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吳慧
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實施融合發展,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制定的重要發展戰略。之所以推出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產業融合的戰略,是因為這二者在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本質層面具有相似性,而生態文化是文化和人與自然關系層面的集合,生態旅游則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走向,這兩種產業無論是在發生背景、目的或者意義方面都具有較為緊密的關聯。相關產業發展的新動力,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也為文旅融合提供了支撐。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的現實基礎
其一,良好的資源稟賦。得益于我國悠久的文化發展歷史,在祖祖輩輩的創造下,誕生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人地關系觀,這種觀念也在中華民族的社會演變以及日常勞作中得到良好的實踐。首先,中國的傳統社會滋生出農業文明,并且保持著較長的時間,農業文明時期并未出現規模化的機械生產勞動,表現出對于自然的有限改造,這使得農業文明所表現出的人與自然相統一的思想特點十分明顯。具體體現在形式各異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的文化景觀中,例如早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歷史悠久的水利工程或者是制水系統,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自然規律相統一的體現。而一些傳統的名山大川以及古典園林則是傳統文人的理想寄生,體現的是人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實踐。
其二,多樣的資源類型。之所以擁有多樣的資源類型,原因就在于我國在生態環境方面表現出復雜性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的豐富性。幅員廣闊,使得我國的國土面積跨越了大面積的經度和緯度,擁有多種熱量條件,例如溫帶中溫帶,暖溫帶等,同時也具備十分豐富的水分條件。除此之外,在海拔跨度方面也極為豐富,稱之為世界上地理特征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不為過。
生態旅游與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基礎
將生態文化以及生態旅游實施融合發展,是生態文明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走向。這是因為在20世紀中期左右,伴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以及工業技術所引發的各類生態環境污染以及資源枯竭問題,進而誘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此時,人們已經關注到過于追求經濟增長的生產方式以及資本主義對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的威脅。在此背景之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政府針對我國經濟現狀以及社會現狀制定的科學發展戰略。關于生態旅游的發展以開發和保護為重點,基于長遠發展角度,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規律的產業發展模式,對于生態旅游數量和質量的增長都大有裨益,同時能夠刺激旅游資源結構的調整,無論是生態文明建設或者是對應的經濟發展觀都較為匹配。由此可見,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不僅影響著整個社會朝向高質量方向的進發,同時也是有利于人民生態福祉的關鍵舉措,體現出良好的生態教育意義,影響著生態文化的保護、傳播以及創新。得益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優勢,二者的融合發展得到了良好的促進。
一是行政管理融合。之所以強調行政管理融合機制的建立,這是因為該項機制關系到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融合的基礎保障。根據相關規定,需要針對不同級別,不同地區的文化和旅游領域的行政管理實施融合,首要任務就是完成各機構以及部門的調整,緊隨其后的是關于各機構以及部門對應的體制、職責以及職能的劃分,強調對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界限的劃分,經過統一規劃和管理,實現行政管理機制和生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匹配。
二是資源融合。不同地區所擁有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以及各種特色產品是其獨特文化的體現,同時也是區域所擁有的旅游資源,但更多的生態文化資源以及生態旅游資源處于分離狀態,需要著重針對該部分進行融合利用。關于生態文化資源對于生態旅游發展促進作用的探索和研究,秉承融合思想,推動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以及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資源整合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概念化解釋替代地方性人際關系的情況,該情況容易導致關于區域生態旅游體系構建過程中對于其他文化以及生態特征的忽略,反而不利于當地生態文化特征的凸顯。
三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機制的構建影響著生態文化以及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效果。考慮到現階段有關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的發展情況,表現出明顯的產業邊界特征,就需要關注部分生態文化所具有的旅游潛力的挖掘,保證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文化的建設,同時也需要凸顯出旅游屬性,如此才能夠達到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的適度融合,發揮二者的相互促進作用。有必要將整合、延伸、集聚、互補的機制,作為推動兩個產業交叉部分融合發展的動力,例如對于生態旅游品牌的打造,生態文化旅游景區的建設等,作為帶動區域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發展的引導產業。較為成功的案例包括重慶市涪陵區舉辦的榨菜產業嘉年華活動,包括體驗式農莊和旅游特色村項目等內容,實現了在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中對于旅游業態的創新。

四是利益分配。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當地的居民是重要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有權參與到生態旅游的各項決策管理以及利益分配體系中。而旅游企業作為生態旅游的主要開發者,同樣也是受益者,群體關系到生態文化的建設成果,要求相關從業人員所形成的生態意識以及所擁有的專業水平能夠支撐起生態旅游的建設發展。政府在其中承擔著調控者以及決策者的角色,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和協調職能,保證對于其他利益相關者和參與者目的和行為的有效監管。媒體也參與到生態旅游的宣傳和監督中,運用多種媒體形式實現生態文化信息的傳播,讓更多的游客了解到生態文化知識,同時監督著生態旅游的經營者和參與者的行為。
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的特征在于生態文化表現出多種存在形式,實現了文化元素在生態旅游全過程的多種呈現,有關旅游的各個環節都有著與生態文化相關聯的符號,例如“住”的方面,關于住宿地點和風格的選擇,遵循環保低碳理念;“行”的方面以綠色出行和地域文化智慧為主等等。除此之外,關于旅游地區的形象宣傳以及規劃等都融入了生態文化內涵。
初級階段
對于部分區域擁有著較為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或者是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獨特性較為明顯,可以通過舉辦地方文化濃郁的慶典以及文化活動的方式作為打開旅游市場的突破口,并運用多種形式進行大面積的宣傳和推廣,逐漸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旅游項目,作為吸引投資和吸引游客的優勢。這種發展模式在許多欠發達地區較為常見,稱之為生態文化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初級階段。該階段的特征主要在于發展形式不完備,經常會出現無中生有或者是造假情況,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但是初級階段的優勢在于對地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因此,初級階段的融合發展模式值得改進之處較多。
中級階段
中級階段是指生態文化產業和生態旅游產業之間建立互動機制。借助生態旅游業的支持,實現生態文化的宣傳,生態旅游業則在生態文化的幫助下實現產業鏈的延伸。生態文化資源的具體體現是各種形式的旅游產品或者是旅游項目,同時也存在于一些影視或者景觀劇等文化產品項目中。可以發現中級階段的融合特征在于文化資源所具有的經濟價值更加明顯,實現了由資源向資本的轉換。較為成功的案例包括印象西湖、印象武隆等各種旅游項目,這些都是在生態文化的基礎之上逐漸轉變為旅游產品。
綜上所述,主要圍繞生態旅游和生態文化融合發展的相關路徑進行分析,首先探討二者進行融合發展的必要性,最后從現實和實踐兩方面探討二者融合的基礎,最后,圍繞生態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目標設定進行探討,從初始階段,中級階段以及發展階段闡述產業融合過程中的各類特征以及表現。
(河南省標準化研究院)
參考文獻:
[1]尚晨光,趙建軍.生態文化的時代屬性及價值取向研究[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9,36(2):114-119.
[2]熊正賢.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與實踐路徑研究:以重慶涪陵為例[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3(6):3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