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成為“出圈”的熱門話題。其中,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校長曹永鳴“通過對教師工資免稅,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的建議更是沖上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且不提教師工資免稅是否可行,其建議背后“提升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問題,倒確實值得關注。
無獨有偶,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論及中小學教師隊伍性別結構失衡問題時也談到,“教師收入水平偏低,職業吸引力不足”是導致男女教師比例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教師職業吸引力欠缺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
曹永鳴和朱永新不約而同地提到收入問題。誠然,與互聯網、金融等高薪行業相比,教師職業的薪資的確不算高。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單以收入而論,教師職業確實缺乏競爭力。目前,這一問題已引起國家高度重視,“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不低于公務員”等政策的出臺,雖不至于一步到位地解決問題,但終歸為教師職業點亮了一盞燈。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收入水平并非影響教師職業吸引力的唯一因素。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顯然,收入對應的只是基礎的需求,在此之外,有限的職業發展空間、繁雜瑣碎的日常工作等,也在阻擋著優秀人才踏入教師行業的腳步。
在推動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應有之義,也是教育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那么,該如何增強教師職業的吸引力呢?
首先,要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環境。前段時間,深圳中學的“豪華”教師陣容爆紅網絡,引起熱烈討論。不少人為那些“高材生”感到不值,認為“大材小用”。輿論背后,是人們的輕視心理在作祟——既輕視中小學教育的“含金量”,也輕視教師職業本身。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教師職業受到社會的輕視,又怎能吸引優秀人才呢?為此,國家應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環境,通過提升教師社會地位、建立完善的教師權益保障機制等,讓教師體會到更多的尊嚴感。同時,學校也應該敞開大門,加強與家庭、社會的互動——了解是尊重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教育、理解教師,人們才能從心底尊重教師。
其次,要提升教師的成就感、榮譽感。毫無疑問,教師職業是相對穩定的,這是優勢,也是劣勢——與“穩定”相對應的,是“一成不變”的生活和“一眼看到頭”的發展空間。對一名教師來說,未來發展無非兩條路:一是“走職稱”,二是“走行政”。而現實是,無論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的名額,還是學校領導的位置,都極為有限。誠如馬斯洛所說,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而財富、權力和聲望是大多數人的追求。既然教師職業所能給予人的財富和權力有限,那么,若要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勢必要在提升教師聲望方面多下功夫。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提供更多專業培訓和發展的機會,促進教師生命成長。同時,要建立公平的職稱、榮譽評聘和晉升機制,確保教師可以平等競爭,在教書育人的平淡中體會到成就感、榮譽感。
最后,要進一步推動教育均衡。說教師職業吸引力低,其實也不盡然。諸如北京史家胡同小學、華中師大一附中等知名中小學校,就從不乏優秀人才加入。因為無論從教師待遇、工作環境,還是社會地位來看,學校所能提供給教師的,都是一流的。但這些名校對于優秀人才的容納量畢竟有限。而且,我們之所以希望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深層目的在于補齊教育短板,提升國民教育整體水平。而作為教育短板的鄉村學校,卻恰恰因環境惡劣等原因而難以吸引優秀人才。知名學校“營養過剩”與鄉村學校“吃不飽”的境遇形成鮮明反差。要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國家必須進一步推動教育均衡,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教育的“馬太效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多方共同發力,雖任重道遠,但前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