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孫小雅,馮雨萌
(山東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金融脫媒一般是指在經濟金融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資金供需雙方繞開金融中介而直接進行金融交易的現象,實質上就是金融的去中介化。我國的金融脫媒現象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正在由單向去中介化演變為雙向去中介化,即商業銀行貸方與借方同時去中介化。分析金融脫媒現象可以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即分析金融脫媒對國家經濟的影響,微觀層面即分析金融脫媒對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筆者是從微觀層面分析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能力的影響。
從家庭的角度,金融脫媒現象主要表現為銀行存款減少、證券投資增加;從企業的角度,金融脫媒現象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代替間接融資成為融資的首選方式。金融脫媒導致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萎縮,金融中介地位的下降,對商業銀行來說是嚴峻的挑戰。同時,金融脫媒影響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步伐以及于中間業務的發展,為商業銀行的轉型提供機遇與挑戰。因此,研究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能力的影響,對商業銀行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是指在金融產品與服務、交易方式、業務流程以及金融市場等方面的創造活動。業務創新能力體現了銀行在業務創新水平的高低,其他文獻通常用中間業務收入或非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的比例進行衡量。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目的是滿足銀行經營流動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要求,金融脫媒的直接結果就是銀行優質存貸款的流失,存款的流失導致存款利率上升,貸款的流失導致貸款利率下降,使得銀行存貸利差收窄,影響銀行的盈利性。非金融部門的投融資行為日趨脫離銀行體系,銀行存款短期化、貸款長期化,銀行會出現流動性緊張的問題,增大流動性風險。同時,貸款的長期化也會造成銀行不良貸款率升高,貸款違約現象增加,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的風險。通過上述機理的作用,金融脫媒會倒逼商業銀行開展業務創新。
國內關于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影響的文獻大多是理論研究,缺乏實證研究。侯仕軍(2015)認為我國金融脫媒現象將根本性地改變銀行長期依賴利息收入的格局,非利息收入會成為商業銀行未來生存的基礎;曹嘯和卜俊飛(2016)認為金融脫媒最終會提高商業銀行經營績效,推動我國金融體系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趙帥(2018)研究了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創新的影響,指出商業銀行未來要向精細化風險管理轉型等等。筆者在以往文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回歸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分析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文章所使用的數據為面板數據,截面維度上以我國上市的商業銀行為標準,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剔除了相關數據缺失的商業銀行,最終選取了11家上市的商業銀行的相關數據。其中全國性銀行7家,分別為: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區域性銀行4家,分別為:北京銀行、南京銀行、上海銀行、寧波銀行。時間維度上,筆者選取2010年~2019年總計10年的數據進行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Wind數據庫、上市商業銀行年報以及統計局官網等。
1.2.1 被解釋變量。 商業銀行業務創新主要是中間業務的創新,中間業務的收入主要反映在財務報表上的非利息收入。目前,大部分文獻都選擇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與營業收入比重(IB)來衡量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中間業務收入與營業收入的比重增加,說明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不斷擴大,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增強。筆者借鑒其他文獻的經驗,同樣選擇中間業務收入與營業收入比重(IB)來衡量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定義為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指標。
1.2.2 核心解釋變量。 參考以往的文獻,金融脫媒一般從資產與負債兩個方向作用商業銀行,筆者在衡量金融脫媒程度時也從兩方面入手。資產端上,金融脫媒的影響主要是貸款與資產比重(LA)的減少;在負債端上,金融脫媒的影響主要是存款與負債(DL)比重的減少。金融脫媒會使商業銀行自發產生脫媒矯正作用,為了反映脫媒矯正作用,引入非利息收入與營業收入的比重(NIB),并以LA與NIB的交叉項LANIB、DL與NIB的交叉項DLNIB作為核心解釋變量,分別定義為:資產端金融脫媒指標與負債端金融脫媒指標。
2013年為我國放開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給商業銀行傳統業務造成巨大沖擊。同時,2013年也被稱為我國互聯網金融元年,網絡借貸、眾籌等新型融資模式集體爆發,金融脫媒現象更加明顯,故將年份作為虛擬變量(DY)納入模型,若年份在2013年以前設為0,若年份在2013及以后設為1。
1.2.3 控制變量。 影響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筆者從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職工素質、宏觀經濟五大方面入手選擇控制變量。
選擇凈資產收益率(ROE)反映商業銀行的盈利性,說明了商業銀行的財務績效。
選擇不良貸款率(NPL)反映商業銀行的安全性,一般情況下NPL越低,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動力越大。
選擇短期資產流動比率(SCR)反映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研究表明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銀行業務創新。
選擇職工素質(SUR)即本科及以上學歷的職工占總職工的比重反映商業銀行職工素質,職工素質越高理論上說明銀行的創新能力越強。
選擇國民經濟生產總值(GDP)反映宏觀環境,宏觀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經營情況,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

表1 變量
在建立回歸模型前,首先對變量觀測值進行描述統計,選取了平均值、中間值、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樣本數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統計
