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蓮
新經濟是指以現代信息科技為基礎的一定規模的新興產業經濟形式,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互聯網+”、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基因和當代服務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成為新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的引擎。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在穩經濟、促進就業、提升人民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需求方面發揮了很大的功效。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出現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用工形式,以及以自主創業、平臺就業和無人工廠等新就業形態產生,資本代替勞動、機器人代替工人,同時也給當前的勞動法律條款與社會保障政策造成了巨大的挑戰。所以,在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要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要清楚地認識到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勞動關系具體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響,以此采取有針對性的策略。
新的經濟商業模式新就業形態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和老百姓消費升級產生的一種去雇主化和平臺化的就業形式。“互聯網+”發展新就業形態是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的兩會報告中指出發展方向。淘寶、京東、拼多多電商等“創客”群體;網約平臺滴滴司機、滴嗒司機等自由從業者;外賣對接平臺騎手等多重職業者都是互聯網技術發展下的結果,為就業提供了大力支持。新的經濟商業模式新就業形態有著自身的特征,從新就業形態來看,網絡信息技術應用出現下的新工業革命勞動生產資料以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形成,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互為行動完成了虛擬跟實體生產靈活協作的工作方式。和傳統就業形態比較,新就業形態的特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工作地點不固定,靈活度高。勞務的提供可以在家辦公,在車上等移動設備上辦公,也可以在寫字樓等地方辦公,同樣接受服務和報酬的發放也可以多種形式,辦公軟件,電話,視頻等方式。二是工作時間能夠自主掌握和控制,有著明顯的碎片化特征,并不像傳統行業下要集中進行勞動,從業者利用手機或者電腦就能實現勞務給付所有過程。三是組織模式平臺性。“平臺+個人”成為新就業形態的主要用工關系,利用平臺就能提供勞務或者給付全過程,不同于過去的“企業+個人”雇傭形式,必須要在某一固定地點實現勞務的提供和給付。
1.勞動者靈活就業更普遍、去勞動關系更明顯。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每個人依靠某個平臺就能完成自由自主就業,也可以自由選擇某個平臺,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就業渠道變得得更加多元,其中“平臺就業”“互聯網就業”和“創業型就業”等就業形態多種多樣,同時就業形式也更加的靈活多樣,自由選擇什么時間,包括臨時性、季節性、全職性和彈性工作等多類型。個人就業的組織界限被徹底變革了,電商平臺作為信息服務提供商,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提供居間服務的中介機構,只是在撮合服務提供人和使用人的交易,自己從中獲得部分傭金,平臺和勞動者也就沒有了所謂的“雇主”關系了,平臺不是雇主,勞動者也不是雇員。當前,我國勞動權益保障法律法規執行都是以用人單位為依托構建的勞動合同或正式的勞動關系,就業者靈活就業后平臺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沒有固定的雇主與勞動關系,現有的社會保險制度很難納入,平臺也不會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假設勞動者違反了平臺的規則制度,平臺采取關閉后臺就能終止和勞動者的合作,其權益保障難度不斷增大。
2.政府監督管理困難,勞動關系協調機制無法發揮作用。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個人、家庭和合伙組織等這些非法人主體成為“用人單位”, 個體對個體的經濟活動形成,政府部門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組織而是單獨的個體,當這些非法人主體加入勞動力市場后,勞動部門將面對的是一個不在監管體制內的“用人單位”,很難采用勞動合同,進行勞動保障監管。其次是電商平臺下勞動者是分散開來的,沒有一固定場所和嚴格的工作時間段。一旦遇到勞動糾紛,沒有一個工會組織以民主協商的方式和雇主進行勞動條件等談判,簽訂集體合同,形成勞動者的利益。政府監督管理同樣變得非常困難,如何制定有效的規章制度,降低勞動糾紛是非常有必要。
