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雅文
內部審計是我國審計三大監督體系之一,在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能有效治理和控制企業運作流程,幫助企業評價和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在內部審計工作中,有效的內部審計溝通是提高審計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更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必要保障。本文通過分析影視劇《瑯琊榜》經典情節中人物的溝通技巧與方法,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中庸之道”“守誠信”“崇正義”等核心思想,從這三方面探析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在內部審計溝通中的作用,從而得到對現代內部審計溝通的啟示。
進行有效的內部審計溝通促使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有效的溝通應貫穿整個內部審計工作過程。內部審計溝通的有效開展首先需要審計雙方互相理解。在審計工作時,審計雙方需要進行換位思考、求同存異,達成良好溝通效果的目的。其次,審計人員自身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和較強專業知識技能。如果審計人員自身業務不熟悉,技術知識薄弱,就很難在工作中有所表現,更不能讓人信服。再次,審計人員在人際交流中要能熟練地掌握溝通的技巧與方法。比如:說話要有理有據,注意平衡協調、真誠待人。在發生沖突時,要沉著冷靜,學會傾聽對方的意見,以理服人,從而讓被審計單位心悅誠服。最后,審計人員必須要堅守職業原則、誠實守信、崇尚正義才能防微杜漸。

進行及時的內部審計溝通利于內部審計工作的順利完成
內部審計溝通中尤為重要的就是溝通的及時性。恰當的時機對內部審計質量和內部審計效率有很大影響。比如:在審計工作開始前,內部審計人員應及時與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進行溝通,了解被審計單位具體情況;在審計工中,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相關工作有疑問或質疑的地方,須及時提出,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辦法;審計現場工作結束后,后續審計必不可少,審計人員需與被審計單位及時溝通審計報告結果,使得審計報告中提出的審計建議能夠得到充分的采納。在現代內部審計溝通工作中審計人員需要在對的時機,明確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具體情況,迅速展開工作,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
劇情簡介
大梁國太子與譽王已爭奪皇位多年,兩方旗鼓相當,互相較量。雙方都想將 “得麒麟才子,得天下”的謀士江左梅郎——梅長蘇招為麾下。梅長蘇表面上支持譽王,實則輔佐靖王成就大業。梅長蘇暗示譽王需適時反擊太子,他將戶部尚書樓之敬與太子合開私炮坊謀取暴利一事告訴了譽王。于是譽王故意引爆私炮坊,導致現場傷殘近百,慘不忍睹。看似譽王在梅長蘇的提點下得利打擊了太子,實則背后靖王得利更大。靖王在私炮坊爆炸后立即趕到現場,調撥自己手中的軍用物資發放給災民。私自調撥軍資需上報兵部,但梅長蘇卻不讓靖王去兵部報備,目的就是讓兵部參他挪用物資,從而讓梁帝和眾朝臣知道,太子、譽王只顧爭奪皇權,而靖王忙著控制局面,安撫民心。
具體溝通方法分析
1.梅長蘇與譽王的溝通技巧
精準把握溝通時機。當譽王與太子都為爭奪皇位頭破血流時,太子貪利經營私炮坊,正是譽王打擊太子的好時機。梅長蘇此時為譽王“出謀劃策”,建議他主動出擊。梅長蘇抓住譽王迫切想要擊敗太子的心理,把握溝通的時機,得到譽王的初步信任。雖然梅長蘇表面幫助譽王,但他真實的想法是扶持靖王。他這一舉動不是隨波逐流,不是放棄原則的折中,而是恰到好處的一舉兩得。
2.梅長蘇與靖王的溝通技巧
良好的溝通離不開“誠信”。私炮坊突發爆炸事件后,靖王立馬趕到現場,將自己手中的軍用物資調撥發放給災民。梅長蘇故意不讓靖王上報挪用軍用物資,引兵部參他。靖王不理解,與梅長蘇想法不一致,產生了分歧。在經過一番溝通交流后,梅長蘇將事實告訴靖王,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靖王也明白了這樣可以讓朝堂之上的人都知道私炮房爆炸后,是他自己一直在默默無聞控制局面、穩定民心,為百姓做事、為朝廷做事。從此以后靖王開始相信梅長蘇是“正心而誠意者”,是真心誠意地想要輔佐自己的。
