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國 黃梅 陶磊


[摘 要] 隨著高職院校擴招和職業能力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關注,護理學生的培養正在走上規模化。作為護理專業的職業能力核心課程,“外科護理學”教學改革正成為護理教學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將護理的理論教學與實踐緊密連接,使得護生學校學習后更好地適應臨床工作,成為護理臨床教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教學改革推廣過程引入項目教學法改革思路,為“外科護理學”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文章通過對“外科護理學“項目教學法改革的總結,為以后的“外科護理學”教學中項目教學方法的推廣提出建議。
[關鍵詞] 外科護理;項目化;整體設計;情境
“外科護理學”系專科護理和助產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涉及護理工作的專業理論、專業實踐,也是在職業準入考試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較大分量的課程。該專業為三年制專科,受課時限制,傳統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交替進行,一直是本課程教學的常用方法。多數院校采取的教學方法為理論教學+實訓+見習+實習模式,該方法教學中學生理論學習與臨床工作跨度較大,知識銜接存在問題,同時因為缺乏工作場景的熏陶,理論教學時學生缺乏直觀感受,實習時學生感覺學不能致用,從而影響護生專業素質的提升。為解決教學與實踐的這種時間上的脫鉤,我們嘗試對本來就是理實一體的“外科護理學“課程進行項目化教學設計,進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項目教學法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學生為主導、以實際工作場景為引領的教學方法,主要適用于理論和實踐要求均很高的理實一體課程教學。該教學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模擬實際工作場景(情境),增加學生學習自主性,激發學生興趣,為學生就業后的迅速適應工作環境創造良好條件[1]。項目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配合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將學習交給學生,通過職業興趣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大力開發能夠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項目,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核心。本文主要探討“外科護理學”課程項目化的設計思路和具體的實施細則。
一、項目教學法整體設計方案
專科“外科護理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外科學總論、普外科疾病護理和專科疾病護理,這是傳統教學法一直沿用的課程體系。“外科護理學”課程項目化的第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是進行課程項目化,我們將“外科護理學”的課程內容設計為三個模塊。整體的情境設計以實習護生在臨床實習的外科科室輪轉為主線,以具體的疾病護理工作為項目內容,以模擬實際實習工作為學習的導向,讓學生感受臨床工作氛圍,激發學習的興趣。
模塊一設計為實習護生對車禍傷病人進行護理。該模塊將外科總論和外科急危癥病人護理融合在一個大項目中,通過實習生對外科總論的自學,感受外科急癥急救護理的節奏,以及在實際工作中外科基礎理論的重要性。該部分項目設計節奏清晰,臨床操作與理論結合較為緊密,我們在前期教學中已經實踐開展,教學效果理想[2]。
模塊二設計為實習護生對普外科病人的護理。該部分內容為“外科護理學”的靈魂內容,但是該部分疾病病種繁多,而且知識點之間聯系不夠緊密。我們采用多重循環方式,進行整體設計,即把普外科常見疾病護理作為主要任務,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和護理的復雜程度,逐層遞進設計任務,利用護理要求的上升梯度,將各種疾病護理層疊在一起,增加學生的學習復雜度,在不斷的護理操作中,提升護生的理論水平和思維能力。
模塊三以實習護生在外科專科病房輪轉實習為情境,設計實習護生對專科病人護理,使學生掌握外科專科疾病理論與操作能力。該部分內容專業性強,在設計的時候強調系統作為疾病的基礎,在每一個具體疾病護理設計時強調前期的基本護理能力,這一部分主要是訓練與提高,反復重復基礎護理技能,不斷拔高專業護理水平。
整個“外科護理學”的設計,強調學生動手、教師引導,共同參與。學習的場景設計為學習結束后的實習生工作場景,銜接緊密,一方面,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賦予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另一方面,真實的病例、標準化病人、標準化病例的引入使用,讓學生能夠在將來的實習及工作中快速適應,學以致用,為職業院校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
“外科護理學”項目化整體模塊設計教學情境為:以實習生小張在本院附屬醫院外科系統輪轉實習為線索,以小張同學在實習崗位中遇到的各種外科病人的護理為主線,要求小張同學既能完成護理文書書寫,又要完成具體的護理任務。在學習過程中,外科病人為經過培訓的學生擔任標準化病人(SP),分組演練。項目教學設計為:護士小張在實習崗位上按照帶教老師安排的工作任務,對每天遇到的病人按護理程序進行護理(表1~表3)。
二、項目教學法具體實施細則
課程項目化設計后,項目落地實施是個重點,也是難點。“外科護理學”的三個模塊比較容易實施的是第一模塊,所以本研究在立項之前,即進行了該模塊的實際教學應用,學生反映很好,參與度高。該部分內容的教學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因為開始學生對知識的積累量很少,所以不引導學生很容易失去興趣。第二模塊內容較多、跨度大,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考慮學生人數問題。我們在進行項目化教學的時候,多選擇20人左右的小班教學,便于在教學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設計都能參與,并且進行相應的訓練。模塊三的實施,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訓練,到專科護理部分時,多數護生的基礎護理能力已經很熟練。這一階段,主要配合考核查閱資料,進行綜合護理能力的提升。
教學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素材問題。項目化教學理論上在病房開展最好,但是這不符合我國規模化教育的特點。所以,采用設計的教學素材很重要。我們設置了大量的實際病例,以及臨床工作場景作為興趣點。在教學開展之前,制作標準化病例,培訓學習中的組員作為標準化病人,協助臨床教學。這樣也讓一部分護生提前掌握了疾病的深層相關知識,可以帶動組員學習。
三、項目化開展的困難及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校進行項目化教學改革已經有5年左右的時間,包括英語等公共科目都嘗試進行了項目化改革,在大范圍的教學改革中給予了教師很多思考。即使在課程項目化改革中有不少失敗的情況發生,但是最后都給我們教學能力帶來了提升,尤其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再探討及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上,實現了不少突破。所以項目化教學法的改革,是本校教師對專業、對方法上的一個再認識、再改造的過程。
“外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職業能力核心課程,內容廣、知識點多且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乏味,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通過項目化設計,促使教師對內容重新認識,想方設法讓學生采用最有興趣的方法學習。然而,實際教學中存在有一些問題,比如護理專業學生數量龐大,項目化開展對教學場地、專業師資數量要求較多,全面普及困難;其次,項目化教學需要除教材以外大量的教學資源,這個需要時間去收集和完善;另外,符合項目教學的教材的缺乏,也阻礙該教學法的普及。有學者已經將內外科護理進行整合,并且編制了相關教材[3]。
我們在教學中還發現,標準化病例和標準化病人在項目化教學中意義重大。然而,標準化病例培訓需要年年重復,非常耗時,也使得教學效率下降。因此,如何更好地制作服務于項目化的標準化病例和高效地培養標準化病人,是我們教學團隊研究的下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陳百利.貫穿項目教學法提升高職學生崗位認知度的實驗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131-132.
[2]曹志國,常青,王俠.項目化課程在助產專業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7):201-202.
[3]高薇,孫靜,盧玉仙.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內外科護理學課程整合的教學改革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9,6(9):393-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