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穎 江蘇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藝術幼兒園
幼兒的現有水平和經驗是幼兒園課程的基礎。以前,我們更多的是以園本課程為核心、主體。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深入貫徹,我園倡導主題課程班本化實施,順應班級幼兒經驗發展的方向,梳理課程發展的線索,以本班幼兒的經驗和興趣點出發,以促進班級幼兒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本班幼兒“量身打造”課程,提高課程的適切性,給予幼兒探究、調查問題的機會,使得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主動學習,提升經驗。接下來,我以中班班本課程“運動總動員”為例,探討如何實施班本化課程。
隨高高矮矮、形狀不同的滑梯上,空曠的草地上,到處都有幼兒歡快的身影;一個小皮球、一輛平衡車、幾根不起眼的小棍子都能成為幼兒運動的好伙伴,每個幼兒都喜歡運動,都是運動小達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中班幼兒的運動能力也在不斷發展,越來越熱衷于參加不同的運動。家長們也非常重視對幼兒的素質培養,課余時間讓幼兒參加各種體育類的興趣班,如游泳、羽毛球、踢足球等。現在就讓幼兒做課程的主人,通過體驗不同種類的運動,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樂吧!
在主題實施之前,年級組老師開展了課程審議(見圖1),目的是以幼兒為本,注重資源的整合,以理論為依據,梳理主題目標和主題線索。
幼兒的生活經驗、感興趣的內容是班本化課程開展與實施的基點。因此,年級組老師設計了《我們愛運動》調查表。通過親子調查、談話活動,教師可以有效地關注和了解班級幼兒關于運動的經驗和興趣,重視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后續班本化內容的開展與實施提供信息和支持。例如,中一班幼兒運動能力較強,喜歡跑步和拍球;中二班男生居多,對車類運動很感興趣;中三班幼兒由上個主題“我們的家鄉”經驗的延伸和遷移,對舞龍感興趣;中四班幼兒上幼兒園時經常途經游泳館和擊注劍館,對這兩項運動比較關注;中五班幼兒對球類運動最喜歡,有部分幼兒參加足球培訓班的訓練,并有一定的經驗。
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這被確定為活教育的課程論。學校教學活動絕不能停留在一學期薄薄的幾本教科書上,不能把教科書攤開來遮住幼兒的眼睛,要提倡理論聯系實際,把教育擴大到整個生活所能接觸的自然和社會中去。這就突破了以書本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框架,對于我們今天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學習課堂和書本以外的知識,加強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建構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具有啟迪意義。幼兒的學習是與生活緊密相隨的,基于幼兒發展的課程應該著眼于幼兒的生活,從豐富的生活背景中提取有價值的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和幼兒的真實生活結合起來,發揮資源的潛在價值,支持幼兒深入學習。
(1)可利用的環境資源。
我們的奧體分部幼兒園坐落于奧林匹克體育場內,周圍有非常豐富的運動場館資源,這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我們的班本化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環境資源。
(2)可實現的家長資源。
在主題開展之前,我們充分調動了家長參與主題的積極性,了解到有些班級的家長可以為我們提供相關資源。家長資源的充分利用,可以讓我們的課程“活”起來。例:中四班的家長是奧運擊劍冠軍,中一班家長是著名乒乓球運動員。
(3)可融合的教育資源。
這幾年,我園也一直沿用幼兒園綜合活動課程,該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先進的理念,合理的框架,貼近幼兒生活的主題,為我們的班本化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幼兒園近年來也舉辦過親子運動會、馬拉松等活動,這些豐富的資源開發與利用在班本化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年級組老師對“運動總動員”主題內容進行了仔細研讀,將原有課程中的主題目標對照《指南》進行分類、取舍,使主題目標更細化、具體化,以促進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發展。
園本目標
(1)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運動,體驗運動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2)比較熟練地使用運動器材,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增強自身的體質。
(3)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4)了解運動規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運動規則。
(5)能運用折、畫、拼、貼等方式表現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
(6)練習將輪胎快速向前滾動,探索輪胎的各種玩法,提供機體的協調性、平衡性。
(7)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8)能根據形狀、顏色標志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各班教師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整,預設適宜本班幼兒的主題目標和活動內容。
中一班班本化目標的調整
(1)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運動,體驗運動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并可以在運動中堅持下來,不怕累。
