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業亮
摘? 要: 傳統書院要求學生獨立記載每日讀書心得,同時記錄疑難問題,教師定期進行批閱評價和面對面答疑解惑。日記教學法實現了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學生為學做人的有機統一,創造了既有尊師重教之儀,又有和諧平等關系的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生態。在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改中,將傳統日記教學的長處融入其中,可以有效實現教書與育人、治學與為人、言傳與身教的結合,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推動中學思想政治課建設守正創新。
關鍵詞: 書院;日記教學法;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啟示
“書院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1 傳統書院“從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之久”2,可謂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塊瑰寶。書院之名始于唐代,后逐漸發展成為授徒講學之地,演化為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傳統書院在“組織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學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學、郡縣學不同,它有很多顯著的特點”。3 縱觀近千年的書院發展史,日記教學法是保留至今的教學方式。從一定意義上說,日記教學法是傳統書院保持生命力和“旺盛的學術交流與創新的重要保障”。4
一、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的歷史沿革
在《新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日記”一詞的釋義為“對于每天所遇到、所做到和所想到的事情的記錄”。5 一般來說,日記涉及的內容比較廣泛,風土人情、熱點事件、生活感悟和心理感受等等均可涉獵其中。而日記教學肯定與一般意義上的日記不同,“它是從一般意義上單純的記錄學術研究逐漸演變而來的,內容上求實在和精要”。6“起初日記教學法是被視作為一種記錄學術研究思想的方法,后來它在幾所書院內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教學方法。”7
日記教學法主要是指書院采取日記(日課)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的方法,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獨立記載每日讀書心得,同時記錄疑難問題,教師定期進行批閱講解和相互討論。后逐步發展形成了以日記為紐帶的“學生自學—師長講解—師生討論”成體系的教學方法。
1.緣起于宋代書院
早期的書院日記教學法,學界說法不一,但大都認為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書院。宋代書院的辦學深受理學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影響,“力求將形而上的義理追求與形而下的利益培養有機結合起來”。1 呂祖謙主持擬定的《麗澤書院·乾道五年規約》中明確規定:“凡有所疑,專置冊記錄。同志異時相會,各出所習及所疑,互相商榷,仍手書名于冊后。”2 這是日記教學法在傳統書院章程中的最早呈現。具體的方法主要是書院設立專門記錄疑問的冊子,用于記錄考查學生每日的課業。學生將疑問記錄下來,相互討論。文天祥在《興國安湖書院記》中有相關記載:“置進學日記,令躬課其業,督以無怠。”3 這一時期書院的日記教學法尚未形成體系,內容等較為寬泛。
2.發展于明代書院
書院日記教學法在明代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汪可受為白鷺洲書院所著的《白鷺洲書院館規》中,明確規定:“諸生各立日課簿,每日將用過工夫登簿內,或看經書若干,或讀論、策、表若干……但要日有日功,月不忘之。本府將不時抽簽稽查。”4 這里所說的“日課簿”已經明確了書院教學采用日記的方式登記課業,并采用不定期抽查的方式。這樣既能督促學生的學習,又能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由。
3.繁榮于清代書院
日記教學法在清代被各大書院廣泛采用。清代著名學者阮元主持的學海堂和詁經精舍就廣泛采用日記教學法。“這時的日記教學法開始明確地分為兩類:行事日記和讀書筆記各一冊。”5 實施日記教學法的典范當屬上海地區的龍門書院。日記教學法是劉熙載主持龍門書院時教育教學的最大特色,他親自為龍門書院制定的《課程六則》。其中第三則“嚴日課”規定:“諸生宜各置《行事日記》冊、《讀書日記》冊,于《行事日記》冊內分‘晨起‘午前‘午后‘燈下四節,按時定課大要。……每日課程及事為,按候記于《行事冊》;讀書有心得、有疑義,按日記于《讀書》冊”,“所記宜實,毋偽,宜要,毋泛,不得托故不記。逢日之五、十,呈于師前以請業請益,師有指授,必宜服膺。每月課文一次,歲終甄別,以驗所學之淺深而進退焉。”6這有力推動了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成體系的發展和實踐。此后,南菁書院在借鑒龍門書院日記教學經驗的基礎上,要求書院生徒“除用日記記載個人活動和研究心得外,還須參與每月論文檢查(月課)”。7 南菁書院將學生每天的日記與每月的論文檢查結合起來實施,這就使日記教學法內涵更加豐富,考核更加明晰,與教學實踐有了更好的融合。
二、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的主要特色
著名學者熊月之曾撰文稱,采用日記教學法的龍門書院是“當時上海質量最好的書院”。8 美國學者Barry Keenan對我國傳統書院的日記教學法研究頗有建樹,指出:“日記教學法既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又為之后一對一的面授討論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相長,師生均受益匪淺。”1并將日記教學法運用到教學中。其實,這已經說明了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獨特的價值和鮮明的特色。
1.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巧妙結合
日記教學法秉承“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的教學理念。朱熹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2 在傳統書院的日記教學法中,學生自學和教師指導的有效結合,貫穿始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學指導多是提綱挈領式的,并不一一全部解釋,只是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評,通過自學進行解答并記錄下來再提交教師,然后師生一起共同探討。這就有機地把讀書和指導結合起來了。以龍門書院院長劉熙載為例,他在龍門書院講學期間極其重視學生的日記,對每篇學生日記都詳細批閱,每隔五天與學生就日記內容進行交談。這就形成了以日記為基礎的“學生自學—師長講解—師生討論”的經典教學生態,較好地實現了教師的點撥指導和學生獨立學習的有機融合。這正好達到了葉圣陶所說的“教任何功課的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即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辨析與歷練,從而獲取知識和鍛煉能力”。3 日記教學法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學生終身受惠。