3.勞動者權益很難發揮保障性作用。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出現了“平臺+個人用工”模式為主要形式,勞動者會通過自身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等與平臺完成對接就業工作,這是一種勞務提供者和平臺運營商之間構建起的與傳統勞務關系有明顯區別的新型關系,具有“使用而不占有”的特征,例如滴滴網約車平臺,平臺和司機沒有形成一種聯系緊密的管理形式,司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安排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收入是根據接單情況直接結算。同時司機也可以在相同時間加入多個網約車平臺進行接單。對于這種自由度高,靈活就業的方式,傳統的勞動權益保障體系并不適用于新的雇傭關系,平臺勞動者有沒有和傳統就業者享有同等的勞動條件、社會保險、福利,以及享有解雇保護與失業待遇都是一個問題?一旦雙方出現糾紛,勞動關系有沒有存在,勞動基準可以適用與否等問題就會出現,勞動者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1.明確平臺和勞動者的法律關系。當前我國的《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是傳統就業模式下構建的以勞動關系當作調整對象的一系列法律。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各種新就業形態非常復雜,有些就業方式和傳統勞動關系沒有本質區別,有些就業方式確實存在不一樣。在處理用人單位勞動關系時,和傳統勞動關系沒有本質區別的繼續采用傳統勞動關系認定標準,例如淘寶網,京東網里面的入駐商家,他們會存在員工的招聘,員工的使用等情況,所采用的雇傭形式是“企業+個人”,依然可以采用傳統勞動關系認定標準,杜絕利用“新就業形態”之名逃避所盡的義務。但是對于有些就業方式確實存在不一樣,如“平臺+個人”的用人方式,像滴滴網約車,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等平臺,他們并不是從事信息服務的中介組織,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經營主體,還處在勞動法律規范中的空白區,但是從業人員勞動保障權益一樣需要獲得法律的保護,這就需要提升頂層設計和系統探究,構建一個非標準勞動關系調整的有關法律規范,指明平臺和新業態勞動者間的法律關聯,例如規范靈活用工發展體制機制和方法,形成一個多元化勞動標準法律規章機制,確保各自的權利義務。
2.構建適合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政府監管手段,各平臺組建工會發揮勞動關系協調機制。政府作為職能部門,每時每刻都要發揮好自身的職能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應不斷調整勞動關系保障體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交易成為主流,網絡化管理、無紙化辦公成為現實,政府部門應該把過去的線下監管不斷發展成線上監管,例如構建數據共享平臺與政務信息資源系統,對于勞動糾紛的問題都可以采用數據方式儲存,利用勞動仲裁之外的網絡平臺進行勞動訴訟處理,把解決問題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降到最低。針對遇到勞動糾紛沒有一個工會組織以民主協商的方式和雇主進行勞動條件等談判問題,那么各平臺應需要組建工會,采用多類型的組建各種工會組織:吸納有本職工作或者在平臺兼職的勞動者參與進本單位工會組織;以平臺為全職并兼職于多個平臺的勞動者在社區加入工會。各個平臺成立了工會后從勞動者里面遴選協商代表,集體協商建立區域性行業工會,全面包含專兼職人員,打破限制“以工資收入當作重要生活來源或跟用人單位構建的勞動關系”法律制度。并就勞動人員收入分配、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平臺抽成占比、培訓工作、獎懲機制、派單原則和平臺積極進行集體協商,簽訂有關合同。
3.提高勞務提供者的保障。當前急需解決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從人員的收入問題,職業傷害、基本醫療、養老保障等有關問題。收入保障方面,政府可以出臺關于報酬支付方式、支付時間、支付周期,以及規定平臺和勞動者平等協商服務價格、平臺抽成占比、獎懲、勞動報酬等方面的有關政策,并在勞動合同或協議中進行指明。在職業傷害方面,發生職業傷害時專職人員應認定是和平臺有勞動關系,根據工傷保險政策處理。如果是兼職人員,根據勞務關系需由平臺方面進行人身傷害賠償。在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障等方面,政府部門應根據時代發展特點,突破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名義進行社保參與的壁壘,包括就業人員戶籍身份和地區統籌等壁壘,充分利用當前靈活就業、自主創業參保、居民保險參保等各項參保制度,允許以靈活就業的外地人員進行參保。或者單獨構建網上特別社保系統,按照平臺交易的特征,從社保繳費比例上來實時按單抽取一定比例的費用,直到該月交的費用滿為止。
針對新的經濟商業模式下勞動關系受到的影響進行了詳細分析,并采取了一定的應對策略,但是并不能做到一勞永逸,如果后續發現問題還需要繼續補充,才能真正地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福建省清流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