(2)比較熟練地使用運動器材,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增強自身的體質。
(3)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4)了解運動規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運動規則。
(5)能運用折、畫、拼、貼等方式表現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
(6)掌握正確的拍球姿勢,探索籃球的各種玩法,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平衡性。
(7)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8)能根據形狀、顏色標志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9)在運動中,敢于嘗試有一定難度的活動和任務,勇于探索各種體育活動。
中二班班本化目標的調整
(1)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運動,體驗運動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2)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比較熟練地使用常見運動器材,增強自身的體質。
(3)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4)了解運動規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運動規則。
(5)能運用畫、拼、貼、繞鋁絲等方式表現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
(6)練習將輪胎快速向前滾動,探索輪胎的各種玩法,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平衡性。
(7)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8)能根據形狀、顏色標志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9)探索不同小車的不同玩法,發展身體的平衡和協調能力。
(10)嘗試用不同方式(討論、清潔、擺放等)管理小車,提高自我服務意識。
中三班班本化目標的調整
(1)知道并了解一些家鄉的民間運動。
(2)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民間運動,體驗民間運動帶來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3)比較熟練地使用民間運動器材,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增強自身的體質。
(4)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5)了解民間運動簡單的玩法規則,基本遵守運動規則,并能創編新玩法。
(6)能運用折、畫、拼、貼等方式表現民間運動的方式和項目。
(7)練習將輪胎快速向前滾動,探索輪胎的各種玩法,提供機體的協調性、平衡性。
(8)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9)能根據形狀、顏色標志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中四班班本化目標的調整
(1)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運動,體驗運動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2)比較熟練地使用運動器材,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增強自身的體質。
(3)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4)了解運動規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運動規則。
(5)能運用折、畫、拼、貼等方式表現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
(6)知道擊劍的種類及服裝的特點,會穿戴擊劍服和防護面具。
(7)對擊劍運動感興趣,能在擊劍游戲時控制力度。
(8)能用廢舊的自然物進行拼插、剪貼,嘗試制作擊劍的裝備。
(9)學會積極地面對運動過程中的困難與挫折,具有挑戰和不服輸的精神。
(10)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11)能根據形狀、顏色標記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中五班班本化目標的調整
(1)喜歡并積極參加各種運動,體驗運動的樂趣,知道運動能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
(2)了解運動規則的意義,并能基本遵守運動規則。
(3)比較熟練地使用運動器材,了解一些運動的不同方式,增強自身的體質。
(4)能運用折、畫、拼、貼等方式表現運動方式和運動項目。
(5)在運動中有自我保護的方法,能克服困難,養成愛運動的好習慣,與同伴共同活動中能注意安全,主動躲避危險。
(6)練習將輪胎快速向前滾動,探索輪胎的各種玩法,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平衡性。
(7)進一步區分音樂的樂句,會在樂句變換時,變換自己的動作。
(8)能根據形狀、顏色標志對圖形進行雙位排列,體驗給圖形定位的方法,嘗試使用自然物進行一些測量。
(9)對足球運動感興趣,并且能夠體驗足球帶來的樂趣。
(10)初步發展該年齡階段幼兒靈活性、協調性、柔韌性和平衡能力。
(11)通過足球游戲,學會以積極樂的觀態度對待學習與訓練過程中的困難與挑戰。
班本化內容的開展與實施,追隨幼兒的興趣,滿足幼兒的需要,讓幼兒喜歡運動,積極參與運動。隨著主題的深入,幼兒表達“我們要開運動會”的想法越發強烈,因此由“我們想開運動會”生成了一系列活動。幼兒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運動會誰來參加?有哪些環節?可以怎么宣傳?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幼兒畫了邀請卡給弟弟妹妹,歡迎弟弟妹妹積極報名參加運動會,并制作了運動會海報。(見圖1、圖2)

