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公益創業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創業,它是具有創業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個人或群體,以滿足社會需要、創造社會效益為宗旨,通過創新性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方式,實現自身創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效統一的創業活動。大學生公益創業以追求社會效益、創造社會價值為首要目的,本質屬于公益事業范疇,在其角色定位上理應受到社會層面的積極支持。從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實困境看,需要積極借助政府、高校、社會和創業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
[關鍵詞]“雙創”;大學生公益創業;社會支持體系
[作者簡介]溫雷雷(1982- ),女,浙江溫州人,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創業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GXSZ26YB)、2021年度浙江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雙創視域下浙江省城鄉融合競爭力指數構建:指標、模型、可視化決策”(項目編號:2021C35059)和2020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論研究規劃課題“雙創背景下公益創業的支持體系研究”(項目編號:ZMKT202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1)08-0100-04
一、背景把握
2014年9月,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并強調“個人和企業要勇于創業創新,全社會要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2015年6月,《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對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我國創新創業環境持續改善,創新創業主體日益多元,各類支撐平臺不斷豐富,創新創業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創新創業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時也暴露出創新創業生態不夠完善、國際合作不夠深入、“雙創”教育相對滯后、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尚不健全及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為此,必須進一步凝聚共識,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業的良好格局。
二、現實分析
大學生屬于思想最活躍的群體,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公益創業迎來了發展的良好契機。
(一)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內涵
相對于商業創業,公益創業是一個新興概念。學界普遍認為,美國學者格利高里·迪斯(J.Gregory Dees)最早對公益創業進行了定義,他認為,“公益創業指的是創業者的使命是實現既定的社會價值,他們對目標人群高度負責,本身具備整合和調動資源的能力,通過識別與利用新的機會,克服當前條件的各種限制,不斷改變策略、適應環境,最終實現社會使命”。
就公益創業的特征來講,整體上應包含以下三個要素:公益創業所關注的是市場及政府目前沒有解決或暫未引起注意的社會需要;公益創業從其規定性與傾向性上以追求社會利益為主要目的,商業化操作的引用是為了持續地、更好地達到社會效果;公益創業表現出內在的明顯創新性,它不是簡單地復制已存在的創業組織及活動,而是必須以創新精神來創造新的服務、產品方式、價值來解決社會新涌現的問題,因為公益創業所關注的恰恰是政府及市場“空白”的一面。
因此,大學生公益創業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創業,它是具有創業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個人或群體,以滿足社會需要、創造社會效益為宗旨,通過創新性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方式,實現自身創業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效統一的創業活動。
(二)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意義
1.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困境。當前,受高校擴招、經濟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為此,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正確認識自己,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積極做好就業和自主創業準備。大學生公益創業相較于一般的商業創業,門檻較低,內容、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社會需求量大,也無須承受過多失敗風險,加之有政府政策扶持,因此在市場前景、創業成功率及創業環境等方面更具優勢,為實現大學生創業夢提供了全新途徑。
2.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務品質,助力社會發展。大學生公益創業本質上屬于公益事業范疇,其目的是借助市場力量,通過創新經營管理理念與模式來創造社會效益、提供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當前我國正處于重大的社會轉型期,新的社會問題不斷涌現,“政府也很難準確把握老百姓的公共服務需求,做到公共服務需求的信息對稱,致使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脫節,不能做到在有限公共資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求”。因此,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應由政府為主,轉變到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提供。大學生公益創業,可以與政府公共服務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社會良性發展。
(三)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狀
公益創業近年來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新風潮。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是我國開展公益創業活動最為活躍的群體。青年公益創業者的年齡結構主要集中在18~30歲(占總調查數的88%),而18~25歲是創業的主要的年齡段(占總調查數的74%)。“享玩兒童陪伴計劃”“盲人助行計劃”等公益創業項目不僅不斷出現在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上,也逐漸受到不少社會組織的關注與扶持。然而,大學生公益創業作為一種全新的創業模式,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還處于探索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1.主體創業能力與高校教育脫節的矛盾。高校在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時,往往帶有功利化的傾向,著眼于獲得各類獎項。因此,高校既缺乏對公益創業氛圍的營造,也缺乏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持續培養以及打造專門的大學生創業平臺,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業需求。
2.主體創業熱情與社會輿論冷淡的矛盾。大學生公益創業引進中國時間較短,公眾對公益創業認識不清楚,甚至還存在一定的誤解與偏見,如認為公益創業不靠譜、不穩定、太辛苦、前途不明朗,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不利于大學生公益創業可持續發展。
三、路徑選擇
大學生公益創業以追求社會效益、創造社會價值為首要目的,本質屬于公益事業范疇,在其角色定位上理應受到社會層面的積極支持。同時,從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實困境看,需要積極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社會支持體系。
國內學者將大學生創業社會支持體系劃分為三類:一是“主體論”,包括政府、高校、社會和創業者等幾大主體;二是“要素論”,包括教育支持、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孵化支持等幾大要素;三是“系統論”,包括創業政策、創業技能、創業環境等幾大子系統。本文主要從“主體”這一更具有現實操作性的角度出發,希望通過對政府、高校、社會和創業者四大主體功能發揮、權責界定與效果評估的透視與分析,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公益創業社會支持體系。
