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鵬飛 楊令平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羽毛球運動中,河南省每年也都舉辦高校學生的羽毛球比賽,雖然經常參與羽毛球運動可以增強學生過的體質,但是學生在比賽、訓練過程中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這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帶來不便。因此,本文以河南省高校羽毛球隊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學生在訓練、比賽過程中遇到的運動損傷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根據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為羽毛球隊學生更好的訓練提供幫助。
采用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河南省大學生“華光”體育活動第九屆羽毛球錦標賽的參賽隊員為調查對象,在河南師范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鄭州西亞斯學院、商丘師范學院、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6所高校中,每校選取1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共6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20人。
羽毛球是一項較為復雜的體育項目,它的各項技術要求精準、細膩,每項技術的掌握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練習,首先要練習徒手動作,待熟練掌握徒手動作后再過渡到擊打原地固定球練習,待熟練掌握后再過渡到擊打移動球練習,從徒手練習到擊打移動球練習的練習過程中,學生經常發生運動損傷。對學生運動損傷的次數及人數統計后可以看出,60名學生中有95.0%發生過運動損傷。發生過運動損傷的學生中男生、女生分別占63.3%、31.7%。學生運動損傷的總次數男生為81次,人均損傷次數為2.0次,而女生損傷總次數為33次,人均損傷次數為1.7次,可以看出男生人均損傷次數上高于女生。

表1 運動損傷基本情況(N=60)
學生運動損傷部位主要集中在踝關節、膝關節、肘關節、眼部、腰部、肩關節和腕關節。表2顯示,114次運動損傷中踝關節占21.9%;肩關節占19.3%;腕關節占17.5%;膝關節占17.5%;肘關節占11.4%;腰部占9.6%;眼部占2.6%。從數據可看出,上肢發生損傷的比例總計48.2%,下肢發生損傷的比例總計49.0%,上下肢損傷比例相差不大,下肢損傷比例略高于上肢損傷比例。羽毛球運動需要在場地上不停的急停急起,反復的變向,這會對膝、踝關節造成巨大的沖擊力,極易造成崴腳、關節扭傷等運動損傷的發生,所以下肢關節的損傷比例略高于上肢。羽毛球的擊球主要依靠鞭打動作,這需要學生體會力量在肩、肘、腕關節的傳遞,錯誤的發力方式和動作會對上述關節造成損傷,肩關節的損傷主要有肩周炎、韌帶撕裂等,肘關節的損傷主要為網球肘,腕關節的損傷主要為扭傷。此外,還有3次損傷發生在眼部,這需要引起重視,學生在打球過程中,尤其是雙打時前場隊員經常回頭看球,所以教師在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育。腰部的損傷多發生在跳起殺球等動作幅度較大的動作,以急性扭傷為主。因此,教師在日常訓練過程中應加強對羽毛球技術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與發力方式。其次在教學結束階段要穿插一定強度的身體素質練習,提高學生各關節的專項力量。

表2 損傷部位(N=114)
從表3中可以看出,學生運動損傷的類型主要表現為扭傷、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髕骨勞損、半月板損傷等,其中扭傷出現的頻率最高,占33.3%;肌肉拉傷占23.7%;軟組織挫傷占15.8%;髕骨勞損占12.9%;半月板損傷占9.6%。為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教師在教學前應帶領學生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將身體各關節充分活動開,降低肌肉之間的粘滯性,同時提高學生對準備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最大限度的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表3 運動損傷類型(N=114)
由表4可知,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技術有殺球、高遠球、變向、撲球等,其中由殺球造成的占比例最高,為28.1%;由高遠球造成的占26.3%;由變向造成的占20.2%;由撲球造成的占14.9%。殺球在羽毛球一項重要的得分手段,殺球力量要想達到最大化需要蹬地轉腰,全身協調發力,但學生在練習殺球時由于技術動作掌握不扎實,過于在意殺球的力量,忽略了協調發力及落地時的緩沖,導致腰部、肩肘關節的扭傷、拉傷。高遠球是羽毛球運動的精髓,后場所有的技術均是在高遠球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在練習高遠球時要注意體會擊球點,在最高點依靠鞭打的力量將球擊打出去,學生在練習高遠球時經常屈臂發力,完全依靠上肢力量擊球,使肩關節、肘關節在整個擊球過程中始終處于緊張狀態,造成肩、肘、腕關節運動損傷的發生。羽毛球運動需要學生在場地上反復移動、變向,學生在此過程中極易發生下肢關節的損傷,此外部分學生在練習上網步法時腳尖內扣,從而造成膝、踝關節的損傷。學生在練習撲球時需要提前判斷來球線路,要求學生上網速度快、揮拍擊球快、落地制動穩,這對學生的下肢關節也會造成巨大的沖擊力,容易發生運動損傷。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調注意事項,同時安排一定強度的身體素質練習,以提高學生各關節的力量。

表4 造成運動損傷的技術動作(N=114)
由表5可知,造成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有技術動作錯誤、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強度過大、器材設施、不科學的訓練等。其中選擇技術動作錯誤的占86.7%;選擇自我保護意識淡薄的占80.0%;有37人選擇準備活動不充分,占61.7%;選擇運動強度過大的占53.3%;選擇不科學的訓練的占38.3%;選擇器材設施的占25.0%。

表5 羽毛球隊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N=60)
正確的技術動作可以預防運動損傷的發生,而錯誤的技術動作違背了人體生理結構特點,所以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學生技術動作的教學,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同時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明白掌握正確技術動作的重要性,不要急于進行比賽。充分的準備活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肌肉的彈性,降低肌肉的粘滯性,從而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自覺意識,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作準備活動,為學生作表率,是學生養成運動前作準備活動的好習慣。當前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較為淡薄,在訓練過程中也要適當穿插相關理論知識的教學。運動強度過大也是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之一,強度運動過大使身體各機能能力下降,肌肉疲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最終導致運動損傷的發生。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合理安排訓練強度與負荷,學生也要加強自身本體感覺的訓練,當身體感到疲勞時要立刻停止運動或進行強度較小的運動,此外還應加強易受傷部位的力量練習。在訓練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教課時目標來進行教學,訓練較為科學,而學生在課下自行練習時往往沒有計劃,想到什么練什么,往往急于求成而導致損傷,因此學生在課下練習時也要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根據計劃科學的組織實施訓練,以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的幾率。
3.1.1 男生在運動損傷的人均損傷次數上遠高于女生。
3.1.2 踝、膝、肘、肩、腕等關節是運動損傷發生的主要部位。
3.1.3 扭傷、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髕骨勞損、半月板損傷是運動損傷的主要類型。
3.1.4 造成運動損傷主要有變向、高遠球、殺球、撲球等技術動作。
3.1.5 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有技術動作錯誤、自我保護意識淡薄、準備活動不充分、運動強度過大、器材設施、不科學的訓練等。
3.2.1 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以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3.2.2 注重技術動作的教學,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重視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有針對性的加強易損傷部分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