圖1

圖2
幼兒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運動會吉祥物,并以投票的形式選出最終的吉祥物。(見圖3、圖4)

圖3

圖4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種很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通過前期的鋪墊,爸爸媽媽們對運動會的開展也十分支持,為了給幼兒一個驚喜,爸爸媽媽們秘密進行著運動會的開場舞彩排,媽媽們準備了熱情洋溢的啦啦操,爸爸們準備了節奏富有動感的球操。
幼兒進行了場地的劃分,如有長長的跑道等。
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運動項目,如跳繩、籃球闖關、踢球等。(見圖5、圖6)

圖5

圖6
(1)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
《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要把幼兒當作“完整的人”,找準幼兒的心靈入口,讓幼兒產生極大的被尊重感、被認同感和主體感,這是實施契機教育的前提。契機教育引導幼兒實現充分的心理參與,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氣質、前期經驗等,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2)教師能充分發揮才智。
教師要做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有睿智的“腦”、敏銳的“眼”和勇于創新的“膽”,要善于積累和反思,善于學習和實踐,不斷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智慧。
(3)教師要把握好契機,篩選出最適宜的契機。
要抓住契機、留住契機并延伸契機,在教育實施中追求實效,充分發揮契機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所具有的生成性和啟發性。
(1)教師應具有全面、正確的兒童發展的知識和全面、正確地了解幼兒發展的能力。
積極、適宜地把握幼兒發展進程及其特點,這是對幼兒進行有效教育、取得良好教育教學效果的首要前提。
(2)教師要有目標意識,分層推進。
對照目標現實化,具體化,哪些目標是完成的,哪些目標沒有完成,是否可以根據目標及幼兒的興趣點繼續生成新的課程,進一步促進幼兒發展。
(3)教師要不斷學習,反思。
教育工作者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通過對活動的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理念意識,與時俱進。
陳鶴琴先生反對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授法,反對學生死記硬背。他針對“沒有一個兒童不好動,也沒有一個兒童不喜歡動”的心理特點,將“做”確定為教學的基本原則。陳鶴琴說:“要了解教學的基本原則在‘做’。所謂‘做’,并不限于雙手做才叫做,凡是耳聞、目睹(觀察)、調查、研究都包括在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實踐’。”陳鶴琴認為,凡是學生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通過做讓幼兒與事物發生接觸,得到直接經驗,知道做事的困難,增加對做事的興趣,從而認識事物的性質,發展做事的能力,減少依賴性,增強自治的能力,即獨立性。在課程班本化實施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與關注點,與幼兒一起生成線索內容與活動,并付諸有效的行動,支持幼兒真實的學習。線索內容從“固有”走向“生成”,這不僅尊重了幼兒的主體性,而且充實了園本課程建設。
《指南》中提出,“理解幼兒學習的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在課程的班本實施中,教師以生活經驗為著眼,以幼兒興趣為切入,以游戲體驗為抓手,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天性,支持幼兒自然真實的表達,從關注“知識”轉向“素養”的提升,發現幼兒自然生長的力量。
課程實施中,按照傳統的觀念和做法,家長只是被動地提供課程資源,而課程班本化實施,由于一些主題線索內容源于班級家長資源、班級幼兒的經驗與興趣,幼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大大影響了家長對課程的了解、理解與興趣,提高了家長參與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他們成為幼兒園課程建設的親密伙伴。
教師往往知道自身的發展存在不足,但不知從何入手,常常感到焦慮迷茫。而在課程班本化實踐中,教師除了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在實施中還要運用心理學解讀幼兒的行為表現,在線索內容選擇中還需要拓展相關的自然人文科學知識,并整合多方資源。同時線索又是動態生成發展的,教師要及時應對反思并提供相應支持,這樣一來,教師有了清晰的方向,隨著課程的推進不知不覺中獲得了自身的專業成長。
班本課程內容的選擇具有隨機性,只要是幼兒感興趣的,有利于幼兒發展的,都可以作為班本課程的內容。我們的課程隨著幼兒的興趣、年齡特點等在不斷改變、創新,但不變的是教師心中有《指南》,有意識地持續引領幼兒在“最近發展區”中得到發展和提升,待幼兒慢慢成長之時,我們才能收獲一路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