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健安
(惠州學院,廣東惠州 516005)
21 世紀科技革命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十分緊迫的任務[1]。尹振東、吳芝路和趙雅琴等通過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發現創新能力主要決定于系統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3 個因素,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說,創新不僅表現在做出完整的新產品和新發明,而且還表現在思考的方法和技巧上,在某些局部的問題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提出新的設計語言符號,創造新的設計方法,引入新的技術、工藝和材料等的活動過程。其目的主要是探索未知和解決產品設計中遇到的實際疑難問題,創造新的產品[2]。
實踐創新能力是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3],是要求產品設計師從科技、軍事、社會、文化、政治、民俗、經濟和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中,綜合地進行分析、考察、認識和設計產品的能力,即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4]。實踐創新能力是產品設計師在產品設計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術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需的生理、心理素質條件,是在產品設計活動中取得高水平研發成果的實力保證[5]。
產品設計師所需要具備的能力表現為造型設計、模型制作、效果圖表現、計算機軟件操作、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設計執行、文案撰寫和產品策劃等[6],概括為技術創新能力、藝術創新能力、文化創新能力和溝通表達能力,這4 種能力是產品設計專業的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1 實踐創新能力構成圖所示。

圖1 實踐創新能力構成圖
產品設計專業專題設計類課程包括日用品改良設計、電子產品造型設計、燈具設計、公共設施設計、家具設計、玩具設計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多門課程。專題設計類課程是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實踐課,是從專業理論知識過渡到專業實踐能力,從學生過渡到未來設計師的橋梁,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產品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偏重于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偏向于培養學生對產品形態方面的塑造與控制能力[7]。這種藝術性偏向還體現在教材方面,例如,《燈具設計》[8]對燈具創新設計具有較大影響的安全規范、光源的分類、燈具的結構和結構布局等技術性較強的內容沒有提及;《玩具外形設計與制作》[9]和《玩具造型設計》[10]對先進玩具的智能技術、語音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等沒有提及;《電子產品設計概論》[11]以MP3、數碼相機和USB 等已經或正在被淘汰的日用電子產品為例較為全面講述了電子產品設計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但是,沒有能介紹醫療產品等先進電子產品和技術。
因此,產品設計專業學生對形態、色彩的把握比較好,形象思維和造型能力強[12];但對物聯網、智能傳感器、電機控制及無線通信等信息技術相關領域知識的了解和應用能力偏低[13],缺乏應有的科學技術知識[14]。技術知識的不足制約了學生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于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要與制造業、消費品工業、建筑業、信息業等融合[13],這種融合實際上是文化、技術和藝術的融合,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是技術與人文結合的堅定支持者。他說:“單靠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技術必須得和人文藝術相結合,創造出的產品才能真正賞心悅目! ”[15]才能夠使人們在使用新產品時,能品位其中的人文情懷,從中獲取精神的滿足與提升。
產品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源自德國包豪斯教育體系,它為中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提供了“藝術+技術”的課程結構,形成了以“三大構成”、材料工藝等為主的課程體系。由于時代的局限,德國包豪斯教育體系沒有能夠包含人文文化的教育。因此,“藝術+技術”的課程體系不能滿足當前國家戰略與產業轉型的需求,亦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
以往專題設計類課程一般分為理論教學、項目設計和課程總結3 個環節。首先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意愿選定設計題目,上網搜索專題相關的產品信息;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提出問題和解決方案;接著按照分析繪制預想效果圖,撰寫設計報告,設計展示方案;最后進行課程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供一定的建議。
學生作為準設計師,思維活躍,沒有傳統思維的約束,因而能夠在藝術造型方面進行大膽的創新;但由于專題設計類課題并不是真實的項目,學生進行的是模仿型設計。因此,學生通過課程實踐并不能掌握產品技術發展程度,不知道真實的用戶需要,不知道和不能解決產品存在的真實問題,不知道如何通過設計來建立市場競爭優勢等。以致學生通過專題設計課程的學習并不具備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創新能力。
通過前述分析可知,產品設計專業專題設計類課程多以產品藝術造型設計為主,學生缺乏對技術技能問題和人文文化問題的感性認識,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能力得不到鍛煉;所以,構建一個以專題設計類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創新教學為平臺的課程體系是教學改革成功的前提。
技術保證了產品的可靠性和先進性,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16],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方面,學生掌握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是十分必要的。根據產品設計專業教材存在技術技能知識不足等問題,重新編寫教材增加技術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我們積極編寫了產品設計專業專題設計課程系列自用教材。該系列教材秉承創新實踐的教學理念,著重于技術創新能力、文化創新能力的培養。該系列教材的章節以“產品發展歷史”“產品技術發展”“產品材料和工藝”“產品人機分析”“產品策劃和案例分析”“產品的安全規范”“成功案例分析”和“產品設計指導”為主,從而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注重技術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培養實踐創新能力的課程體系。使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與訓練,在技術知識、藝術知識和人文知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配合該教材體系,我們重新制訂了實踐教學規范,修訂了各設計類課程的教學大綱。
