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賢
作者的話:青年,總是充滿朝氣、蓬勃昂揚的。我至今還懷念自己初為人師的那段時光,激情四射,精力無窮。可是,總難免碰壁摔跟頭。那時,有老教師看著指點一兩句,就會少走很多彎路。要是有明師指引著,就感覺自己進步飛快!如今,身邊的青年教師越來越多,總想著要像當年我的老師們那樣,把自己的經驗,成功的、失敗的,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講給青年教師們聽。希冀著可以幫助他們走得踏實些,更快些!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組文字。
前不久,一位青年教師找我聊課。反思自己教學《桂花雨》時,他說到上課時的不愉快,仍覺得耿耿于懷。具體情形大概是這樣的,課堂上這位教師讓學生找一找文章寫了作者哪些快樂的回憶,幾個學生在下邊竊竊私語,不時發出笑聲。原因是這幾個學生把搖花樂這部分的語句進行了改編,變成了“搖啊搖,頭發就像下雨一樣落下來……”了解到這個情況,這位青年教師便扳了臉,原本愉悅的課堂氛圍頓時變得尷尬起來。這節課也因為這個插曲而沒有完成預期的目標。
教學是面對人的,尤其是小學生,思維活潑跳躍,課堂上經常會遇到各種突然發生的事情。青年教師往往比較急,很容易發怒。于是,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制止、責罰,甚至是訓斥。制止是堵,堵住了,沒辦法宣泄,自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為川者,決之使導。”治水是這個道理,其實,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也要首先想到“導”,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流暢。“導”也是有一些小竅門的。
導要順勢。就如同騎自行車,當車子向一邊歪倒時,一定要順著倒的方向稍調整,然后再扶正回來才行。如果是生拉硬拽,那就不僅無趣,更是非摔倒不可了。順勢首要是順應學生的思維,以之為出發點。回到這節課發生的這個事情,學生在圍繞課文中的語句改編,我們順著這個方向思考一下,不正是因為這部分語句引起了他們格外的關注,進而產生了模仿改編的念頭嗎?我們再來看看課文,“搖花樂”恰恰是作者著力描寫的地方,充滿了童真童趣。抓住這個契機,我們不妨大力夸獎一番:你們真是獨具慧眼,一下子就發現了這篇文章最精妙的語句!其次,順勢要依著文章脈絡。在剛才表揚的基礎上,我們順勢出示課文中這段話讀一讀,體會一下作者是怎么寫出快樂的。由這里還可以延展開,討論一下為什么作者不用“搖花樂”做題目,而是用“桂花雨”呢?從“樂”到“愁”,琦君筆下那濃濃的鄉情也就呼之而出了。這樣順勢而為,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文章更深處,是為導之妙矣。
導宜鼓勵。記得三年級的第二次作文課,班里一個極調皮的學生遲到了,錯過了前面的指導。因為第一次習作他得到100分,一直想在這次作文得到更高的120分,由于遲到,他不知道要怎么寫才好,看著其他同學熱烈地討論,他卻只能呆坐著,眼圈都泛紅了。我單獨跟他聊了幾句早上遲到的原因,他一邊說一邊揉眼睛,不想眼淚掉下來,我看出他后悔極了。于是,我便要他不必跟其他同學一樣,就把早上發生的事情寫一寫,再講一講進到教室后看到的和心里想到的。沒想到的是,午休剛過他就舉著作文本來找我,竟然寫了一頁半那么多!于永正先生曾經不無夸張地講,他上課從來是揣著一百頂高帽子進課堂的。當然,這么多頂高帽子,一頂有一頂的名稱,可以是一個鼓勵的眼神,可以是輕輕的撫摩,還可以是豎起的大拇指。尤其用在朗讀指導的時候:“多么頑皮的小猴子!讓我們向他學習,一起來讀一讀吧!”“這輕柔的聲音啊,真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呢!”
導重學法。小學生不懂的知識必然是極多的,然而只是把知識告訴他們,看起來課堂上順暢得很,實際上所得卻極少。如何“導”才能讓學生既獲取知識,更習得方法呢?薛法根老師執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候,先是要學生運用之前學過的方法——“抓住起因經過結果把握課文內容”分別說說課文中的三件事,再讓學生討論怎樣把三件事連起來。學生在嘗試中發現了課文敘述時把后面發生的事情放到了開始來寫,更發現了三件事之間內在的聯系,最后順利掌握了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顯然,如果只是講所謂倒敘的知識,講什么因果關系的結構,學生是不可能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出結論的。這一系列的設計正是從學法出發,引導學生不斷從已知走向未知的探究過程。
“君子之教,喻也。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這段話的確是對導的藝術最好的詮釋了。
■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