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靜
“如何加強教研體系建設,教研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支撐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4月15日,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走進粵東西北(梅州)教研幫扶活動”在梅州市丙村中學拉開序幕。
把脈問診找問題,對癥下藥開良方
“教研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建議,請大家盡管提出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探索解決辦法。”在對接座談會上,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院長傅湘龍請梅州市教育局及教研部門的同事暢所欲言,一起找問題、想辦法。
如何提高教研質量、如何提升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能否增加培訓機會……針對這些問題,傅湘龍提出,要積極推進學科教研基地、校本教研基地和縣(市、區)教研基地的建設,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教師專業發展,推動學校、縣(市、區)教育的發展,不斷縮小差距,抬高底部,助力基礎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
在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還召開了一場關于教研基地建設工作的座談會。在了解了五華縣教師發展中心、水寨中學、興華中學教研基地建設情況后,傅湘龍對基地建設提出了四點要求:一要提高認識,創新發展;二要找準方位,明確目標;三要突出重點,聚焦關鍵;四要主動作為,聯動協調。
他強調,教研基地建設是推進高水平教研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請教研基地承擔單位多花點功夫、多用點心思,讓教研真正發揮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當天,五華縣委常委羅麗思也參加了教研基地建設工作座談會。她說,教研是教育的引領,近年縣委縣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很多,對教育優先發展給予大力保障,接下來也將全力支持教育系統落實教研基地的建設工作。
深入課堂出實招,直面問題促發展
“假如要為馬克思立一座紀念碑,撰寫碑文的任務交給你,你會在上面寫些什么?”廣州市第五中學教師江鴻洋通過設置開放的、富有啟發性的情境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帶領他們進入《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兩篇課文的學習。
“課堂上,江老師一直在跟我們交流和溝通,不斷引導我們深入學習。”梅州市曾憲梓中學學生劉冰說,她很喜歡江老師的教學風格。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教師張慧說:“江老師的課很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同一時間,首場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一體化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在五華縣華強學校啟動。佛山市、汕頭市、河源市、東莞市四個省級學科教研基地及五華縣小學、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團隊分別圍繞指定課文進行了說課,活動現場面向全省教研人員進行直播,還得到天津、湖北等地教師的積極互動。據統計,線上互動點評超千條,實時觀看人數超16萬人次,實現了線上與現場的互動教研。
“這次集體備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五華縣初中校本教研基地負責人廖子政說,接下來要把這種方式推廣、落實。
據悉,這是省教研院今年“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的首場活動,也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一線辦實事的具體行動。本次活動,省教育研究院共組織了54名教研員、一線名師和專家,在梅州市梅縣區、梅江區、五華縣等17所中小學開展40余場同課異構、教學示范、專題講座和教學研討,涵蓋學前教育,小學5個學科,初中6個學科,高中12個學科。梅州市約有3000名教師參加活動。
精準幫扶重實效,教研引領謀新篇
“此次教研活動,不僅讓學生充分領略名師的教學水平,更是讓我市教師收獲頗豐,為我們的教育、教研工作帶來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這次零距離教研幫扶活動,為我們山區教師與優秀教研員、一線名師架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橋梁,更為推動我縣教育發展注入了催化劑。”
“省教研院專家名師的講座、授課、指導都非常精彩,專家名師們接地氣、順地情、傳真經,毫無保留地傾情付出,送來的都是實實在在的‘干貨,既有理論高度又便于實操,指導性很強。這是最精準的幫扶,希望今后多開展這樣的深度教研交流。”
……
此次活動之所以得到教師和教研員的認可,得益于幫扶活動前期的精心準備。活動前,省教育研究院各學科教研員會同有關專家與梅州市對應學科教研員、骨干教師提前對接,通過觀看學生課堂表現錄像等方式開展學情分析,不斷優化課程教學設計,創新教研幫扶模式,提高教研幫扶質量。
“我想,教研的春天已經到來了。”廣東梅縣東山中學校長郭思健不禁感嘆。
恰如他所感嘆的:2020年6月,廣東省教育廳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體系的實施意見》;今年4月,廣東省教育廳公布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名單;今年,省教研院還計劃到茂名等5個市開展教研幫扶活動……針對教研機構不夠健全、事業編制明顯不足、教研員數量短缺、教研經費保障薄弱等問題,逐漸有了頂層設計、項目抓手和實實在在的幫扶。
“教育創新要靠教研來實現。”傅湘龍表示,現在,教研工作的整個局面打開了,也有了一系列的抓手,各級教研機構要主動出擊、積極作為,一起做好教研體系建設這個新課題,充分發揮教研對我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本欄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