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亞米契斯創作的一部日記體小說,作品原名《考萊》(Cuore),出版于1886年。中譯文有幾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1909年包天笑先生從日文轉譯過來的,取名《馨兒就學記》。1924年,夏丏尊先生對照了日文、英文兩種譯本翻譯成中文時,把書名改為《愛的教育》。我們老一輩的教師,讀的都是夏丏尊翻譯的版本。從此,《愛的教育》這一書名通用至今。20世紀90年代,王干卿先生對照了意大利文重新翻譯,書的作者名和書中的人名都有變動,但書名《愛的教育》沒有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再版夏丏尊翻譯的版本時,又增加了葉圣陶先生為這本書寫的《〈愛的教育〉指導大概》。
我認為,這是教師、父母都應該認真讀一讀的書。我在學生時代時,還以為這是一部教育理論著作。讀了以后才知道是一部小說,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說。它沒有連貫的故事,是一個小學生在一學年(10個月)中的日記——小學四年級學生安利柯(新譯文改為“恩利科”)記錄了他遇到的人和事,但又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做了藝術創造,有故事情節,有藝術處理,不僅有小說的可讀性,而且有故事的哲理性。故事雖然講的都是一個小學生平時在學校和家庭中的一些事,但在故事中滲透著一種人生價值觀,一種偉大的精神——愛。我讀著讀著,聯系到自身,也情不自禁地感動不已。正如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書中敘述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感,社會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全書充滿著愛,所以他把書名起為《愛的教育》。
一般認為這是一部兒童讀物,因為它是以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兒童口氣寫的,似乎是在教育兒童什么叫愛,怎么愛。但是,我認為父母、老師更應該讀讀。因為兒童的愛心,是在父母、老師的愛的言行中萌發的。小說在好幾段故事背后都記錄著父親的一段話,教誨著兒子怎么尊重人,怎么愛。如書中“小石匠”一節,描寫小石匠到安利柯家做客,安利柯看見小石匠上衣上沾著的白粉掉在椅子背上,就想用手去拭。但他的父親忽然抑住他的手,過了一會兒,父親自己卻偷偷地把它拭盡了。后面父親有一段話:“安利柯啊!你去拭椅子的時候,我為什么阻止你,你不知道嗎?他(小石匠)身上有著勞動的痕跡……你應該愛小石匠,一則他是你的同學,二則他是勞動者的兒子。”又如,“軍隊”一節,當閱兵隊伍走過時,安利柯叫道:“啊,多好看啊!”父親馬上警戒地說:“不要把軍隊當作玩具看!這許多充滿力量和希望的青年,為了祖國的緣故,一旦被召集,就預備在國旗之下飲彈而死的啊。……如此,對于軍隊的敬意自然會從你胸中流出,祖國的面影也更莊嚴地可以看見了吧。”這些故事充分體現了父母言傳身教對兒童的影響。書中的故事描述了什么是父母真正的愛、老師真正的愛、同伴的友情的愛,充滿了對人的尊重,對兒童的教誨。夏丏尊先生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余年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本書好像丑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得流淚。”作為教育家的夏丏尊感覺如此,我們不是更應覺得慚愧嗎?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真是感人至深。
我非常希望老師們讀讀葉圣陶先生為這本書寫的《〈愛的教育〉指導大概》,此文發表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正文前面,但是1941年就已寫成。葉圣陶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一萬多字,詳細地、深刻地剖析了書的內容,介紹了這本書寫作的時代背景。當時的意大利,正處在與外國勢力抗爭求得獨立統一的時期,所以書中不僅描寫了對父母、對老師、對同學的友愛,而且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情。葉圣陶先生評述全書是以“感”與“情”表現愛的精神,概括得非常準確、精辟。葉圣陶先生還摘錄了書中的許多具體故事作案例,剖析了作者的藝術手法。說明這本書的藝術性也是很強的。讀了這篇指導大概,會對書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葉圣陶先生的解讀之全面、深刻,無人可以比擬。我也是這一次才讀到的。本來想在這次讀書會上給這本書做一次全面解讀,但讀了葉圣陶先生的指導大概,就覺得我的解讀完全是多余的了。
我只是想說一點,《愛的教育》這部小說,不是像一般作者用第三者的眼光描述客觀的故事,它是作者用自己的心寫出來的,是用自己的感和情灌澆出來的。意大利文“考萊(Cuore)”,就是“心”的意思。全書充滿了對人的尊重,無論是對老師、對父母、對同學,還是對將軍、對石匠,甚至對犯人,都給予了人的尊嚴。小說充滿著人文主義精神,在細微處體現著人的尊嚴,表現出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小說在小情節描寫中表現出的小愛,卻體現著大愛。所以說,愛無大小,大愛無疆。所以我認為這本書呈現的不僅是愛的教育,而是愛的世界。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