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榮榮
(慈溪職業高級中學,浙江慈溪 315300)
2016年,寧波成為全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工作重點突出10項試點內容,即制造業創新體系建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業強基、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質量與品牌建設、中小企業服務、服務型制造、重大政策先行先試。寧波當地政府以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為主線,突出區域特色和優勢,著力加強資源整合和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寧波制造業向智能、綠色、服務轉型升級[1]。
慈溪地處東海之濱,小家電制造業發達,制造行業也正逐步走向“智能制造”,2016年起,慈溪職業高級中學連續承接慈溪市政府人才品牌“上林工匠”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項目,培養行業產業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大軍成了中職學校的首要任務。
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 條),其中完善相關職業教育教學標準,啟動1+X 證書試點工作,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同時,拓展就業創業本領,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2]。
“1+X”證書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引導中職院校將能力評價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建設,實現課程體系與“中國制造2025” 的有機融合以及專業群之間的相互融通,促進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符合產業需求。
在傳統課堂上,無論是優秀班級還普通班級,大班級統一上課,時間是不可能私人訂制化的,對于后進生來說,想要重復的學習同一個知識點,還是比較困難。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像踩了緊急的剎車一樣,停滯不前,人們戴著口罩,隔離在家,而孩子們停課不停學,在線學習成了主流,在線教育在后疫情時代迅速發展。
中職教育是一種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教育。培養適合社會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是中職學校的使命,而就業率就是衡量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標準之一。大數據時代,社會對中職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是掌握一門技術,而是培養高素質、可創新、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的技能型勞動大軍。
2019年是浙江省“職教三名工程”第二批品牌專業立項建設的關鍵一年。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慈溪職業高級中學機電專業實訓中,開發了一系列的項目課程,但各課程的項目是彼此獨立的。如鉗工、普車、普銑等項目課程中各個零件相互單獨,并未用于后續的數控加工實訓; CAD/CAM 實訓課程設計的零件也未在零件加工實訓中得到加工。這種以單項能力訓練為目標的實訓模式,雖是提升單項職業能力很好的途徑,但并不能滿足中職教育綜合性、職業性的要求。許多中職畢業生在進入就業崗位之初不能迅速適應崗位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現在:缺乏實踐經驗,不能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綜合專業能力不突出,沒有應用創新能力等。同時也缺乏職業素養,責任心不強;團隊合作意識薄弱,溝通表達能力不強等[3]。
原先各課程的項目彼此獨立,如鉗工、普車,普銑等項目課程中各個零件相互單獨,并未用于后續的數控加工實訓,學生以單項技能掌握為主,不利于后續發展。
傳統教學內容單一,由于受實訓設備的限制,單一項目重復率較高,前后貫聯不大。項目內容脫離企業實際,新設備新工藝新方法等在實際教學中應用不多。
項目內容吸引力不強,學生職業認知度缺乏,急需培養學生溝通表達、團隊協作、資料檢索、撰寫報告和應用創新、質疑能力等綜合素養能力。
具備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人才供不應求,尤其那些已具備多本職業資格證書,能快速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實習學生,成了企業搶手的“香餑餑”。
成立綜合項目開發小組,我們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遵循綜合性、實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創新性等原則,根據專業的特點與原先實訓課內的實訓項目的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結合中職教育層次特點,開發以機械工藝品或能完成簡單功能的機電產品為綜合性教學項目,使學生實訓教學完成后同時完成一件產品的生產,建立學生產品生產的概念,調動學生加工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參見圖1。

圖1 職業教育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應關系
“1+X 證書制度”的實施將有利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將有力促進職業院校堅持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已修訂基于1+X 制度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一份[4]。
