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誠富 查甫生 許龍


[摘 要] 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新時代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文章針對高校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提出由學生、學校、行業(企業)之間有機聯動的“產學研”培養模式。以培養實踐能力為出發點,“產學研”為銜接手段,校內實驗中心和實踐基地與校外實踐基地為載體,根據地質工程專業的特色,構成獨特的地質工程專業碩士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 “產學研”合作教育;地質工程專業;培養模式
一、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迅速發展,各項重大工程建設不斷啟動,經濟結構也向綠色高效轉變。因此對高素質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亦對工程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創業精神與職業適應性等提出了新要求。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發布了《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開始對學位制度進行改革,加強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力度。然而中國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處于初始發展階段,現有的工程專業教育難以完全滿足國家經濟發展需求。這種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缺乏與高素質工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高等工程教育體系。因此,探索適應工程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運行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二、培養現狀
地質工程是以地質學為理論基礎,借用地球物理化學探測、鉆探、遙感等技術解決資源勘探、地質調查、工程建設、水利水電、地質災害中的問題,服務于國家建設的學科。地質工程專業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各個行業,并且在各個行業應用中表現出了極強的實踐特性,所以系統科學地培養地質工程領域專業型人才對于國家經濟建設極為重要[1]。專業學位是培養在某一專業(或職業)領域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如何針對區域經濟形勢和地質工程專業特點,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加強課程體系改革和實踐教學,培養出具備高素質的地質工程人才,是目前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系統的培養模式
土木建設行業對地質工程專業也有需求,但往往因研究生的專業實踐性不強難以達標。這也突顯出了地質工程專業培養的關鍵性問題,即專業對口狹窄、結構單一,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培養方案的制定不切合實際,導致學生專業認知不清,缺乏職業能力[2]。同時,一些高校的地質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仍沿用學術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機制,缺乏高校、企業、政府、導師、研究生五者的相互配合,仍停留在高校、導師、研究生三者聯合的培養上,導致研究生缺乏實踐性。此外,培養模式老舊,并不能夠與時俱進,特別是對一些就業特色強烈的地區,高校培養模式仍然是迎合地區熱門方向,然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改革,一些熱門行業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大影響,隨之而來的就是用工需求人數的減少。因此,這就導致了高校培養出的人才產生就業困難、缺乏實踐性等問題。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
地質工程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時間于2009年才開始,課程體系還不夠完善,課程內容簡單,并不切合專業碩士的培養要求,缺乏實踐性,與社會經濟發展脫節[3]。專業基礎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缺乏配合,往往處于兩個不同階段,對于專業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要求極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前期為大量的基礎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后期為單純的實踐內容,缺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知識,無法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工程實踐[4]。因此,最終導致學生在實際工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薄弱。無論是學術型還是專業型碩士的培養課程都異常呆板,完全是理論知識教學,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晦澀不明及后期實踐中的知識匱乏。同時,不少高校的理論課程存在空泛性,缺少重點內容和針對性,因此導致學生的學習缺乏目的性,影響日后就業的對口和適配。
(三)教育底蘊薄弱
地質工程專業于1952年才系統地成立,雖然學士碩士培養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專業碩士培養才剛處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達不到培養的標準要求。專業碩士的培養一般要求雙導師培養模式,即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培養,然而,大多數高校的師資力量并不能負擔起這樣一種模式,因此失去了專業型人才培養的初衷。
(四)教學實踐環節不規范
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缺乏系統性,實踐教學缺乏深入性和實際價值,高校和企業合作不夠密切,導致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穩定,很難讓學生充分得到實踐教育。此外,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在專業實踐教學中,多采用導師或現場技術人員帶隊,在施工場地對工程概況和施工技術進行講解。由于時間和經費限制,通常導致學生無法了解實際工程的全過程。同時,研究生親自參與生產實踐的機會很少,導致學生難以深入了解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和管理,以至于在畢業后的工作中缺乏獨立完成工程任務的經驗和能力。另外,存在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的論文選題均偏向于基礎應用研究的現象,理論色彩濃重,無法將專業培養和學術培養區分開來,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四、“產學研”三級聯動培養模式
培養符合社會和國家經濟建設要求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關鍵是有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教學理念、培養途徑、手段與機制上進行改革與創新,積極依托產學研、校企合作,實施“開門辦學”,將產業、工程與職場環境作為工程教育的環境,將產業資源和需求引入到工程教育的各個主要環節,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設計、教學方法與手段、工程實踐、師資建設以及教學評估等。
(一)建立系統的“產學研”培養模式
