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暖
吳志可,龍川縣第一中學黨委書記、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廣東省督學,曾獲“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河源市十佳校長”“河源市高中教學管理能手”等榮譽稱號。
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校長吳志可,在廣東省新一輪(2021-2023年)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遴選中獲得連任。是什么讓他獲得省級認可?“為教育生態賦能”,這是吳志可為名校長工作室提出的教育理念,從中或許可以得到答案。圍繞“為教育生態賦能”這一核心主題,本刊記者對吳志可做了深入訪談。
《廣東教育》:近日,廣東省新一輪(2021-2023年)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人選名單出爐,您作為河源市連續兩次入選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的校長,有何感想?
吳志可:省名校長工作室是一個校長成長的大好平臺,通過這個平臺的建設,自己在教育思想、辦學思路、工作室發展等方面成熟了許多,清晰了許多。
作為山區教育人連任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我希望圍繞“為教育生態賦能”這一理念,帶領整個團隊為山區教育發展再做努力,繼而加深對教育的深刻理解。特別是對當下熱議的“縣中現象”及其背后的問題,我們更加需要深入地研究與化解。
《廣東教育》:為教育生態賦能,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教育人深思的觀點。
吳志可:我之所以在名校長工作室建設中提出“為教育生態賦能”這一理念,是因為校長應該擔負起賦能教育的使命。學校的使命,就是要在立德樹人的引領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立足新時代、新教育,結合學校實際準確診斷,選用適當的教育方法,用學校的制度發展、課程發展、課堂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等5大方面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態。而作為校長,其使命就是要從專業走向探究,從事務走向管理,以實際行動為教育生態賦能。
《廣東教育》:一個校長,需要從哪些方面賦能教育生態?
吳志可:結合自身辦學實踐,我認為至少可以從文化自信、教育情懷、教師發展三方面去賦能。擔任龍川縣第一中學校長以來,我認真總結梳理了學校精神品質,明確了學校核心文化體系,即:
文化核心:川中精神
辦學理念:發現更好的自己
辦學目標: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校訓:立學正道????養德至善
校風:做追求卓越的川中人
教風:做至德至善的教育者
學風:做奮發有為的新青年
培養目標: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特色創建:至善文化——至善德育、至善講堂、至善體美
在“團結奉獻,追求卓越”的新時代川中精神指引下,我們從文化層面建構起學校發展體系,百年川中的品牌形象越來越鮮亮。在具體實踐中,我們通過“至善文化”特色建設深入鞏固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硬核實力。一方面,讓“至善文化”主張內化于心,通過黨員微課堂、國旗微課堂、主題班會等多種方式,讓“至善文化”特色創建融入師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另一方面,讓“至善文化”主張外化于行,注重將“至善文化,卓越川中”文化自信貫穿在日常管理和各項主題活動之中,高標準、高效率落實各項工作,形成“川中出品,必須精品”的風格。
作為百萬人口大縣的龍頭學校,近年來我們面臨著優質生源、優秀教師流失的普遍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怎么辦?我們認為,只有賦能教師發展,從依靠生源走向激發教師動力,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扭轉被動局面。對此,我們非常重視落實“強師工程”協同研修工作,精心開展高效課堂、課程發展、命題研究、精準備考、信息化校園等項目建設。如每學年開展的“金牌師團”教學能力大賽,已連續舉辦第四屆;第二屆“強師工程”23個項目組即將進行第三年度考核及周期驗收。
《廣東教育》:賦能教師發展,不怕教師成長起來后更有機會“出走”嗎?
