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芳
摘要:未來教育需要教育家型教師,那么,教育家型校長則更為必要和重要。校長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領導力,讓自己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除了豐富的教育實踐、應對問題的策略和氣魄、融會貫通的功力、涵養良好的教育品性等,還需要校長具有“勤奮”“堅持”“思考”“動手”等品質。
關鍵詞:教育家型校長? 豐富實踐? 勤奮堅持? 思考動手
靜心想想,每個人的成長之路,都是“擷一路繁星”“亮璀璨蒼穹”的歷程。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個好教師可以教出一批好孩子,一個好校長可以成就一所好學校……要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先進教育理念、獨特辦學風格的人民教育家。如何讓自己成長為教育家型校長?圍繞這個話題,擷取繁星幾顆,與大家共同品味。
繁星一:成為“教育家型校長”,豐富的教育實踐必不可少。
王安石有句名言:“任其專,久其任。”這就是說需要真正懂教育的人來管教育,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歷練,豐富自己的教育內涵,培養自己的教育能力,為“教育家型校長”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近現代教育家黃炎培、陳鶴琴,當代的錫山高中校長朱士雄、教育家何炳章等,都是癡迷于教育事業,擁有博大教育情懷、豐富教育實踐的人。
繁星二:成為“教育家型校長”,要有應對問題的策略和氣魄。
作為教育家,不能從大流,不能無主見。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找到教育的落腳點,做教育理論實踐發展的推手,引導時代發展的潮流,需要有大眼光、大決策、大力度,這些能力就是教育家的氣魄、教育家的擔當!
吉林實驗二小是全國百所名校之一,在2001年全國推行素質教育時,把成績最差的學生集中起來單獨施教,這與當時的教育主流格格不入,為此驚動了教育部,《實話實說》欄目進駐吉林。學校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沒有慌亂、退縮,他們用事實說話,用鮮活的個案說話,用家長、用數據說話,告訴社會、媒體,學校是對這些孩子進行“潛能生”的教育實驗和研究,由此申報的“學困生問題對應策略及實踐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十一五”重點課題獎,而“潛能教育”也成了吉林實驗二小的品牌特色。在此事件中,學校收獲的不僅是聲譽、科研成果、特色定位,更是教育人應對問題的果敢和氣魄。
“教育家型校長”面臨更多挑戰,同樣亦有更多機遇。在挑戰與機遇并存中練就一雙慧眼,把握教育脈搏,揮舞教育神韻!
繁星三:成為“教育家型校長”,要有融會貫通的功力。
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南宋朱熹重視兒童教育,編寫《童蒙須知》;近代晏陽初診斷農村“貧愚弱私”,在河北定州帶領近五千名學者及科學家,推行以生計、文藝、衛生和公民四項教育為主的“平民教育”;梁漱溟針對晏陽初的農村四大教育提出“中國文化重建”,以山東鄒平為實驗基地推行鄉村建設;被譽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的陳寅恪大師,通曉世界各國語言文字二三十種,蒙古文、阿拉伯文、印度梵文、匈牙利文等數門小語種無不精通,甚至中亞一些已經消失的文字也能通曉,此外還精通“紅學”、詩詞等,曾有著名的“四不講”之說,體現了他豐厚的學識底蘊。
“教育家型校長”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儲備,要有甄別鑒賞的能力,堅守中國文化的優秀內涵,把好的文化氣息融于學校的辦學理念、環境布置、課程開發、活動設計中,讓千年的文化和現代的文明一脈相承,交相輝映。
繁星四:成為“教育家型校長”,要涵養良好的教育品性。
要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努力使之產生深遠的影響;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要有良好的職業習慣,熱愛學習,勤于反思,專業精深,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充滿使命感;要有高格的生活趣味懂生活,有情調。在努力充實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生命質量的同時,點亮學生的人生,把握教育的航向。
挪威劇作家易卜生有這樣一句話:“你種下什么,陽光就會讓你收獲什么。”如何讓這些繁星在工作中熠熠生輝,并且更加璀璨奪目呢?
(一)種下“勤奮”之種,澆灌“堅持”甘露
“教育家型校長”要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在日常工作中,要堅持以下“四勤”:
1.勤于走進課堂,掌握教學動態。泰興市洋思中學的蔡林森校長就是這方面的典范。他創過一周聽課20節,一年聽課1000多節的紀錄,并根據聽課掌握的情況細致地進行分析,找出學校教學問題的癥結,幫助老師探求解決的辦法,從而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也成就了自己辦學的一段佳話。
2.勤于走進教師,體察思想感受。體察不同階段、不同年齡教師的專業需求,體察他們對學校和工作的愿景,體察他們的困難,分享他們的喜悅,把所有教師擰成一股合力,使學校更具戰斗力。
3.勤于走進孩子,感悟童心世界。李曉文教授說:“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不了解孩子。”李家成教授在班級建設中談到,活動開展的形式、目的、意義要適宜孩子,能促進孩子成長。教育家何炳章用陶行知先生為孩子“燒心香”的說法踐行著“自育自學”實驗。這些無不告訴我們,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兒童的發展。
4.勤于走出學校,感受社會脈搏。走進家長,走進學校所在的街道、社區,了解他們對學校工作的需求、建議。學校教育不再是關起門來,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潮流,要放開眼界,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為學校辦學服務,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種下“思考”之種,潛心“動手”培植
每有行動記起來。要養成每次舉辦活動、聽課評課、遇到問題時及時動手記錄的習慣,記錄所得、所感、所思、所惑,并定期進行梳理、分析、提煉,尤其是對個案的研究,為自己今后的決策提供實踐資料,這一“動手”主要指日常性的工作思考力鍛煉。
每日閱讀寫起來。敏銳的思考力源于廣博的知識儲備。要給自己制訂有效的閱讀計劃,如專業理論、時事政治、文學哲學、報紙雜志等,尤其是心理學,并在閱讀中動手寫下讀后的感受、體會、思考,也可對有用的資訊進行摘錄、剪貼等。這一“動手”主要指閱讀性的思考力鍛煉。
深思慎行做起來。努力將自己的思考決策落實成行動,并在行動中進行檢驗、判斷,從而進一步深化和優化自己的思考力。合肥市逍遙津小學的徽文化特色辦學,鋼鐵新村小學的“書法”特色的思考定位與文化建設等,都見證了一個善于學習思考、敢于動手實踐的校長形象。這一“動手”更側重于展示思考力的質量。
培訓學習干起來。參加有質量、有內涵的培訓活動,要注重培訓動手能力。吉林實驗二小黃寶國副校長,在北京參加全國優秀校長“國培班”的兩個月里,雖然是唯一的一位副校長,但也是唯一的一位每天堅持動手寫5000字以上培訓筆記的校長。兩個月里,他只外出購買生活必需品一次,其余的時間都是在房間里對著電腦一字一字地動手寫感受,他展示自己的《南方學習60天》60篇日記,令我們每個人震動、欽佩。這需要怎樣的毅力與堅持啊!
正如教育家何炳章先生所說:“在別人不能堅持的時候堅持,在自己不能堅持的時候咬牙堅持,成功就是這樣而來的。”是的,成功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只要和自己過不去,那么什么樣的困難都能過去。成為“教育家型校長”,需要的就是這種狠勁與毅力,沒有哪種成功是隨隨便便獲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