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歡
(洛陽市中醫院腦病科,河南 洛陽 471000)
高血壓是一種對人體血管造成損害的病理狀態,血壓長期保持較高水平會導致動脈硬化,失去彈性,增大血栓堵塞血管的風險,影響身體健康。目前,臨床尚無治療高血壓的特效藥物,高血壓患者只能通過長期服用降壓藥調節血壓。隨著中醫學的研究發展,有多種中醫調養方案應用到高血壓的治療中,其中中藥穴位敷貼法利用透皮吸收原理[1],促進藥物直接經皮吸收進入人體發揮作用,而在各類炎癥及慢性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2]。筆者探討中藥穴位敷貼高血壓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8年5月至2020年6月在洛陽市中醫院就診的102例高血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46~74歲,平均(60.2±5.4)歲;病程2~14年,平均(6.8±1.1)年;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高血脂33例。對照組:男26例,女25例;年齡47~71歲,平均(59.7±5.2)歲;病程4~13年,平均(7.1±1.3)年;合并糖尿病23例,合并高血脂35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洛陽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中高血壓的診斷標準;②近期未服用同類型治療藥物;③病情處于慢性發展期;④精神正常,能配合治療。
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病處于急性發作期;②心、肺、腎、肝嚴重損傷;③合并惡性腫瘤;④藥物過敏;⑤免疫功能缺陷;⑥凝血功能障礙或先天功能不足;⑦冠脈綜合征發作。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給予營養支持、對癥補液,按照患者血壓情況給予降壓藥物,患者需注意飲食控制、適當運動,服藥期間定期復查,監測血壓變化。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取吳茱萸、白芥子、川芎各20 g,天麻、地黃各10 g,冰片5 g,研磨成粉末狀,加入陳醋混合后調勻,制得敷貼藥膏,對患者貼敷部位皮膚表層進行消毒后將藥膏均勻涂抹在透皮敷貼上,將透皮貼緊密覆蓋于雙側涌泉穴、神闕穴,持續貼敷8 h,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
①臨床療效。顯效:靜息舒張壓顯著降低;有效:靜息舒張壓小幅度下降;無效:靜息舒張壓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血壓變異性。根據動態血壓測量結果計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 h舒張壓變異性(DBPV)、24 h收縮壓變異性(SBPV)水平。③血管內皮功能。采集兩組治療前后晨間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應用美國產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內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④不良反應。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8%,高于對照組84.31%(χ2=3.9913,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后,兩組DBPV、SBPV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壓變異性比較(mmHg,)

表2 兩組血壓變異性比較(mmHg,)
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n DBPV治療前 治療后SBPV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9.51±1.48 7.16±1.02a 15.85±3.84 9.28±2.12a對照組 51 9.74±1.59 8.35±1.07a 15.61±3.62 10.94±1.75a t 0.7562 5.7488 0.3248 4.3124 P>0.05 <0.05 >0.05 <0.05
治療后,兩組VEGF、ET-1水平均降低,NO水平均升高,而且觀察組VEGF、ET-1水平低于對照組,NO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VEGF、ET-1、NO水平比較()

表3 兩組VEGF、ET-1、NO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n VEGF(pg/ml)治療前 治療后ET-1(ng/L)治療前 治療后NO(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1 128.63±11.55 99.92±7.34a 97.12±12.91 79.56±5.17a 17.99±2.25 25.27±4.33a對照組 51 125.78±10.13 107.30±8.06a 99.03±13.37 82.66±6.70a 18.77±2.87 22.96±3.21a t 1.3248 4.8346 0.7339 2.6160 1.5274 3.060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中藥穴位敷貼是中醫治療局部病灶或調節慢性代謝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無創、安全、療效穩定等特點,敷貼過程中藥物可經皮吸收,持續刺激相關穴位發揮效用,且外敷藥物也減少了內服湯方對患者胃腸道的刺激[4]。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應用,中藥穴位敷貼對高血壓患者的輔助治療效果已得到證實[5]。本研究敷貼藥膏中含有吳茱萸、白芥子、川芎、天麻、地黃、冰片,其中吳茱萸疏肝下氣,白芥子理氣散結、溫通經絡,川芎活血祛淤,天麻平抑肝陽,地黃補肝養腎,冰片通竅散淤。以上藥物均為高血壓外敷常用藥物。藥理學研究顯示,吳茱萸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對血管的收縮,有利于血管舒張并保護心腦血管功能[6],與地黃合用可形成互補,增強藥效[7]。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藥穴位敷貼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療效優于接受常規治療患者。李曉曼等[8]研究表明,穴位敷貼聯合降壓藥物更有利于控制血壓水平,與本研究結果一致。涌泉穴聯通腎經靜脈,神闕穴為五臟六腑之根,在穴位上敷貼中藥,藥物可隨氣血上行,刺激全身經脈,外敷結合內服可使血壓得到更為有效的控制。
血壓變異性由血壓監測結果推算得出,主要體現血壓波動幅度,受環境、精神、壓力、心血管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人體自發性血壓變動幅度較大時,高血壓靶器官更容易發生損傷[9]。因此,血壓控制階段應重視血壓變異性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后,患者24 h的DBPV和SBPV均顯著降低。吳茱萸中的有效成分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10],天麻素具有調節脂質代謝、改善心腦部位血流狀況的功能[11],中藥貼敷有助于緩解高壓血流對心腦血管的沖擊,穩定內環境平衡,將其與常規降壓藥合用,可降低血壓波動幅度,減少靶器官損傷。
血管內皮功能決定了血管壁的狀況,受高血壓影響,大部分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退化、血管彈性受限等問題。VEGF水平偏高說明高血壓患者體內血管可能發生增厚,易引起血管狹窄、阻礙血流[12];ET-1與血管收縮功能相關,高血壓患者體內ET-1含量較高,會增大外周血流阻力,加重病情進展;NO具有減輕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屬于血管保護因子,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下降,易導致NO分泌不足。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后,患者體內VEGF、ET-1水平降低,NO水平升高,說明血管內皮功能得到改善。李芳芳等[13]發現,川芎中的川芎嗪可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有利于血管損傷恢復。張東等[14]研究表明,天麻制藥可改善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提高血管營養因子水平。穴位外敷用藥能促進血管內皮功能改善,有利于血壓調節。本次研究過程中未見患者出現明顯不適。
綜上所述,中藥穴位敷貼治療高血壓療效確切,可改善血壓變異性,提升血管內皮功能,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