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力
民法典將人身關系置于財產關系之前,這一變化與人格權獨立成編相呼應,一改此前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傳統,把人格尊嚴作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形成了以“人”為邏輯起點的“人”—“物”—“權利”三者相互關聯的體系,并遵循平等、保護個體權利和自由等基本原則。無論在學校教育還是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有義務在保障受教育者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基礎上,保障其接受安全、公平、可選擇和高質量的教育。2016年教育部頒布的《依法治教實施綱要(2016-2020年)》要求各級政府和各學校“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政府依法行政、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教育治理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中,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和法律方法來認知、思考和處理問題的高級認識活動。法治的核心內容可以概括為“規范公權力,保障私權利”。規范公權力,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這主要通過憲法和行政法等法律來完成;而保障私權利就是由民法來實現。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民法思維,在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遵循學生法律地位的平等性,學生主體意識的自主性以及權利義務的一致性等基本原則,并依據民法典中的具體規則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另外,民法典中的有關規定使教育法律中的相關條款有了更明確的所指。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受教育者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的權利,其中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就在民法典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要求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規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第三項有關“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規定,都可以在人格權編中找到有關何謂“學生的人格”“歧視”和“侮辱”的答案。依法治教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對民法典的廣泛適用。
(節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