字經濟指數超過0.7,明顯高于其他設區市;常州和鎮江數字經濟指數在0.6—0.7之間;揚州、南通、泰州數字經濟指數在0.5—0.6之間;鹽城、徐州、淮安和連云港數字經濟指數在0.4—0.5之間;宿遷數字經濟指數在0.4以下。
2018年,江蘇全省在電子信息領域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3 100家,高新技術產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位居全國第二。江蘇百強創新企業平均科研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2%,研發人員人數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達15.8%。江蘇全力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等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培育壯大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圖1 2018年江蘇省設區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指數
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9.6%。江蘇全省網民規模達到4 940萬,互聯網普及率為61.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江蘇省建成光纜線路長度全國第一,4G網絡已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5G試驗網建設全國領先,IPv6規模部署全面提速,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動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江蘇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區域不均衡,蘇南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明顯高于蘇北地區。蘇州、南京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全省領先,分列“2019數字中國總指數百強”名單第12位與第15位;無錫、常州、徐州、南通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省中游,總指數排名分別為第32位、第43位、第44位、第45位;鹽城(68)、泰州(83)、揚州(84)、宿遷(86)、淮安(86)、淮安(91)、連云港(94)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與蘇州、南京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地區數字產業轉型基礎較為薄弱,高新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重大項目招引能力欠缺。
作為制造業強省,江蘇省制造業總量占世界3%,但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率約為20%,與國際40%的水平有較大差距,制造業急需發展新型數字化生產力。隨著產品消費形態和營銷渠道的變革,商貿服務企業同樣迫切需要加快數字化轉型。但江蘇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較為薄弱,科技服務中介規模小、實力弱,高新技術產業鏈與創新鏈尚未無縫對接,在引領經濟發展的產業領域尚未形成領先優勢。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由于受認知、資金、技術等限制,面對企業數字化轉型投入大、見效慢等難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意愿不強烈。
江蘇雖在信息技術研發創新方面取得不俗成績,但是在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方面與北京、廣東兩地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在基礎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深耕不足。在2019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中,江蘇尚無一家企業進入前十,在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北京占據四席、廣東占據三席。從龍頭企業引領創新來看,江蘇多數電子信息百強企業處于產業鏈中端,缺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而北京擁有聯想、小米、北大方正、京東方等一批計算機、IT科技、半導體行業龍頭企業,廣東擁有華為、比亞迪、TCL等一批通信設備、新能源汽車、電子設備行業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致力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極強的供應鏈資源整合和引領帶動能力,有力推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
波士頓咨詢在《數字經濟下就業與人才研究報告(上篇)》中測算,2035年中國整體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16萬億美元,數字經濟滲透率48%,總就業容量達4.15億。數字經濟下,人才技能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目前,江蘇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人才瓶頸較為突出,數字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數據設計師、數據分析師、人機交互工程師等信息技術專業技能人才,也需要能夠與信息技術專業技能互補、具有數字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2]而當前能夠承擔數字化轉型工作的專業型、復合型人才很少,且來源渠道不足。另外,傳統產業融合核心信息技術的迫切需求也帶來數字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3]
信息基礎建設的推進能夠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基礎。一方面,深入實施無線江蘇、寬帶江蘇、高清江蘇等重點工程,全面建成“光網城市”。加速5G基站建設,實現全省城市區域、省級產業園區全面覆蓋。加速IPv6規模部署,省內電信運營企業IDC機房整體完成IPv6升級改造。另一方面,統籌規劃實施建設超大規模、超高等級綠色云數據中心,引導云數據中心科學布局、綠色智能化集約發展。構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北斗導航等信息基礎設施。蘇州可以基于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腦空間信息研究院等科研機構,繼續發揮在神經網絡、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自然人機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優勢。南京可以在信息服務和軟件工程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當地互聯網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重點發展大數據平臺、云計算與工業控制軟件等高端服務軟件。無錫可以立足于國家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重點打造感知設備研發,制造示范園、物聯網產業服務中心,發揮物聯網產業領域優勢。
推動江蘇省各區域數字經濟科學布局,要按照全省一盤棋,完善數字經濟全局規劃,強化蘇州、南京、無錫等領先地區創新創業主力軍作用,支持產業鏈跨地區構建,深化區域協同聯動。第一,強化各城市之間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互通和信息資源共享,促進數字生產要素跨城市、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有序流動,優化資源配置和協同環境治理。[4]第二,鼓勵后發展地區從門檻較低的行業入手,加快數字化轉型,可以抓住網紅經濟、直播經濟等機遇,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采取差異化定位,推動與本地重點產業相關的應用企業落地,完善數字產業布局,擴大數字產業規模。強化后發展地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數字技能培訓,消除數字鴻溝,推進數字經濟區域協同融通發展。
核心技術領域深耕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是阻礙江蘇省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短板。因此,應繼續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快創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核心技術創新體系,早日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首先,要在數字化產業領域集中力量對關鍵核心技術、基礎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攻克難關,打破核心技術制約瓶頸。[5]其次,要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制度和渠道多樣的風險投資制度,推進技術創新體系的法律法規建設,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支持與保障。最后,政府要積極引導并大力推進數字技術孵化體系建設,著力培育業務模式新、創新能力強、發展勢頭好的獨角獸企業,為科技型企業創造孵化培育條件和政策支持。
數字經濟的發展依靠的是創新驅動,而人才是技術創新的根本,數字經濟領域的人才缺口是制約江蘇數字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在數字經濟人才引進方面,省內各地區政府應出臺優惠獎勵政策,大力引進數字經濟領域頂尖人才,積極推進“以項目帶人才”“以鄉土匯人才”等方式帶動人才集聚。在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方面,一是鼓勵省內高校積極申報并增設與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領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二是探索校企聯合辦學模式,培養出數字經濟領域兼具理論和技術的實踐型人才。同時,制定數字經濟人才的評價標準,通過評價標準來促進高技能的數字經濟人才培育,強化數字領域人才供給。三是積極推進數字技術交流合作,政府和企業出資派遣部分高技能人才赴國外培訓,學習國際領先數字領域先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