建立具有三個不同層次的“產學研”三級聯動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內容為:(1)以課內實踐教學為主體,以科研項目研究為依托,校內雙師型教師驅動的產學研“準”聯動,以培養基本技能與初步綜合技能為目標;(2)課內外實踐相結合,以產學研合作的校內實踐與創新基地為依托,業界工程師與校內雙師型教師共同驅動的產學“內”聯動,以培養綜合技能、初步的創新技能及工程能力為目標;(3)以校外實踐與實習為主體,以校外實習基地為依托,業界工程師與技術管理人員驅動的產學“外”聯動,以培養進一步的工程能力與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以及職業競爭力為目標[5-7]。圖1給出了“產學研”三級聯動實踐教學模式的體系結構圖。三級聯動環環相扣、層層提升,由培養研究生的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工程能力到培養研究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學校、企業之間的三級有機聯動,構建了面向地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創新型教學體系。
(二)完善相應的課程體系
根據相應專業工程人才所對應的產業與工程需求,規劃課內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該過程需綜合考慮各項實踐教學內容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填充[8]。圖2給出了“問題與科學研究驅動式的課內實踐分級教學模式”的簡單示意圖。該模式包含兩個層次:首先,一級層次為基本實驗到綜合性實驗的進階,基本實驗以掌握課程內一個或多個基本實驗技能為目標,綜合設計性實驗以課程內的多個實驗技能的綜合設計及應用為目標;其次,二級層次為實驗與工程問題及實踐的相互交融,對工程實際問題進行抽取與提煉來設計綜合實驗,通過難度分解與分級,以“基本技能進階技能創新活動”為路徑,解決工程實踐問題和科研項目研究。
為了配合工程技術人員入校進行課程設計、綜合實訓、工程案例研討、工程訓練、開放實踐項目等形式的實踐與創新教學,對現有的學期教學計劃進行必要的調整。研究生進入二年級的專業課學習后,每學期應安排3—4周的工程實踐學習,主要用于基于實際工程案例和科研項目工作的課程設計或綜合實踐環節。這種調整可以為依托校外工程師的實踐與創新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并可有效提高專業教學的效率與效果,同時不影響學校總體教學管理。
(三)豐富教學底蘊
建立由工程界工程師與技術負責人為主組成的兼職師資隊伍。主要來源有:一是聘請資深地質工程專業相關的工程師;二是吸納具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和“雙師”型或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隊伍。除了優先引進高層次的人才外,對內應大力培養現有青年導師,通過專門培訓、企業掛職鍛煉、邀請資深工程師和專業人才來校交流、幫助導師團隊獲取工程職業認證等措施建設擁有工程背景的優秀教學團隊。還可以聘請校外兼職導師、組成校內專業研究生導師等。同時,擬成立校外實習基地聯盟、校外實習教學協調指導委員會。該指導委員會由來自校外的實習基地企業負責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企業專家和來自校內的專業負責人、系主任等共同組成,就校外實習教學內容建設和實習基地的建設、教學與運行管理提供相應的協調、指導與評估。
(四)嚴格規范實踐環節
以實際工程項目和科研項目資料為基礎,由校內專職教師與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合作,進行必要的抽取、整理、歸納甚至重組,形成相應的教學案例與科研項目庫,以支持實踐教學工作。以大量的地方工程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檢測單位等為主,少數外地知名工程單位為輔,以每年學生5—10人/基地為基本規模,建設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建設與選擇除了專業相關性與相對穩定性外,需關注候選單位對于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程人才的動力或社會責任感,保證實踐過程的有效穩定。
五、“產學研”三級聯動實踐教學模式成果
合肥工業大學于2000年獲得地質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至今有20年的人才培養經驗。近年來,為響應國家經濟建設要求,大力加強了對實踐性創新性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在“產學研”三級聯動實踐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首先,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近年來就業率均為100%,并且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其次,該專業研究生結合導師的科研項目研究工作,取得了許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技能;第三,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每年畢業的研究生除了到我國一些大型央企從事技術管理工作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到雙一流高校進一步深造;第四,該專業具備很好的師資隊伍。18名專職教師中,教授及副教授各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6名。近年來,承擔了3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基金以及多項縱橫向課題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第五,該專業與業內主要工程單位有著良好的聯系,在校外建立了許多實習基地,與許多業內著名的工程技術人員有著密切的合作,為該專業全日制學位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因而,合肥工業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具有良好的基礎,具備培養全日制學位研究生的條件。
六、結語
針對目前地質工程全日制專碩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足,結合地質工程專業的特點,以“產學研”合作為基礎,提出了“產學研”合作三級聯動實踐教學模式。在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合作運行機制和教學實施方案上進行了創新,體現了以工程和需求為導向,突出工程實踐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符合國際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實際,可為同類院校的相近專業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蘆鴻娟,劉成林,季漢成,等.地質工程領域全日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3(2):95-98.
[2]王麗華,曾昭發,李宏卿,等.地質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實踐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1):121-123.
[3]張杰,王濱松,楊洪一,等.研究生教育、培養的主要問題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7(44):198-200.
[4]賈宇坤,羅建斌,李健.基于工程實際工科研究生培養方式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2):235-236.
[5]王碩,石巖,呂金澤,等.提升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崗位能力的培養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8(5):6-7.
[6]齊福剛,彭娟.工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8(3):31-33.
[7]簡文彬,樊秀峰,吳振祥.以需求為導向的地質工程專業產教融合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1):180-182.
[8]陳筠,左雙英,楊根蘭,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貴州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