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昌
當前形勢下,國內與國際上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尤其是貿易交易十分頻繁。出于進出口的考慮,很多地區都建設有港口,內陸港是其中之一,又被叫做“無水港”或者“國際陸港”,屬于內陸的物流中心,承擔著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作用,其存在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考慮物流的要求,內陸港多數選擇交通便利的城市,而且多具備經濟中心地位。
內陸港的概念
內陸港指的是在內陸地區建設的,并設置有海關、商檢、貨代等分支機構的,同時支持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作用,從本質上說屬于集成的物流中心。部分進出口貿易可以經過內陸港辦理通關手續,進入港口即屬于入關,離開等同于出關。
內陸港的功能
內陸港擁有的功能比較多,可以集散集裝箱,進行存儲和箱管,并對貨物進行集散、倉儲和分撥等功能,但與海港不同的是不能裝卸船只。內陸港屬于內陸的進出口口岸,所以也具備貨物代理和信息管理、EDI等功能。
內陸港的優勢
內陸港的建設,一方面可以為海港提供大批量的貨物,推動所在城市的外貿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則可以節約成本和時間,包括進出口貨物的通關時間和成本,在港口中的中轉成本以及不可避免的運輸成本。同時,內陸港的建設有政策的支持,選擇的位置交通便利、通關貿易和物流產業集聚,所以可以快速發展。因為內陸港的特殊位置,可以實現海鐵聯運,貨物可以從內陸港借助鐵路運輸運送到海港,然后再由船只運送到目的地,或者反過來。這樣一來,內陸港與海港之間可以設定定點、定時、固定線路和車次、固定價格的運輸班列,方便各個企業運輸貨物。相對來說,這樣的安全性更高,準時性更好,成本也低,而且低碳環保。以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出發至荷蘭鹿特丹港為例,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內陸港的優勢。
內陸港的發展模式
當前內陸港的建設有三種,一是內陸城市為了地區建設需求而進行專門建設。二是海港為了爭取更多的貨源,所以在合適的地區投資建設。三是海港和內陸地區的某個城市進行投資合作而建設。從目前來看,最常見的是第一種,比如甘肅省內的(蘭州)和(武威)國際陸港等。這些內陸港的建設,不僅帶來大量的貨源,同時也有效促進了內陸港和海港的聯動發展,節省了進出口商品的通關成本和貨運成本等。
各相關方的支持
政府方要為此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引導,鼓勵建設內陸港。以甘肅為例,內陸港是甘肅省大交通、大港口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當地重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為建設內陸港要與政府、海關、商務、航運企業等展開合作,并面對建設要求高、投資風險大且回報率低、回收期長等特點。所以需要加強政府的支持,從政府入手針對內陸港的建設提供省級層面的政策,統一進行規劃,合理布局安排,避免各個地區盲目競爭帶來資源的重復和浪費。政府同時也要提供稅收、土地方面等方面優惠政策,減輕建設壓力,予以運輸補貼等。
從港口方面,內陸港屬于海港向內地的功能性延伸,也就是說,其作用發揮需要建立在海港的基礎上,所以需要海港提供支持與扶持,比如辦理手續和收費管理方面,提供參考。海港可以在內陸港辦理初期派遣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業務交流,開展員工培訓等,推動內陸港的管理事務步入正軌。
從航運公司方面,內陸港需要進行貨物的中轉,而這要求內陸港與航運公司之間有效交流。有時內陸港需要長期放置海運箱,需要獲得航運公司的許可。部分航運公司在卸完貨物之后,會直接將空箱存放在場地,若有企業需要進行出口貨物運輸,就可以聯系航運公司,使用他們的空箱;或者由內陸港進行管理,按照具體的空置情況,合理流轉空箱的使用。這樣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空置,提高空箱利用率。
兩地海關的協調配合
海關工作是一項重點,直接關系著物流鏈的運行效率。所以一方面要強化監管力度,借助先進的遙控智能設備,實現對港口各項經濟活動動向的動態監管,及時處理違法違規的行為和交易,保證港口交易的規范性和合法性。另一方面,賦予港口更多的監管自治權,對于特殊事件可以自行處理,提升運轉效率,避免延誤港口的運轉。比如對于各種進出口貿易的稅務處理,允許內陸港自行處理,而不需要前往專門的政府單位再進行處理,這樣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內陸港、海關和商務部門之間相互配合、互認資質,支持貿易的快速通關,落實大通關目標。

強化運輸方式聯動發展
首先要提高內陸港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水平,強化物流運營水平的提升,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選擇內陸港進行進出口貨物的流轉。對于內陸港來說,物流作業的效率和服務水平是體現其運營能力的重要指標,只有內陸港在運輸成本、時間、服務內容方面擁有優勢,以此引進客戶和貨物流轉,集中發揮多重資源優勢,促進多方發展。其次要優化內陸港的集疏運體系,借助大數據信息技術等,聯系公路、鐵路、海運和航空運輸系統,打造一體化的運輸模式。有條件的內陸港口還可以實施多式聯運,尤其是公、鐵、海多式聯運,發揮現代化物流集疏運體系優勢,降低綜合物流成本。最后是借助“一帶一路”和國際新通道建設帶來的機遇,開通國際班列。比如(武威)國際陸港開通了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天馬號”和中俄木材班列,開通了甘肅省首班“TIR(國際公路運輸)中歐卡車”,開辟了公鐵多式聯運新路徑,拓展了除海港之外的國際物流運輸新模式。
科學選擇運輸方式
對于這項內容的選擇,需要考慮內陸港和海港以及當地交通運輸的情況。鐵路運輸的經濟距離在400-500km,但是公路運輸經常超載,安全性差,但靈活性強,競爭優勢大。所以在爭奪運輸方式中的競爭十分激烈。從這方面說,如果內陸港與海港之間的運輸距離小于500km,可以考慮選擇公路運輸形式,如果超出這個距離,則建議選擇鐵路運輸形式。
投資模式的選擇
這里需要考慮港口的距離。如果兩方之間距離較近,貨物主要是通過海港進出口,選擇以海港為主,與地方政府或者航運公司合作投資,建設內陸港。如果距離較遠,內陸港同時是多個港口的公共腹地,可以選擇以地方政府為主,聯合這些港口以及航運公司進行投資建設。
本次以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為例,探討了內陸港的優勢、功能、發展理論基礎等內容,同時提出應該如何建設好內陸港。借助內陸港的機遇,推動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推動地方經濟良好進步,實現共同發展。
(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管委會)
參考文獻:
[1]凌海生,陳斐奇.浙江省內陸港發展問題及提升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6):98-99.
[2]王雅靚,陳堅.內陸港發展建設研究綜述[J].價值工程,2019,(02):185-187.
[3]湯虹,孟雪江.增長極理論下內陸港對小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以甘肅 ( 武威 ) 國際陸港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8,(0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