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亮,袁小敏,李玉慧,李克勤
(珠海中西醫結合醫院康復科,廣東 珠海 519020)
肩關節半脫位是腦卒中患者常見并發癥,肩部疼痛腫脹、肩關節障礙及患者體位異常是其主要臨床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綜合康復療法采用物理方式對患者機體進行康復訓練,早期有一定的效果,但對長時間運動遲緩患者療效欠佳[2]。功能性電刺激為低頻電流療法,低頻電流刺激肌肉組織,促使肌肉組織收縮,對脊髓損傷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3]。筆者探討功能性電刺激結合綜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上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珠海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75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8例,男26例,女12例;病程1~8個月,平均(4.2±2.3)個月;年齡38~74歲,平均(58.7±5.7)歲。觀察組37例,男25例,女12例;病程2~9個月,平均(4.7±2.5)個月;年齡39~75歲,平均(59.2±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此項研究。
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及療效判定標準》[4]及《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診斷標準;單側肢體運動障礙及存在不同程度肩關節半脫位。
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癲癇、精神病;發病前肩關節畸形,且有運動損傷及運動障礙;因外傷或腫瘤等其他疾病導致的肩關節脫位。
1.2.1 對照組 采用綜合康復療法。①伸展:康復師幫助患者行仰臥位或側臥位,幫助患者進行肩關節活動,肩關節呈順時針或逆時針正常范圍活動;患者保持肘伸展,康復師將患者肩胛骨帶動手臂向上、下方向推動;②上肢前伸:康復師推動患者肩胛骨,使其保持上肢前伸狀態,并使患者肘關節處于伸直狀態;③上下運動:康復師幫助患者做手臂上下運動,保持肩關節處于正常位置。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功能性電刺激治療。采用低頻電流刺激患者肩部肌肉組織,使其產生收縮運動,電流頻率為20~80 Hz,20 min/次,1次/d;患者按照康復師的指令做聳肩、上提動作。電刺激結束后,停止該運動,放松肩部肌肉組織。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0 d。
①臨床療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肩峰與肱骨之間的距離<14.0 mm者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減輕,肩峰與肱骨之間的距離縮短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改善輕微,肩峰與肱骨之間的距離無明顯變化者為無效[6]。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肩關節活動度:采用測角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旋、內旋、外展等肩關節活動度進行評價。③采用上肢運動功能量表(FMA-UE)[7]評估患者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總分66分,評分越高上肢運動功能越好。肩部疼痛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進行評定,其分值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
數據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94.6%,高于對照組7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2,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外旋、內旋、外展等肩關節活動度大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表2 兩組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外旋治療前 治療后內旋治療前 治療后外展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8 23.4±2.3 52.1±3.6? 21.8±0.2 55.6±4.0? 42.8±4.3 67.2±4.6?觀察組 37 22.7±2.6 55.7±3.1? 21.9±0.2 60.4±3.7? 43.1±3.8 74.6±5.0?t 0.4661 5.0523 1.6162 5.3351 0.3270 6.577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兩組FMA-UE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FMA-UE、VAS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FMA-UE、VAS評分比較(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FMA-UE治療前 治療后VAS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8 30.9±5.8 53.7±3.7? 7.0±1.7 3.1±0.6?觀察組 37 31.4±5.2 60.9±3.4? 7.1±1.4 1.3±0.7?t 0.3512 8.7431 0.2380 11.5093 P>0.05 <0.05 >0.05 <0.05
腦卒中是急性腦血管疾病,可引起腦組織損傷;腦組織損傷嚴重者可引起患者偏癱,大多數腦卒中偏癱患者均出現肩關節半脫位及上肢功能運動障礙等現象[9]。偏癱患者處于軟癱時,因重力及患者肩關節周圍肌肉組織協調能力下降等原因,使肩關節穩定性遭到破壞,導致患者出現肩關節半脫位現象[10]。若肩關節半脫位現象長時間得不到糾正,會進一步損害患者機體,影響預后。綜合康復療法是康復師對患者進行物理性的鍛煉,促進患者肌肉收縮,增強患者關節穩定性,改善患者肌肉力量,恢復肌肉張力,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癥狀及患者活動情況,但長期處于運動遲緩狀態的患者,使用康復療法效果有限[11]。
功能性電刺激是使用低頻電流對患者肌肉組織進行刺激,通過預先設計的程序,進行1組或多組肌肉刺激,誘導患者肩關節肌肉自主運動,使被刺激肌肉群逐漸恢復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功能性電刺激聯合綜合康復療法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功能性電刺激聯合綜合康復療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12]。關節活動度及上肢運動功能可體現患者的活動能力,其范圍越大,說明患者活動能力越好。低頻電流不僅刺激患者肌肉組織,也會刺激患者神經系統;低頻電流對肌肉刺激形成的運動模式信息傳入神經中樞系統,對大腦皮層進行刺激,促進患者恢復原有的運動功能,緩解疼痛程度。本研究中,治療后,外旋、內旋、外展等肩關節活動度及FMA-UE評分均提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功能性電刺激聯合綜合康復療法能有效提高患者肩關節外旋、內旋、外展等活動度,同時增強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減輕患者疼痛[13]。
綜上所述,功能性電刺激的綜合康復療法能提高腦卒中后肩關節半脫位患者的臨床療效,減輕患者疼痛感,同時增強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上肢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