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數學概念是數學的邏輯起點,是學生認知的基礎。針對當前小學生在數學概念學習中的問題,本文總結、提煉出基于數形結合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構建概念本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形結合? 數學概念? 教學策略
一、緣起
一直以來,我們身邊都有這樣一群勤勤懇懇卻學不好數學的學生,他們非常努力,把書上的概念記得很牢,可到運用概念解決問題時,錯誤率非常高。例如,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88頁第8題和第9題(見圖1),學生在完成第8題時,始終受到圖形大小的干擾,認為這兩個部分周長不一樣,圖形大的這一部分肯定周長要長一些;圖形小的這一部分,周長應該短一些。當遇到第9題這種類型的題目時,有些學生摸不著頭緒,無從下手。如果教師給予適當提醒:“什么是周長?你能把這個圖形一周的邊線描出來嗎?”經教師提醒,這兩個問題迎刃而解??梢?,學生熟記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概念。
小學數學概念一直是學習中的難點。這是因為概念是抽象的,教材中呈現的數學概念往往以描述性的文字進行表達。例如,對周長的概念,人教版教材是這樣表述的:“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笨雌饋磉@個概念很簡單,細細分析,里面的“封閉圖形”“一周”“長度”,這又是三個子概念??梢?,數學概念的呈現自帶難點。如何直面概念學習中的難點,改進數學課堂教學呢?個人認為,利用數與形兩種形式,對概念進行表述,揭示知識的實質,使學生對概念不局限于表面理解及記憶文字,是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質屬性。
二、基于數形結合的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
“數形結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更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級數學《認識周長》為例,嘗試通過數與形的結合,幫助學生建構周長概念本質。
(一)運用數形結合,激活“先前概念”
先前概念,顧名思義,指的是學生在概念學習之前對概念的認識和了解。在概念教學中,以先前概念為起點,創設情境,從數與形的角度激活先前概念,打通先前概念與概念的通道。例如,在學習周長之前,學生有“一圈”的生活經驗,生活中的“一圈”可以抽象成數學中的“一周”。
【教學片段】創設情境,激活先前概念。
1.師:體育課上,老師帶領樂樂、笑笑、淘淘三人進行熱身訓練,要求他們圍繞操場跑一圈。
指出:樂樂沒有沿操場的邊線跑,是不正確的。笑笑沿操場的邊線跑,但是沒有跑回起點,也就是沒有跑完一圈,也是錯誤的。只有淘淘從起點出發,沿著操場的邊線跑,并跑回起點,跑完了一圈,才是正確的。操場的一圈在數學上也稱作操場的一周。
2.師:剛剛淘淘圍繞操場跑了一周,它有多長?老師進行了測量,這里有兩個直道,有兩個彎道,直道和彎道都是100米。那么,操場一周的長度是4個100米相加,總共是400米,我們就說操場的周長是400米。
在周長概念引入中,創設三位小朋友在操場上跑步的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對三人“跑一圈”的對比,使學生明確什么是“邊線”,同時將生活經驗“一圈”抽象為數學概念“一周”,初步建立一周之形的表象。通過測量和計算操場的周長,使學生將周長與一周的長度建立關聯,為從數形結合的角度理解周長概念搭好橋梁,做好鋪墊。
(二)運用數形結合,豐富概念表象
數學概念通常以描述性的文字呈現,而小學生往往要借助認知圖像、過程等“概念表象”,來達成對概念的本質理解。教師在教學中,在學習材料的準備和學習活動的設計等方面,都應力爭多元多樣、內容豐富,使學生在操作、對比中建立圖形、語言、符號等內在關聯,在頭腦中形成個性化的概念表象。
【教學片段】建立周長概念表象。
1.“指一指”——指出樹葉、三角板、課本封面圖形一周的邊線。
2.“描一描”——描出有周長圖形的一周邊線。
3.“量一量”——圓形和四邊形哪一個圖形的周長更長?
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學習材料,通過“指一指”和“描一描”的直觀操作,在對比中明晰圖形邊線與內部線的區別、封閉圖形與不封閉圖形的區別,實現對“一周”和“邊線”的真正理解,從而建立“一周”之形的表象。通過“量一量”的活動,特別是在測量圖形的周長時,用“畫曲為直”的思想方法,在“繞”—“打開拉直”—“量長度”的過程中豐富周長概念表象,更加體會到周長概念的本質,即“一周”與“長度”的結合。
(三)運用數形結合 構建概念體系
數學概念有系統性。學習一個新概念之后,教師要從縱向出發,把新概念與以前學過的有關概念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形成概念體系。同時,從橫向出發,將相關聯的概念進行遷移。在認識什么是周長之后,建立周長和長度、周長和面積之間的聯系。
【教學片段】建立周長和長度、周長和面積的聯系。
師:老師帶來了一根五節棍。怎樣知道這根五節棍的長度?
生:用尺子量一量其中一節棍子,用一節棍子的長度乘5就可以了。
師: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一節棍子的長度是10厘米,那么這根五節棍的長度是50厘米。我們能說這根五節棍的周長是50厘米嗎?
生:這根五節棍是打開的,它不是封閉的圖形,所以不能說它的周長是50厘米。
師:這根五節棍有魔力,它會變,能變成下面的封閉圖形(見圖2),你知道這些圖形的周長嗎?
生:這四個圖形的周長都是50厘米,因為它們都是用這根長度50厘米的五節棍折成的。
師:同樣的一根五節棍50厘米,什么情況下是長度50厘米?什么情況下是周長50厘米?
生:當這根五節棍沒有變成封閉圖形時,我們就說它的長度是50厘米,當它變成一個封閉圖形時,我們就說它的周長是50厘米。
師:這四個封閉圖形不一樣大,怎么周長都是50厘米呢?
生:這四個圖形雖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用這根50厘米長的五節棍折成的,所以周長都是50厘米。
師:判斷一個圖形周長的大小,不能只關注圖形的大小和形狀,還要看圖形一周邊線的長短。
通過以上梳理活動,學生明晰:周長就是封閉圖形的一周打開后,這條線段的長度,從而和長度建立關聯?!皥D形大,周長長;圖形小,周長短”,一直是部分學生的錯誤想法。通過對一根五節棍折成不同封閉圖形的周長比較,使學生感知:雖然面的大小和一周的長短存在于同一個圖形中,但它們之間不一定存在正向的變化關系,從而構建概念框架圖。
(四)運用數形結合 拓展概念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應用意識”,既要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又要將生活中與數形有關的問題數學化。在本課的結尾處,讓學生找一找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生活中的周長”使學生體會到周長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神奇的周長”使學生感嘆:周長真好玩!激發了他們對探究周長的興趣;“給自己建立一份周長檔案”更是將整節課推向高潮,學生互相合作,量量腰圍、頭圍、領圍和胸圍,在“繞”—“打開拉直”—“量長度”的過程中完成對周長概念的深層理解。“你能想辦法測量雨山湖的周長嗎?”運用已有的“繞”—“打開拉直”—“量長度”的方法已不能解決測量雨山湖周長的問題,學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展開思考。在思考測量周長策略的同時,不僅實現對周長本質的理解,更能實現思維的創新。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小學生因思維特點,對復雜的數學問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形結合思想可以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運用以形助數,可以使數量關系不再復雜,數學概念不再抽象,變得直觀、形象;運用以數解形,用“數”與“式”細致入微地刻畫“形”的特征,使概念變得通透起來,學生在通透的概念學習中形成了數學的眼光、數學的習慣、數學的思想和數學的熱情。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概念本質,構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進而實現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