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路,侯辰光,吳 磊,韓榮山,林洞峰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設中心 天津300459)
海上采油平臺的水下結構物發揮了類似人工礁石的作用[1],有利于聚集魚類資源,一些外來人員出于經濟利益或興趣驅使,非法登臨海上油田采油平臺設施釣魚以及在平臺下釣魚。近年來此類問題呈現不斷增多態勢,根據中海油各分公司統計數據,僅在某一年之內就接到外來人員登臨設施釣魚報告 1900余起,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渤海海域,在6~ 10月出海釣魚黃金期,每逢周末登平臺釣魚的人數和船次尤其多。
海上平臺作為海洋石油重要的生產設施和國家財產,受《物權法》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保護,具有排他性,作為高風險的生產場所,不允許外來人員隨意進入。外來人員登平臺釣魚不僅嚴重影響海上作業人員及平臺設施的安全,其自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盡管各分公司都采取了一些防止外來人員登平臺的措施,由于沒有一致的標準做法,防控效果參差不齊。
針對這種情況,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印發專門文件,要求在生產平臺上落實系列措施,比如:在外來人員登臨區域設置警示標識、聲光報警、屏障門、水噴淋等,以有效防控外來人員登臨平臺設施釣魚問題。
渤海海域某新建采油平臺A是第一個依據公司文件指示,在基本設計階段即落實防外來人員登平臺釣魚系列措施的項目,防控措施較為全面,其做法具有借鑒意義,具體如下。
在登臨平臺區域設置告知、警示標識,強化對外來人員登臨海上平臺設施釣魚以及在平臺下釣魚、打魚等行為的警示。
警示牌為夜間可視型,發光時間不少于10h,設計壽命25a,提供船級社檢驗證書。警示牌尺寸為3000mm×1000mm,正面為0.3mm厚的PVC粘貼片,背面是2.0mm厚度的316SS板,采用龍骨+U型卡箍+螺栓的安裝方式。警示牌內容及排版如圖1。

圖1 登臨區域警示牌內容 Fig.1 Contents of warning signs in landing area
在登臨平臺的區域設置1套防侵入聲光報警設備,防止外來人員長時間逗留。設備包括:主機(帶話筒)、揚聲器、警示燈及線纜等。操作人員可用話筒直接喊話,也可事先錄入語音自動播放警句。設備主要技術參數見表1。

表1 聲光報警設備主要技術參數 Tab.1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sound and light alarm equipment
在登臨平臺的區域上部設置噴淋裝置,采用噴頭進行噴淋,防止外來人員長時間逗留。噴頭工作壓力為0.1~0.2MPa,根據其保護半徑,布置間距設置為2.5m,噴淋管線安裝高度距離帶纜走道3m,沿帶纜走道布置,確保噴淋范圍有效覆蓋外來人員登臨區域;水噴淋裝置由海水提升泵提供水源,在海水管匯處提供一支路供水噴淋裝置使用,在下層甲板處設置一球閥隔離,通過此閥進行噴淋的開啟與關閉操作。閥前(包括球閥)設置保溫伴熱,閥后為干式系統,不設置保溫伴熱,設置一路公用氣吹掃,確保管線不存水,防止冰堵;水噴淋裝置按間斷流量用戶考慮,水噴淋系統相關材質按照海水系統選材。
考慮登臨區域水噴淋系統覆蓋面積大,臨時耗水量大。該區域噴淋裝置工作時,單臺海水提升泵排量需滿足平臺壓縮機、電解銅鋁等用戶的連續用量和水噴淋裝置用水量,如出現水量不足的情況,需及時啟動備用泵。
在外來人員可能登臨平臺的位置:下層甲板到帶纜走道樓梯處增設2個鋼質門(2個帶纜走道,因此設置2個門),并在門周圍設置鋼質圍壁,防止登平臺人員進入生產區域。
門及圍壁增設位置在總體布置圖中明示;鋼制圍壁的形式、厚度、高度參考平臺擋風墻參數;鋼質門為單扇快開閉船用鋼質門,鋼板厚度10mm,帶ISPS防海盜裝置,海洋環境耐腐蝕。出于安全疏散考慮,不配鎖。
在平臺帶纜走道處安裝攝像頭,監控登船區域,便于監視和取證。攝像頭的安裝依托平臺立柱、大梁等結構支撐物,距離帶纜走道高度在2.5~3m之間,利用云臺旋轉,監控登船區域的同時可兼顧監控平臺其他位置(比如井口區),有利于控制平臺CCTV監控系統攝像頭數量,節約成本。
為遏制不斷增多的外來人員登臨采油平臺設施釣魚趨勢,中海油積極探索有效的技術防范手段,上述做法值得參考借鑒。當前的防控思路主要圍繞如何讓想登臨平臺的外來人員“上不來,呆不住”;下一步可考慮采用聲波法[2]或電驅法[3]等技術手段,臨時無傷害驅離平臺附近魚群,讓登臨平臺的外來人員無魚可釣,從而“不想上”。
在技術手段之外,需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比如與地方政府和海警、海事、漁政等部門聯絡協調,在外來人員登臨平臺釣魚的高峰期開展聯合治 理行動,多措并舉,徹底防治外來人員登平臺釣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