(一)政府
政府部門要增強服務意識,完善各項配套政策,簡化政策審批,發揮政策引導和激勵作用。
第一,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加強協調聯動。相關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政策,強化部門間政策協調配合,對已出臺的扶持政策及其他政策要重新梳理審視,積極修改完善,從而增強政策的操作性、持續性與連貫性。其中,尤其要聚焦資金不足,通過加大專項資金投入、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力度、引進風險投資等方式,為大學生公益創業提供多渠道資金支持。
第二,簡化政策審批,優化政策執行。相關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簡政放權,簡化行政審批項目申報材料,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同時,優化政策執行,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第三,加強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環境。在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過程中,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重在發揮政府的創新引導和推動作用,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性作用,使大學生創業者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按照市場需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進行。
(二)高校
高校肩負著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重任。但就目前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來講,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滯后、培養方式單一、創新創業平臺缺乏等問題,導致大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實踐能力較低,不能適應市場變化,創業成功率低。為此,高校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優化頂層設計,積極構建教學、科研與實踐三位一體的,兼具公益性與實踐性的教育體系。
第一,轉變教育理念,培育公益文化。當前,我國高校教育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實踐能力培養,并未真正認識到大學生公益創業的重要意義。大學生公益創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及維護社會公平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創業者的社會責任感,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高校層面首先必須轉變教育理念,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把公益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創業教育中積極培育公益文化,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第二,革新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建設。首先,革新課程體系。課程是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備的創新創業教育結構體系。高校應構建科學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開設公益創業課程有利于學生加強對公益創業的理解與認知,掌握公益創業必要的理論知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其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培訓和實踐安排,建立有效的激勵、考核制度。聘請創業教育專家、企業家、政府官員、校友等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授課教師或指導教師,并制定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形成優秀的創新創業導師庫。
第三,搭建實踐平臺,優化創業環境。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園、科技產業園、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三)社會
大學生公益創業是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中的新生事物,社會認知程度較低,社會支持明顯不足。應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尊重大學生的創業選擇,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支持。一方面,鼓勵引導更多的大學生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創業熱情投入到公益創業。另一方面,通過選樹典型、媒體推介、政策宣傳等形式,切實提升全社會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認知水準,從輿論導向、社會宣傳、價值觀念上鼓勵創業、崇尚創業。其中,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父母的理解是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最大支持。父母要客觀地審視孩子選擇創業的做法,并努力為孩子創業提供幫助。
(四)個體
大學生參與公益創業活動,可以增強自身的各項能力,提升自身在社會中的競爭優勢。打鐵還需自身硬,從創業主體層面來講,大學生必須培育公益精神,養成感恩、互助、友愛、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強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培育公益精神,投身社會實踐。大學生作為有知識、有理想的年輕群體,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有三分鐘熱度的傾向,創業成功率低,創業難以持之以恒,或者在創業過程中偏離公益方向。為此,大學生必須在創業實踐中培育公益精神,堅定社會責任感,形成自覺、自信、自強的品質,把公益創業作為一個長期的事業做下去。
第二,增強誠信意識,提高法律修養。公益創業本質上也是一種創業,必然需要遵守誠實守信與依法辦事這兩大原則。一方面,誠實守信是企業立身之本,大學生必須培育誠信品質,做到誠信交易、依法經營。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在公益創業的過程中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參考文獻]
[1]唐亞陽.公益創業學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
[2]潘加軍,劉煥明.基于公益創業實踐基礎上的大學生就業推進模式探討——對15省80個高校學生社團和部會社會組織的實證分析[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74-177.
[3]王長恒.高校公益創業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5):27-30.
[4]胡馨.什么是“Social Entrepreneurship”(公益創業)[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2):23-27.
[5]趙鵬飛,汪忠,欒巍,等.公益創業:一種創新的社會實踐模式[J].金融經濟,2009(20):116-118.
[6]唐亞陽,鄧英文,汪忠.高校公益創業教育:概念、現實意義與體系構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1(5):49-53.
[7]劉蕾.基于青年公益創業能力提升的社會支持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0.
[8]王浩宇.“雙創”培育新動能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創新驅動視角[J].全國流通經濟,2019(1):104-107.
[9]楊青妹.轉變就業促進模式? 推進創業帶動就業[J].中國農村教育,2012(1):33-35.
[10]高遠,張德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閾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7(7):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