“1+X 證書制度”將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培訓內容與專業教學內容、技能考核與課程考試統籌評價,這有利于院校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養過程。課題組已更新的課程標準有《工業機器人編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控制與PLC 編程》《數控車加工技術》《數控銑加工技術》《CAD/CAM 技術》等課程。
學校投入100 萬用于新實訓大樓一樓的改造,新建創新實驗室,是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實踐基地,具有設計、開發、實施項目的功能,室內具備機械、電子、切割、3D 打印等設備,對完成綜合項目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對接崗位標準,校企共建資源,開發校本教材,聘請企業技術骨干來校做兼職教師,傳授三坐標測量方法等企業新工藝新方法[5]。
課堂教學融入信息化手段,采用線上與線下、學習與練習、學習與創新、學習與實習相結合的多元混合式學習模式。通過項目導師引領學生提高綜合實踐能力,以典型項目為切入點,尋求職業幸福感,帶動新型師生關系(項目導師)全方位構建,從而助學生提升關鍵能力,如與人溝通的能力,解決問題尋求答案的能力,在確定方案時提出質疑的能力等。
校專業帶頭人下企業“訪企問需” 開展深度調研,多名教師先后由學校選派到聯盟企業參加中長期培訓,同時華航唯實、公牛集團、中大力德、匯麗機電等企業也多次選派工程師來慈溪職業高級中學指導師生。實行雙導師評價制度,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通過課程整合、開發項目載體,提升專業實訓教學有效性,培養“硬核”技能高素養勞動人才。
寧波市技能普抽測成績優異。寧波市技能普測抽測情況繼續保持兄弟學校領先。注重常規教學的質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2019年寧波市技能抽測高一鉗工項目位列全大市17 所學校第一,高二零件測繪項目位列全大市17 所學校第二;高二電力拖動項目位列全大市10 所學校第二,高一電工基礎項目位列全大市14 所學校第三。
學生全國技能大賽成績持續領先。形成基于創新能力培育的“卓越工程師”班育人案例。卓越工程師班成績顯著,參與各級各類專業技能大賽,發揮技能競賽隊的技能訓練示范效應,尤其是智能制造教學團隊和模具教學團隊,引領效果更加明顯。機電專業在近3年的全國技能大賽中共獲10 金6 銀5 銅的好成績[6]。
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增長迅速。通過對聯盟企業的調研及畢業生跟蹤調查,學生實習滿意度提升,企業對慈溪職業高級中學實習學生的認可度大大提高。2016 級學生中已有98 人被企業提前錄用,其中19 人因為崗位勝任快、專項能力強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或班組長。2020年疫情期間,有25 位學生實習頂崗助力公牛集團等多家企業復工復產,解決了企業燃眉之急。
5年來“CAD/CAM 技術”精品課程建設已見成效。借鑒企業的生產環節與生產過程,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及合作企業的資源,精品課程基本涵蓋了機電專業的主要核心課程,師生可方便的在校園網上瀏覽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和課件,資源數已達1 067個。
厚德強技的成才通道,博學競技的成長途徑。已完成在校生1 189 人的每學期下企業實習任務,企業識崗、習崗、跟崗活動與綜合實訓項目群任務相結合。每年的“中大電機杯”校技能節是師生技藝切磋的練兵場,師生和企業技術骨干同臺PK,邀請企業技術能手做評委等方式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同擬定《現代學徒制實施制度》,通過多方聯動、協同育人、專兼結合,雙元導師團隊等舉措,已開發機電類實訓手冊5 本,出版2 本。
近3年,慈溪職業高級中學10 位教師參加德國手工業行會HWK 師資培訓,學員進行精密機械師、工業機電師和工業機器人技師3 個專業的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后教師對接崗位標準,校企共建資源。
目前機電技術應用專業已經開發的綜合項目群典型案例如圖1 所示。

圖1 開發的綜合項目群典型案例
通過開設機電綜合項目群課程,跨界融合,提升中職機械專業學生核心素養。以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和職業素養為目標,以綜合性教學項目群實施方案為依據,以開發機械綜合性教學項目群為重點,以組建教學團隊與專業教學環境建設為基礎,將在該專業實訓教學中全面開展專業課程的項目開發研究和實踐,培養出符合當地企業要求的實用性人才。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向其他相關專業延伸。多元混合式綜合實訓項目群教學改革給學校帶來了整體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近5年來,學校吸引力不斷增強,30 余家省內外中職校來校參觀交流。連續兩年響應市人社局開展的“牽手黔西南,千里送技能”活動,慈溪職業高級中學選派出兩位機電專業金牌教練、優秀雙師型教師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安龍縣幫助開展機電類技能培訓,將慈溪職業高級中學的專業課改成果帶到了對口學校,得到肯定與應用。課題《基于O2O 模式的網絡教學平臺應用比較研究——網絡教學平臺在中職專業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獲2019—2020年度寧波市職成教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二等獎。《基于核心素養的機械專業綜合項目群開發與實踐》獲2019—2020年度寧波市職成教教學研究立項課題二等獎,課題研究的成果在實踐中檢驗,經受了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