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指標觀測值的標準差較高,反映了時間維度和截面維度上商業銀行各年創新能力差異較大。資產端金融脫媒指標與負債端金融脫媒指標樣本均值分別是11.66%和17.02%,直觀上說明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負債端的影響較高。
10家商業銀行各年凈資產報酬率的均值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十年間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逐漸減弱。變量觀測值中不良貸款率觀測值的均值與標準差較小,說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普遍較低,且年際波動幅度不大。短期資產流動比率與本科及以上學歷職工比例的標準差都很大,反映了兩個指標在商業銀行間存在明顯差異。國民生產總值觀測值過大,因此對其進行對數化處理,處理后觀測值的標準差減少,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發展較為平穩。
根據F檢驗以及研究目的的需要設定模型為混合回歸模型,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IB=β0+β1LANIB+β2DLNIB+β3DY+β4ROE+β5NPL+β6SCR+β7SUR+β8LGDPε

表3 回歸結果
回歸結果表明,3個解釋變量都通過了變量顯著性檢驗。資產端金融脫媒指標的回歸系數為-1.05,與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指標呈負相關,說明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端的作用大于商業銀行的脫媒矯正作用。負債端金融脫媒指標的回歸系數為1.27,與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指標呈正相關,說明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負債端的作用小于商業銀行的脫媒矯正作用。當脫媒矯正作用較小時,意味著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造成的損失較大,商業銀行更加傾向于進行業務創新來彌補損失。虛擬變量年份雖然勉強通過了變量顯著性檢驗,但其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影響與預期方向相反。
凈資產報酬率通過了變量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為-0.66237,商業銀行的凈資產報酬率低就需要商業銀行積極進行業務創新,隨之提升了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不良貸款率與短期資產流動比率均沒有通過變量顯著性檢驗,說明兩個指標的高低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沒有太大影響,其原因可能是各銀行都輕松穩定地保持了較低的不良貸款率和較高的短期資產流動比率來降低經營風險、滿足監管要求。結果顯示,商業銀行本科及以上職工占比越高則創新能力越強,這也與推斷相符合。GDP的回歸系數為10.146,在所有變量的回歸系數中是最大值,說明宏觀經濟狀況越好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環境越好,則創新能力就越強。
經過實證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①金融脫媒會導致商業銀行貸款相對減少,商業銀行自身對資產端的脫媒矯正作用較強,因此從資產角度來看金融脫媒制約了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原因可能是目前我國銀行貸款需求遠大于供給,優質貸款的減少并不顯著地影響貸款需求的總量,商業銀行仍然可以通過傳統業務獲取巨額利潤。②金融脫媒導致地商業銀行存款的相對減少,會對銀行創新能力的提高起促進作用,因為銀行會開發新業務,利用新業務的收入彌補存款利率提高帶來的損失。
我國的資本市場日趨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步入深水區、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三者相互疊加使我國的金融脫媒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具有特別之處。私人部門的投融資渠道拓寬導致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的雙向去中介化,資本市場的相對落后又表明未來金融脫媒現象有繼續惡化的趨勢。我國商業銀行實行分業經營,利息收入一直是主要收入來源。因此相比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更嚴峻的挑戰,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影響也更加強烈。
高素質的人才儲備是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內生動力,健康的宏觀環境是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的外部保障。實證結果表明在引入的控制變量中,職工素質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作用最為顯著,印證了銀行在職工招聘時對高學歷者的青睞,反映了高學歷人才在銀行業務創新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商業銀行創新能力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關,商業銀行必須服務宏觀經濟,落腳宏觀經濟的實際需要是提升商業銀行創新能力的關鍵。
針對上述結論,提出如下建議:①商業銀行要積極轉變業務模式,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拓展盈利渠道,避免過度依賴利息收入。提高負債管理的主動性,創新存款產品;適應并參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開展跨平臺、跨領域的合作。實施普惠金融,在幫扶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的同時,尋找優質貸款、開發與之相適應的新業務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促進服務與管理智能化、高效化。 ②商業銀行要重視人才的力量,培育優秀的人才隊伍。實證結果表明人才對商業銀行創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在金融脫媒的大環境下,銀行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拔高學歷的創新型人才,努力實現關鍵崗位的人才集聚,提高專業化水平。重視內部培養,完善人才培訓制度與績效考核制度,給予員工良好的發展空間與工作環境,激發員工的創造力。 ③政府要積極穩定金融秩序,推動商業銀行轉型。在金融市場改革與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要防止改革操之過急給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造成額外的沖擊,又要引導商業銀行適應金融去中介化。適度放松監管,鼓勵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間的有序競爭。完善金融法律法規,幫助銀行業務創新有法可循,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逐步探索與實踐混業經營,減輕銀行對利息收入的依賴,增強業務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