2.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有機統一
在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的實施中,表面看是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自由,進行自學做筆記,但這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實際上,有嚴格的規定,學生除了必須把自己每日的讀書日記供教師查驗外,還有定期的學習考核。為了方便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各書院還設有詳細的讀書日程。比如紫陽書院明確規定:“每逢月朔清晨,迎香畢,命諸生將程簿呈上,院長親加翻閱,隨抽默數行。”4 院長可以通過日記來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評定學生成績。學生也可以通過查看筆記總結經驗和不足,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樣日記就成了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的基礎。同時,優秀的學生筆記還可保留下來或者刊印成書成冊,成為寶貴的學術研究財富。如蘇州學古堂書院把優秀學生日記刊印成《學古堂日記》。通過這樣的方式對學生自學的過程予以肯定,有效培養了學生追求知識的興趣和獨立研究的治學能力。
3.教師言傳身教與學生為學做人完美融合
書院除了對院長(山長)選聘的條件非常高之外,還要求院長(山長)必須和學生一起住在書院中,“與諸生旦夕講論,日課、日記,均獲面命,庶幾授受有源”。5 如龍門書院院長劉熙載,他在擔任院長期間就一直吃住在書院,“與諸生講習,終日不倦。每五日必一一問其所讀何書,所學何事,黜華崇實,祛惑存真”。6 他與學子“辨析輒至夜分,雖大寒暑,衣冠沖整,無惰容,歷十余年如一日”。7 劉熙載執掌龍門書院期間,躬行實踐,提倡“品學純粹,以身為教”8,與學生面對面地探討日記心得,達到了言傳與身教的有機統一,樹立了一代大師的典范。同時,“學生在呈遞日記時‘諸生詣師長前,以次立,命之坐,以次坐的規矩,又成為尊師重教的典范,不失為書院學習的一段佳話”。9 這樣,書院師生之間形成了既有尊師重教的傳統之儀,又有和諧平等的師生“學習共同體”的良好氛圍。書院除了要求學生有每日讀書筆記外,還要有每日的行事日記。“行事日記每日晨起、午前、午后、燈下四個時間記錄。讀書日記與行事日記一起每五天上交一次。”1 教師則通過行事日記與讀書日記來全面了解學生完成每日功課的情況。這樣,學生通過讀書日記來反映自己每天的學習情況,通過行事日記來規范自己每日的個人行為,再加上教師的指導監督,很好地實現了為學與做人有機結合。
三、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對中學思政課教學的啟示
中學思政課(初中和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中處于關鍵地位。多年來,中學思政課教學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依然存在重教輕學,重課堂、輕育人等問題。為了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中學思政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我國優秀教育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囊括多種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對中學思政課教學改革有十分重要的啟示。
1.樹立“主體間性”教學理念,努力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目標
目前中學思政課課堂上大都是“一言堂”和“填鴨式”教學方式,這就使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揮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創造力,也無法落實學科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因此,中學思政課需要大膽借鑒使用傳統書院的日記教學法,將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巧妙結合,樹立“主體間性”教學理念。
在“主體間性”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交往實踐活動,特別是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地表達、展現和訴說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可以在平等討論和互動交流中相互吸納、互為補充,最終達成共識”。2 現在的中學思政課教學關鍵是要把學生主體地位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主動表現,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意識。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的成功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堅持開放互動的學習方式,以學生自修為主、教師重在啟發誘導的特色,這與“主體間性”教學理念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目前中學階段開設課程較多,思政課課時數有限。在整學期的中學思政課教學中全部采用日記教學,既不合理也不現實。但教師可以在深度把握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藍本”,以章節為內容,以周為單位,組織開展專題日記教學。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有效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目標。如在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講授《合理利用網絡》這一章節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安排學生圍繞“身邊人合理利用網絡情況”與“身邊人不合理利用網絡情況”進行專題日記教學,啟發引導學生樹立“合理利用網絡”的意識。同時,學生在撰寫日記中,認識合理利用網絡的重要性,從而掌握正確的網絡生活方式,進而有效達到“讓學生深刻認識網絡的利與弊”的教學目標。在思政課堂上利用日記教學法,既充分發揮教師的啟發指導作用,又較好實現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的目的,最終達到課程教書育人的目標。