吳志可:我們覺得要轉變認識,教師能走出去是好事,不是壞事,好學校就應該要有這樣的胸襟和格局。教師專業發展是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對于山區而言,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需要通過教師的成長帶動學生的成長,用學生的成長改變落后的現狀。我們認為,“發現更好的自己”是面向師生雙方的,既實現學生的成長,也必然收獲教師的成長。所以,我們通過“強師工程”“金牌師團”等平臺不斷實現自我“造血”,以更快更好的“造血”去彌補“失血”。事實證明,我們賦能教師發展的做法,效果是很好的,我們“造血”的功能遠強于“失血”的現實,這使越來越多的教師成為了學校教育教學的頂梁柱,勇敢地扛起了一個個學生的成才夢想和百年川中的未來。
《廣東教育》:賦能教師發展,這是一個學校校長應有的底氣。
吳志可:是的。教師的成長,也是學校的成長,也是校長自身的成長。正是出于這樣的理解,我主持的省名校長工作室明確提出了“為教育生態賦能”的理念。作為教師,我要賦能學生;作為校長,我要賦能教師;作為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我要賦能工作室團隊成員。
《廣東教育》:不斷地賦能,才能不斷地提升,從而真正為一個地區良好的教育生態做出教育人應有的貢獻。
吳志可:近三年來,我們摸索前進、努力實踐,帶領團隊通過培訓研修、跟崗學習、專家指導、課題研究、外出考察、學校診斷等方式,不斷凝練辦學思想、傳承時代使命,全面構建學習成長共同體,造就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基礎扎實、勇于改革創新的名校長團隊。具體做法上,主要包括:
一是立足學校實際提升能力。我們先后確定了《廣東省吳志可名校長工作室工作方案》《廣東省吳志可名校長工作室職責和任務》等制度體系,指導工作室有序開展年度工作,如:2018年4月,參加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團隊專項研修清華大學班培訓;2018年11月,舉行開班儀式暨首次集中研修活動;2019年5月,工作室聯合河源市鄧偉國名校長工作室、河源市黃民東名校長工作室開展品牌研修活動;2020年6月,工作室組織對學員學校進行視導診斷;2020年10月,參加嘉應學院省級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的重慶聯合研修班。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工作室先后組織開展集中培訓、網絡研修等活動20多次,實踐診斷、學校視導近10次。
二是通過學術研討拓寬思想。工作室充分借助省級工作室平臺,主動加強與名校長工作室群體的交流,積極開展線上、線下各種研修活動。一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室讀書研修活動,組織成員參加省、市和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嘉應學院省級教師發展中心等組織的培訓活動,使學習成長、學術研究成為工作室的常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努力豐富工作室資源,利用省、市名校長工作室微信交流群和相關網絡媒體全方位拓展工作研修資源,很好地彌補了山區工作室資源短板。
三是基于實踐探索示范引領。工作室圍繞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足校情積極探索,努力為教育生態賦能。三年來,我作為主持人帶領龍川縣第一中學致力打造“至善文化,卓越川中”品牌,形成了以“團結奉獻,追求卓越”新時代川中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與此同時,工作室學員陳遠松校長在源城區埔前中學、源城區一中打造“揚長教育”品牌,鐘鳴副校長、謝海澤副校長分別在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源城區東埔中學推進體藝特長教育等,均取得了較好成效。
《廣東教育》:示范引領方面能否舉一個具體的案例?
吳志可:工作室學員陳遠松校長,他從源城區埔前中學調任源城區一中的第一件事,就是落實校園文化特色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我們工作室團隊赴源城區一中開展研討交流時,陳遠松校長圍繞源城區第一中學辦學思想體系作了專題發言,后來還撰寫了《源城區第一中學發展診斷報告》,深刻闡釋了源城區一中的辦學目標。廣泛深入開展交流診斷,發揮工作室的示范引領作用,是我們工作室為教育生態賦能的實招。通過交流診斷,不僅宣傳了工作室的理念,為縣市兄弟學校起示范作用,還可以促進工作室團隊在送教送學、診斷交流、座談研討等活動中,樹牢立德樹人的初心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深入研究教育教學管理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我們的教育夢想付諸努力。
《廣東教育》:最后,請說說工作室的發展情況與愿景。
吳志可:我們工作室團隊在“為教育生態賦能”理念的引領下,辦學視野、治校能力、管理藝術、學術水平持續提升,有力推動了學校高質量發展。龍川縣第一中學被授予第一批“全省基礎教育黨建工作示范校”稱號,連續多年被評為“河源市高中教學質量優勝獎”,源城區東埔中學、紫金縣中山高級中學分別榮獲“河源市高中教學質量進步獎”,11人次先后被授予“河源市優秀校長”“河源市教學管理能手”“河源市先進教育工作者”“河源市教學能手”等稱號。
開展新一輪工作室工作,我和我的團隊將牢記教育使命,堅定不移地實施“為教育生態賦能”理念,聚焦新課程新高考,聚焦新的育人方式探索,激活辦學活力打造“深度課堂”,提質強校落實“十四五”規劃,讓“為教育生態賦能”理念成為影響越來越多人的生動實踐。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