通過對影視劇《瑯琊榜》中的經典情節——私炮坊一案中人物溝通技巧與方法的分析,充分體現了人際關系交流中溝通的技巧與方法的重要性,內部審計工作的溝通交流也不例外。《瑯琊榜》案例中的溝通技巧與方法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守誠信”“崇正義”。“中庸之道”是圍繞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展開,為人做事要堅持平衡和協調的法則;“守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根本,是從古至今亙古不變的道德理念。“崇正義”是崇尚正義之事。以下根據瑯琊榜中梅長蘇與人溝通的方法與技巧,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探析其對于內部審計溝通的啟示。
內部審計溝通工作要做到“執中”和“時中”
“過猶不及、恰到好處”——“執中”是傳統文化“中庸之道”思想的精髓所在。瑯玡榜這一案例中,梅長蘇充分把握不足和過滿兩個極端,堅守中道,恪守中庸,在面對譽王和靖王這兩個敵對方時,梅長蘇做到了“執中”。這一做法不是膚淺的折中、調和,而是圍繞著為人處世層面中平衡與協調的原則,處理敵對雙方的人際關系。對于私炮坊這一事件,梅長蘇表面幫助譽王,看似譽王得利,實則他真正想要扶持靖王。這又體現了“中庸之道”的另一核心思想——“時中”。“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時中”講究的“中庸之道”不是一成不變,而要因時制宜、不斷改變,在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對 “中”進行適當調整。審計人員在審計工作中既要做到“執中”,更要做到“時中”。在進行審計工作時,不可能事事順利,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矛盾。審計人員應充分發揮“中庸之道”的思想,平衡和協調審計雙方的關系,既不能過度溝通,也不能溝通不足,應當恰到好處。同時在“執中”的過程中進一步“時中”適當調整策略,改變溝通的方法,促使審計工作順利進行。

內部審計溝通工作要做到“守誠信”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國人受“內誠外信”思想的影響,認為待人處事需要發自內心的真誠。在瑯琊榜這一案例中,靖王私自挪用物資救助災民本應向兵部報備,而梅長蘇對靖王毫不欺瞞自己的目的,將事實對靖王公開說明,不僅促進了雙方溝通的困難,化解了誤會,也讓彼此坦誠相待。在內部審計溝通工作中,審計人員在進行審計工作時也必須要“守誠信”。比如:審計人員對機密文件的查閱需要先報備再調閱;審計時獲得的資料、文件應嚴格保守秘密等。“守誠信” 是雙向的。不僅是被審計人員必須向審計人員提供真實有效的審計證據,而且審計人員在恪守商業機密的同時也要時刻保證向被審計人員傳遞的是真實有效、公平公正的信息。這樣才能使得雙方互相信任,從而達成共識。
內部審計溝通工作要做到“崇正義”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在利益面前,選擇“正義”。孔子強調“君子義為上”;墨子提出“義,利也”;孟子主張“舍生而取義者也”。重義輕利,先義后利,取利有道。“崇正義”“守原則”是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溝通交流的工作底線。“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審計人員要堅持職業原則,不為利所動、廉潔從審才能真正堅守正義之道。尤其是審計人員在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層面時,要不卑不亢,堅決做到客觀獨立,對于違規違紀行為必須加強與管理層的全面溝通,為達到企業的最終目標而努力。
總而言之,在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過程中,良好的審計溝通能夠確保審計工作能順利的完成,這也是更好發展內部審計的基本條件。內部審計雙方人員都應充分認識內部審計溝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時刻保持職業敏感性,運用合理的溝通技巧進行溝通,把握溝通時機的精準度,合理解決溝通中存在的矛盾沖突,促成審計雙方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內部審計溝通中也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守誠信”“崇正義”等,對內部審計溝通帶來一定的啟示作用。這不僅能夠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也能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人際交往能力,優化了審計質量,促進了內部審計的發展,最終達到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重慶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