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面向人人,促進每一名學生健康成長,這本是教育的題中之意,但由于學校美育工作長期不受重視,處于學校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因而一直未能真正做到面向人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面向人人的美育目標?在偏遠山區,美育之路如何走?如何使美育既貼近現實、凸顯特色,又能融匯學科、升華心靈,達到全面提升師生綜合素養的目的?位于粵北山區的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交出了一份富于啟迪的鄉村美育新范式答卷。
一、轉變觀念,凝聚全人美育共識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農村地區的教育方式比較重視應試教育,“重智育,輕美育”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一線教育者甚至部分校長對美育的價值、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到位,美育教師不被重視,美育課程被邊緣化。學校美育的這一現狀顯然與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不相適應,與教育現代化對美育的要求不相適應,與滿足廣大學生對美育的期盼不相適應。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石潭鎮著力推動關于學校美育工作觀念的轉變:加強對全員進行以美育為發展理念的廣泛宣傳和動員,成立了鎮美育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學校、片區召開專題美育工作會議,強調美育、德育、智育、體育的有機結合,將美育與各學科教學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有機結合。提出了“人人美育,關注人人”的全人美育理念,確定了“以藝術為主、學科滲透為依托”的石潭鎮美育教育模式,堅定不移走山區美育特色發展之路。
二、利用資源,提升學校美育水平
石潭鎮擁有18所中小學校,最小的石湖教學點,距離鎮中心20多公里,要翻過幾座山才能抵達,僅有4名學生。在這樣一個學校星羅棋布、教育教學設備基礎差別較大、經費嚴重不足的鎮域,推動美育的困難顯而易見。
為了提升全鎮美術授課教師的專業能力,石潭鎮整合師資力量組建美育團隊、組織參觀學習、構建網絡環境下的校際聯盟交流平臺、建立校際磋商制度,并依托廣東省名師工作室對全鎮的美育教師進行輻射性的指導交流和跟崗實踐。為解決在全鎮開展全人美育但師資匱乏的問題,石潭鎮于2017年12月成立了“清遠市美術教研聯盟石潭實驗基地”,并借助教研聯盟,對缺少美術教師的學校的在職教師開展美育培訓,使他們成為能勝任學校美育工作的兼職教師。這些非專業的指導教師是“跨學科、強美育”的積極分子,他們開創和拓展了石潭美育的新天地。
三、農耕記憶,創建山區美育特色
石潭鎮是中國悠久傳統農耕文化的一個縮影,它所承載的祖先記憶、民族情感、鄉土情懷,正是當地開展山區農耕特色美育的絕佳理由。基于此,石潭鎮深入挖掘農耕傳統優秀文化,實施“農耕記憶”項目。
石潭鎮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美育教育,開辟了以“農耕記憶”為主題的18個就地取材的美育特色項目,走上了以“農耕記憶”為主題的美育特色發展之路,目前開設了“稻草藝術創作”“水墨農耕藝術創作”和“粘土立體版畫藝術創作項目”等3個項目。粘土立體版畫項目的創立源于學生到田間采風活動中的泥巴創作,稻草藝術創作項目選自下潭村春節用稻草扎火龍、舞火龍的民間藝術素材,水墨農耕藝術創作項目讓兒童借助筆、墨、水的功能來理解、表現農耕文化。這些特色項目的開創,極大地激活了當地師生的美育情懷,增強了師生的民族自信、家鄉自信。
在石潭鎮一中的美術館里,陳列著該鎮各級學校200余份18種特色的“農耕記憶”主題作品,內容包括民俗民風、自然風光、文化傳承、區域非遺、學科融合等,方式包括原木刻畫、石頭畫、竹殼畫、葉刻畫、紙漿畫、稻草畫、繩畫,等等。這些創作材料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殼、竹葉、沙粒、稻草、繩子、廢紙、木板、泥巴……這些在農村唾手可得的物品,都成為孩子們豐富的藝術創作資源。孩子們在大自然中玩,在大自然中學,在天地間熏陶成長。除此之外,石潭鎮還引導師生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把引人入勝的農耕傳說、典故、諺語等結合民間技藝作為美育題材,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滋養了師生對美的追求。
這里除了美術作品外,還陳列著源于山村生產生活的古樸農具,幾乎山村農耕的每一個特別記憶符號,都能在此“復活”。由于緊貼生活,扎根鄉村,聚焦農耕,這些作品不但釋放出了學生那種與生俱來的情感,還激發出他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強烈創作欲望。
“農耕記憶”項目的實施,不僅挖掘了農耕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之美,更體現了美育的全人理念和創新意識。
四、以美育人,幫助學生自我成長
在美育教學實踐中,石潭鎮充分發揮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努力為學生藝術創作創造寬松、和諧、自由的氛圍。學校把課堂搬到廣闊的田野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美的真諦,讓學生善于發現美,勇于表現美,大力展示美,并鼓勵他們以自然質樸的方式自由創作。學生在藝術創作活動中體現、感悟、磨煉,培養自信,彰顯個性,升華人格,并帶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參與、善于參與。在石潭鎮,美育是全員參與,一二年級先培養觀察、臨摹,三四年級就動手創作。無論是觀察、臨摹還是創作,都運用到各學科知識,有數學的計算、語言的表達、作文的描繪、體育的動作、科學的知識等,美育主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將各學科知識進行融匯。
在石潭鎮,以美育助推德育、智育,以美育人、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師生精神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有數據表明,從開展美育尤其是“農耕記憶”主題的美育以來,石潭鎮的輟學率從以前的30%左右下降至3%以下,家長的滿意率大幅提升,社會反響良好,學生的成績得到顯著提高。正是因為美育的全覆蓋、多層面、融學科,通過美育的熏陶,提升了全鎮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美育效果與課堂教學質量相互促進,在石潭鎮各中小學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印證。
實踐證明,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助推教育發展的利器,是伴隨學生一生成長的“精神食糧”,是有效提高山區學生綜合素質強有力的“催化劑”,它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成長舞臺,也為邊遠山區教育發展找到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石潭鎮的美術教育工作對廣大的農村地區的美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使“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比較全面的、高水平的美育教育”的美育目標有了早日實現的可能。
本欄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