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軍
課程設計背景及框架
2020年疫情的發(fā)生,讓我們每個人都面臨一堂人生大課。如何給青少年上好這一課?此時,口罩成了人們眼中炙手可熱的“尖兒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也讓口罩成了生活新常態(tài)。對人人需要的“口罩”展開探秘,符合“結合生活實際,開展綜合學習”的課程設計原則。
同時該課程的設計還可以滿足落實國家課程要求的需要,以及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需要。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路徑
一是協(xié)商確定研究核心問題。探究的核心問題,是推進整個研究進程的動力。首先要選好題,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知道德力量和法治精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精神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探究所呈現(xiàn)的案例、選取的素材應該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因此,提出研究倡議后,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探究內容時,很多同學提出了研究“口罩”這一生活中的“小”物件,并且得到了絕大多數同學的認同,于是探究“口罩”成了核心問題。
二是實踐探究,合理分工,培養(yǎng)興趣。教師在項目學習中要提供資源和學習支架,發(fā)展學生的個體思維,培養(yǎng)團體合作意識和能力。
小組的成立,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特長的自我選擇。研究方面前期由學生自己擬定,同學們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知識,與小組同伴討論,再與教師協(xié)商是否可行,共同確定了研究內容。最終,在諸多的可研究內容大家確定為五大板塊:口罩的發(fā)展歷史、口罩的生產和分類、今后口罩的生產預期、口罩如何正確佩戴、口罩中的愛心。
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開展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新穎的探究內容。所以,學生在確定探究內容之后,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人員結構和知識儲備,認領一個板塊,為每一個研究板塊確定探究目標,并進行任務分工。如第二小組認領的“口罩生產和分類”板塊,他們每個人都頭腦風暴式地提出自己頭腦中的問題:口罩是怎么生產的,我好想看看工廠的樣子;口罩買不到啊,我可以自己用衛(wèi)生紙或者無紡布做一個嗎?聽說有很多人生產了假口罩,我怎么辨別啊?……互相啟發(fā)式的問題,引發(fā)了同學們的極大興趣,提供了大量多角度看問題的現(xiàn)實素材。
三是關注探究進展。教師需要持續(xù)關注實踐探究進度。小組成員共同商定每周或每天需要完成的探究任務,包括過程性和同學們最終想呈現(xiàn)的“結果”。教師需要做到在各小組中游走,查看同學們每天進行的查閱進度。如在分工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同學們有的借助網絡渠道,有的查閱相關書籍、報紙、雜志,有的從網上博物館查找“蛛絲馬跡”,為自己的探究內容積累素材。還有的同學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口罩,復原了簡易制作過程。
四是搭建支架,多給建議,激發(fā)參與感。教師要經常搭建平臺,定期利用騰訊視頻會議,召開線上小組分享會。大家各抒己見,在這里遵循“三先”原則。即讓查找資料最少的同學先發(fā)言,讓平時不善言辭的同學先說,讓思維不怎么活躍的同學先討論。通過幾輪的共同商議之后,有些問題可能是別的小組會研究的,所以就移交給別的小組,大家互相補充和共享問題,小組內研究氛圍就相當濃厚了。
為同學提供獲取知識“通道”。學生為了完成探究項目,必然有些知識迫切需要獲得,教師給了學生獲得這些知識的“渠道”,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提供的渠道“自主”獲得知識,在推進項目中,教師多對學生進行積極情感的投入,甚至可以幫助毫無頭緒的學生一起梳理內容。總之以激勵為主,調動學生的元認知,使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問題找到比較認可的解決方案或者答案。
如建議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開展線上訪談活動,通過電話了解口罩生產流程等信息。建議關注新聞直播通道,獲取權威信息,開展班級討論等。只要是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便能體現(xiàn)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沒有給學生“現(xiàn)成”的“熱騰騰”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挖掘,這樣的引導,真正把學習還給學生。
五是開展全方位的過程性評價,培育愛國情。小組內的學生各盡所能,擅長繪畫的學生,繪制口罩生產流程圖。第四版塊“口罩中的愛心”探究中,同學們看到新聞中其他國家紛紛為武漢捐贈口罩的暖心行動時,結合語文、音樂、美術、舞蹈等學科知識,創(chuàng)編快板、詩歌、舞蹈、彩泥等作品,充分展示學生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拘泥于單一形式。更有很多同一社團的學生們云端合作,隔空演奏抗疫歌曲,向抗疫英雄致敬。
綜合實踐課程實施反思
一是堅持以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的。教師以包容、悅納的心態(tài)接納學生生活。
二是精心選題,激發(fā)興趣。學生是道德與法治綜合性學習的主體,學習主題的選擇和確定,不能由教師強制分配,而應該引導每個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fā)。
三是設計讓小學生從理論認知出發(fā)到實踐運用探索過程的活動主題。避免學生只能單純地通過教師的講解來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小學生的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與希望,我們應在始終秉持教育“以生為本”的本質前提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以學生當下的思想認知矛盾為起點,以學生自身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主體,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靈活看待社會的眼光為目標,進行真正有效、高質量的學習。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五小學本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