2.重塑“思政教學”評價維度,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現在的中學思政課普遍重視終結性評價,忽視學生主體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種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學生的成長過程和其他方面的表現。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和評價結果的片面性減退了學生對中學思政課的熱情,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最終也不利于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借鑒傳統日記教學法,就要把學生作為重要的評價主體,將學生自評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對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設計等做出科學評價,這是中學思政課提升質量的關鍵。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院長通過定期檢查學生日記,可以了解學生的疑惑和行為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學生在自評中,可以客觀地審視自己,自我反思,發現自己的問題,改掉自己的缺點。然后,院長面對面點撥的方式使學生的疑問得到解答,缺點得到糾正,這就把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了。同時,為了保證學習效果,還有嚴格的學規、定期的學習考核、明確的課程安排,這就把學生自主學習與有效監督有機融合在一起了。
今天的中學思政課,讓學生每天都完成兩份日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科學把握的基礎上,結合教材重點,確定整個學期的時政生活周記主題。教師每周結合授課內容,提前公布時政生活周記主題,要求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在《道德與法治》教材體系中,八年級下冊的全部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憲法法律展開。因而,在整個八年級下學期,教師就可以根據教材的主題,設置10—12個專題法治生活周記。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對學生法治生活周記的批閱檢查,了解學生學習的整體情況。這既檢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程度和努力程度,又可以有效觀測學生法治的意識素養情況。教師可以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作用,對周記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對有缺失的學生重點予以輔導指引。學生自身可以通過教師的點撥指導,有效反思審視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不斷加以改進。這樣,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監督有機融合,將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從而有效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3.建構師生“學習共同體”,努力實現教學相長
古語說:“務學莫如務求師”。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要求院長(山長)必須與學生一起吃住在書院,不僅傳授學生文化知識,而且注重將知識傳授與道德修養、人格完善等結合起來,以自己的品德氣節熏陶學生。同時,尊重愛護學生,大力提倡師生間的“問難論辯”,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師生在和諧融洽和互動開放的“學習共同體”氣氛中進行交流學習,教學相長,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在共學互鑒的師生“學習共同體”中,教師愛生傳道,學生尊師重德,就有效發揮了教師言傳身教的作用,影響學生更好地為學做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進步。
建構開放互動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思政大課堂,核心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人格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也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 傳統書院實施日記教學法之所以效果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主持書院的院長(山長)大都是名師宿儒,飽學之士。這就要求今天的思政課教師,既要做一名專業上的“經師”“能師”,更要做一名“仁師”。這樣的中學思政課教師,才會有吸引力,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有效激發和調動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要達到這一點,思政課教師必須做到專業知識要扎實,視野要廣,思維要新,更需要對學生充滿尊重和熱愛。如前文指出的,在八年級下學期的一個學期十多次的法治生活周記教學中,重點在于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這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日記的批閱總結來實現。對于日記作業,教師一定要精心安排設計主題,按時收集和批閱,并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學生日記中的不同領悟和不同見解,也會使教師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獲得新的體會,這便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教師同時還應及時總結日記的總體情況,挑選其中較為優秀成熟的日記案例,可以安排為思政課課前演講的內容進行分享,也可以總結成冊作為學習成果集。這既有利于支持鼓勵學生的自學成長,也有利于日記教學法的經驗推廣。對于在日記中學生普遍存在的疑問和感興趣的主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開展集體交流討論,這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獲取知識的深度,也有利于培養自學的良好習慣與能力。
書院是我國古代獨特的文化教育組織形式。傳統書院歷經千年而不衰,在我國教育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與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有密切關系。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歷經近千年的發展和積淀,在教學中效果極佳。這種教學法,教師注重因材施教,以身作則,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日記教學法,不但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培養,而且注重學生品德行為的激勵,使學生在書院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學到一種學習的本領和做人的示范,這對學生來說是受惠終身的。總而言之,將日記教學法應用于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既可以落實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又能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因此,中學思政課的教學,應當創造性地采用傳統書院日記教學法的優長之處,將其融入教學之中,不斷推動思政課教學的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