豐富的文化知識是文化創意和設計創新的關鍵,文化內涵是產品價值的核心[17]。因此,培養學生文化創意能力的核心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知識的教育,使其對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挖掘深藏在產品背后的內涵故事。
學生通過博雅課程或者MOOC (慕課) 進行文學、哲學、歷史、自然、經濟、軍事、心理學和藝術史等人文知識學習是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徑。中國歷史綿遠五千多年,悠遠博大精深,因此參觀歷史博物館,學習歷史事件,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是學習人文知識的另一種方式。此外邀請專家進行環保、知識產權保護等專題講座也是進行人文教育的一種有效的補充。通過系統的人文知識學習,使學生具有廣博的人文知識,并形成自己的價值、信念、情感和社會責任感。
實踐創新能力強調運用創新性的方法進行實踐,創新性地解決產品存在的實際問題,滿足用戶的需求,其重點在于實踐,而且是真實項目的實踐。因此,將企業項目引入專題實踐課堂教學,將虛擬的課題轉變為真實的課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搭建企業、行業協會、高校三位一體產學研互動的創新體驗設計教學平臺,注重與地方高科技企業合作,特別是注重與中小型科技企業的合作。其次,將合作單位根據目的進行分類。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型:(1)技術型,這類企業掌握比較先進的技術和工藝,擁有市場領先的產品。通過邀請企業專家講座的方式,向學生講授當前產品的技術發展情況;(2)項目合作型,一般是中小型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發團隊,在工業設計方面的實力比較弱,渴望和高校進行產品設計項目合作,這是校企合作的重點對象;(3)參觀學習型,這類單位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高校。這類企業不生產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主要從事模具、原材料等的制造生產等,具有較高的加工技術水平,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生產加工技術的重要基地。同時,學生進入到別的高校,與同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交流學習,或者聆聽別的高校教師講座也是學習的一種途徑。
“課程設計”是專題設計類課程十分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它不僅是學生進行一次較全面、綜合、理論聯系實際的訓練,更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因此將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應用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將技術知識、人文知識和藝術知識與專題實踐課程有機結合在一起,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
如圖2 教學過程所示,首先根據專題要求選擇企業進行項目對接,例如,電子產品外觀設計課程對接電子企業,玩具設計課程對接玩具企業,燈具設計課程對接燈具制造企業,家具設計課程對接家具企業等。然后充分分析企業的需求,并依據企業項目的要求,如用戶要求、項目進度等進行教學設計。最后,課程設計圍繞企業項目進行,在不同的課程階段邀請企業的專家進行指導,或者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參觀學習。

圖2 教學過程
邀請企業專家不僅參與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而且以嵌入式課程的方式參與到不同階段的教學工作。在產品策劃階段邀請產品經理講授如何策劃成功的產品和進行項目管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邀請工程師講授產品技術發展和對設計方案進行可行性指導。在撰寫產品文案階段邀請營銷專家講述產品的故事,增加設計方案的文化內涵。
教學與市場、與生產相對接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的專業視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借此尋找到所需要的方案,促成設計方案轉化。
產品設計專業進行人文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進行表達。表達能力是實踐創新能力中很重要的一個能力,這種表達能力不僅是設計方案的圖面表達能力,還包含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案寫作能力。
學生通過語言的交流進行設計方案的探討,有利于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力和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設計實際問題的能力。表達能力不是天生的,怎么把想法陳述得條理明晰,邏輯連貫,怎么把故事講述得生動形象,引人入勝,這都需要進行大量練習。為此,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式教學,提倡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把對問題的講解與討論相結合,將部分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
文案寫作能力是與客戶溝通,向用戶展示和推銷作品,并使作品如虎添翼的最有效手段。要提高文案的寫作能力,首先需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需要廣泛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優秀的廣告文案作品等;其次多寫:練習文案寫作能力,鼓勵學生模仿優秀文案的作品,提升文案寫作能力。最后多分析優秀的文案作品,在看和寫的過程中多加思考:成功的文案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果由你來撰寫,你會如何做?
該項目從系統性、整體性的角度出發,通過分析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和培養途徑,并對相關專題設計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一個融入技術技能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通過教學與市場、與生產相對接的教學模式使新課程體系實施,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綜合實踐創新能力;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