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細平,鄒銀梅、曹麗紅
(石城縣人民醫院,江西 石城 342700)
腦卒中是急性起病、快速出現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腦血管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致殘率。近年來,腦卒中的臨床救治效果逐漸提升,但仍有部分患者伴有口眼歪斜、肢體功能障礙等偏癱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對其家庭、社會醫療系統造成一定的負擔[1]。康復鍛煉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肢體運動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但見效慢,且患者難以長期堅持,應用效果欠佳。神經肌肉電刺激是一種物理療法,以低頻率電流刺激患者神經肌肉與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肌張力,促進偏癱側肢體功能恢復[2]。筆者將神經肌肉刺激治療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
選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就診于筆者所在醫院的88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4例。觀察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57~78歲,平均(65.3±3.2)歲;病程1~6周,平均(3.3±0.5)周;19例腦梗死,25例腦出血;左側偏癱21例,右側偏癱2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8例;年齡55~79歲,平均(66.1±3.7)歲;病程2~8周,平均(3.6±0.8)周;20例腦梗死,24例腦出血;左側偏癱19例,右側偏癱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中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②合并偏癱;③臨床治療后,生命體征平穩,處于康復期;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肢體功能障礙史,先天肢體功能障礙;②進展性腦卒中;③大面積腦梗死;④神經肌肉電刺激禁忌證;⑤骨骼系統疾病。
兩組患者均接受降壓、降脂等常規治療,配合心理疏導、健康教育等基礎護理。對照組實施康復鍛煉,包括早期良肢擺放、起床訓練、翻身訓練等,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過渡到坐起、站立訓練,慢步行走練習。功能鍛煉過程中穿插穿衣、進食等自理能力鍛煉。2次/d,5 d/周,持續鍛煉4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北京耀陽康達公司研制的KT-90B型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使用前向患者解釋儀器工作的原理、注意事項及配合要點等,取得患者同意;電極片消毒后放置患者患側三角肌與指伸肌肌腹、下肢脛前肌和股直肌肌腹,調整三角波形、頻率1 Hz、脈沖寬度0.5 ms,強度以引起患者肌肉明顯收縮為宜,30 min/次,1次/d,6 d/周,持續干預4周。
①肢體運動功能:干預前、干預4周后使用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價兩組肢體運動能力,包括上、下肢有無反射活動、能否進行屈肌協同運動等,上肢66分,下肢34分,評分低,運動功能差;②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干預前、干預4周后用NIHSS量表評估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從凝視、面癱等方面評價,共42分,分值低,神經缺損程度輕。用巴氏(Barthel)量表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包括穿衣、進食等10個條目,共100分,分值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佳。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4周后,觀察組上肢與下肢肢體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功能比較(分,)
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上肢干預前 干預4周后下肢干預前 干預4周后觀察組 44 31.5±4.3 42.4±4.2? 12.8±3.5 25.4±4.1?對照組 44 30.1±5.3 37.2±4.67? 13.2±2.9 19.5±4.8?t 1.3607 5.5375 0.5837 6.1996 P>0.05 <0.01 >0.05 <0.01
干預4周后,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活動能力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活動能力比較(分,)
與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NIHSS評分干預前 干預4周后Barthel評分干預前 干預4周后觀察組 44 22.5±4.4 9.82±2.7? 41.1±5.5 57.9±5.7?對照組 44 21.9±4.2 12.2±2.8? 42.7±7.1 51.3±6.4?t 0.6543 4.0587 1.1817 5.1083 P>0.05 <0.01 >0.05 <0.01
腦部功能重組、神經可塑是神經康復的關鍵理論支持[4]。腦卒中后神經功能受損,使神經的生理功能、解剖學、代謝等均產生較大變化,如神經軸突側發芽,樹突數量增多,神經連接重建,誘發病灶區域神經組織代償、健側大腦半球代償和腦損傷通路代償等[5]。依據上述理論,借助運動手段刺激運動通路中的多個神經元,達到閾值時興奮靶運動神經元,促使周圍神經元產生閾下興奮,逐漸恢復神經功能,提高肢體運動功能。
神經電刺激是神經康復的重要手段,通過釋放低頻電流刺激患肢組織肌肉與神經,增強患肢感覺與體力活動,改善神經傳導功能,減輕神經功能缺損[6-7]。本研究中,觀察組肢體功能運動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神經肌肉刺激治療有助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改善,恢復患肢運動和生活自理能力。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產生低頻電流,去極化運動神經以促使肌肉收縮,增強肌肉力量,減輕肌肉痙攣,從而擴大肢體運動范圍,使得患側肢體在不斷的刺激中提升相關功能[8-9]。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可延緩病灶周圍組織壞死過程,緩解病灶區域水腫,恢復部分邊緣區組織功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重建腦部側支循環,從而改善腦部支配肢體活動的功能,提升肢體運動能力[10]。低頻率電刺激還可誘導肌肉運動,矯正或代替肢體部分失常的功能,促使患肢不斷運動與再學習,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和生活功能。
綜上所述,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治療是一種無創、經濟實惠、操作簡單、高效的輔助康復手段,能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神經功能,促進肢體運動能力和正常生活能力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