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摘要:新課改強調全面發展的教學觀,指明教學是為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關注“優等生”的發展狀況,還要把目光集中在“待優生”的身上,關心愛護與耐心指導,誠心鼓勵和欣賞,抱有一顆真誠的心,端正態度、嚴謹教學,及時發現“待優生”身上的與眾不同之處,經常性地與他們交流。
關鍵詞:“待優生”? 教師? 愛心
一、“待優生”概述
(一)何為“待優生”
“待優生”是指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經常犯錯誤的學生。“待優生”由于缺乏關愛和集體認同感,便會想方設法在其他各方面引起大家的關注,一旦獲得滿足,便會長此反復下去,最終釀成苦果。由于“待優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缺乏自信、虛榮心強、過于自尊,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在保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加以教育。
(二)“待優生”的表現
1.自信不足
“待優生”一般表現為基礎能力差,沒有自信,總認為自己已經到達了瓶頸,能力有限,無法再進步了,且認為各個任課教師已經放棄了他們,得不到周邊同學的認可,因此,便會愈加自暴自棄,放任自流。
2.自制性不強
“待優生”在自我控制方面能力比較差,前期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集中注意力,基礎知識比較薄弱,導致后期學習變得更加困難,課堂上聽不懂、坐不住,總愛做小動作,壞習慣一天天累積,難以改正,學習成績總是落后于人。
3.安全感不夠
安全感不夠來源于家庭教育缺陷,或是父母不重視教育,抑或是家長工作太忙,無法顧及孩子,再或是父母外出務工,孩子跟著家里的老人生活,叛逆心較強。這些都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思想上與正確的價值觀有所偏差。
二、培養“待優生”的措施
一個班級有50多個孩子,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在性格特征、教育起點、家庭環境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他們對學校生活的適應程度也會有所不同,這就為一些行為舉止不當、學習困難的“待優生”的存在提供了現實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放寬對“待優生”的評價標準,將肯定評價與否定評價相結合,偏愛班級中的“待優生”。
(一)鼓勵學生,啟發其自主學習
要理解與相信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上,對比較內向,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應不斷鼓勵他們,為他們加油打氣;對于學習成績有進步的學生,應給予一定的言語獎勵,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我們班上的何同學,他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愛參與課堂活動,教學中,每次遇到簡單的問題,我便會鼓勵他起來回答,即使答非所問,我依舊會耐心地一步步引導他。他回答正確了,便會用掌聲來祝賀他,用語言評價來表達對他的認可。接下來的這節課他就會更加專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要對學生抱有期許。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學生,不要放棄每一位學生,對學生抱有期許,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二)耐心教導,堅持愛嚴結合原則
在約束學生紀律的同時,關愛、感化學生。倘若學生不遵守紀律,既不可任其自然、放任不管,也不能不問緣由而直接懲罰他們。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同樣也可以用集體的力量約束他們,甚至以友愛去溫暖、感化他們。例如我所帶班級里的王同學,平時很愛調皮搗蛋,一到上課就異常活潑,總是左右搗鼓個不停,影響到了正常的課堂秩序。在我第一次找他談心的時候,他非常真誠地告訴我,他不是不想聽課,只是一到上課時間,就沒有耐心,注意力難以集中。這次的談話讓我明白,若想提高他的學習成績,必然要鍛煉他的耐心,幫助他養成心無旁騖的好習慣。但是好習慣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有人反復提醒,循序漸進。因此,在之后的課堂教學中,一旦看到他開小差,我便以肢體語言或眼神暗示來提醒他,避免其經常性的走神。有時也會課下找他交談,傾聽他的想法,并肯定他的進步,鼓勵他做到更好。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他在課堂上的積極性提高了,上課也很少走神,各科的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三)整合資源,密切與家長的聯系
要想把“待優生”轉化為“優等生”,家長實則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若沒有家長的配合,很難取得實效。例如,我們班的李謙同學是一個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孩子,課堂上你總能看到他眼神空洞,心不在焉,作業寫得是“龍飛鳳舞”。因此,我私下跟他的家長交流,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想法達成一致。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家長下了不少苦功夫,通過一些益智游戲鍛煉他的注意力,還給他報了美術班。晚上寫作業時,家長適當地給予輔導,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認真完成作業,作業完成后通過微信發給我看。就這樣我們相互配合,齊抓共管,在一段時間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有了很大的改變。
加涅曾說,若想把學生教育好,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相信學生,看到每位學生發展的潛能,鼓勵他們抓住機會,充分展示自己的優點,進一步邁向成功之塔。作為新時期的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公平對待學生,重視學生的發展過程,不以成績的優劣評價學生的好壞。面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秉承尊重關愛、耐心指導的教學態度,誠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在教育教學上獲得滿意的效果。教育是一場艱難的“持久戰”,在這場教育“戰”的過程中,教師、家長、學生的作用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290.
[2] 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56.
[3]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楊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