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艷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在高中階段的逐步深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為關注的熱點。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化學史的引入、化學問題的探究、化學學習的反思、合作學習的開展等方式,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生根發芽,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中化學;化學史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02-0071-02
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一書中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是當下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針對這一要求,教師要減少應試教育所帶來的束縛,走進學生群體,聆聽學生對化學學習的一系列訴求,并以此為基礎適當調整化學教學方案,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得學生的化學思維不再僵化,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化學核心競爭力。
一、合理引入化學史,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化學史的發展過程充滿了批判性,化學本身就是在否定中不斷前進的。根據化學發展史不難看出,隨著人們對化學知識認識的不斷提高,給出的批判性觀點也逐步增加,正是由于人們的批判和質疑,才引發了對現有化學成果、化學結論的重新審視,去偽存真。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正確利用化學發展史的“批判性”特點,將其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媒介,通過化學史的引入改變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知,使他們明確批判質疑對于化學發展的積極作用,幫助他們種下批判性思維的種子。
例如,在教學“原子結構”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化學史樹立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第一步,教師帶領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探討原子結構模型是如何演變的,讓學生對原子結構的演變過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教師順勢引入化學史,要求學生從教材中尋找對原子結構演變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哪幾位,并適當拓展,了解他們對化學發展還有哪些貢獻。學生根據任務內容深入挖掘教材,自主歸納整理幾位科學家對原子結構演變做出的貢獻。第三步,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根據整合的信息分析幾位科學家在探究原子結構演變時有哪些不足,并且從原子結構演變過程出發,尋找人們的化學認識規律。學生在探尋中發現,科學家在探究原子結構的過程中一直在質疑推翻,目的是總結出正確的原子結構形式。第四步,教師讓學生總結科學家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和品質。學生根據原子結構演變的化學史明確了批判質疑的必要性,意識到批判性思維對化學發展的重要性。如此便達到了樹立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的預期教學目標。
通過化學史的引入為學生種下批判性思維的種子,這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第一步。學生在化學史的學習了解中會逐步明確批判質疑的真正意義,進而主動改變自身學習習慣,有意識地參與到化學批判性學習中,為今后的化學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批判性思維較差的學生往往問題意識也比較薄弱,沒有自信表達內心的想法,將教師在課堂中講述的內容視作真理,缺乏質疑能力。對此,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發散化學思維,幫助他們養成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好習慣。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貼合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訴求,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情境的創設手段,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帶著問題思考化學知識,進而掌握從表象看本質的技巧,加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氯氣的制取”時,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加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速度。“氯氣的制取”的實驗依據是氯氣能使濕潤的淀粉-KI試紙變藍,但是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各種可能,如有的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在氯氣的制取實驗中試紙先變藍然后又褪色呢?教師可以此創設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進行猜想和驗證。學生在情境推測中產生了質疑和分歧,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過量的氯水將試紙漂白了,二是過量的氯水把溶液中的碘給氧化掉了。教師順勢讓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猜想的正確性,以發散學生的化學思維。學生根據自己推測出的結論又進行了二次實驗:把碘水再次滴到褪色的試紙上,觀察試紙的變化;在褪色的試紙上滴淀粉溶液,觀察試紙的變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質疑和批判,學生實現深入探究;再通過動手實踐得出第二種觀點是正確的。學生對氯氣的制取實驗中的一系列化學變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有效培養了批判性思維。
教師在化學課堂中創設問題情境,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化學現象的質疑和批判欲望,而學生在驗證猜想的過程中對化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除此之外,在思考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學生的化學思維得到發散,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三、開展反思糾錯訓練,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學生課堂中暴露出來的概念混淆,課堂習題和課后訓練中呈現出的典型錯誤以及對于常見化學現象的錯誤解釋,都可以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素材。在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不難發現學生修訂習題時不會反思,而是邊看正確答案邊修改,導致他們在之后的做題中屢做屢錯,本質原因是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因此,教師在習題訓練中要明確分析和反思的重要性,著力培養學生的質疑批判能力,減少學生思維的盲目性和狹隘性,使他們在批判反思中掌握化學知識本質,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效果。
例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其主要作用是整理歸納錯題,分析錯誤原因。學生在分析錯誤原因時會不由自主地應用批判性思維,探究錯誤解法和正確答案之間的異同,挖掘導致錯誤的根本原因。針對化學考試,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反思記錄表,要求學生在每次考試結束之后,把試卷上的錯題記錄在反思記錄表上,尋找學習漏洞,及時彌補,并附上下階段的爭分策略。考慮到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要求,定期開展評比活動,從學生中評選出最佳的錯題本和反思記錄表,在班級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好勝心,促進學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傳閱錯題本和反思記錄表,相互評判,指出他人在反思總結中的不足。為了找出他人的不足,學生會更加投入地鉆研分析化學錯題,評判也變得更加深入細化。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指導者的角色,針對學生的錯題給出一些參考性意見,引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為他們的化學學習保駕護航。
反思糾錯訓練的開展讓學生對化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之后的習題訓練中學生會主動運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化學題,牢記自己犯下的錯誤,防止類似問題再次出現。教師要不斷強化習題訓練,為學生提供鍛煉批判性思維的平臺,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反思糾錯中掌握批判質疑的技巧。
四、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容易受到組員見解和想法的刺激和啟發,產生所謂的群體感應和共生效應,有利于思維多樣性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倡導合作學習,將其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手段。為了提高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有效性,教師在小組分配時要體現公平性和互補性兩大原則,公平性體現在每個小組中優等生和學困生的數量一致,小組競爭時不會出現學習能力差距;互補性體現在小組成員的化學能力互補,在化學批判中能給出不同的意見,產生化學思維的碰撞,相互促進。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指明化學批判的方向,確保學生的合作有目的性、針對性,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讓學生的化學思維品質有質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濃硫酸的特性”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首先,創設實驗情境:在無色試劑瓶中裝有硫酸,請設計實驗方案確定試劑瓶中的硫酸是濃硫酸還是稀硫酸。接著,讓學生小組合作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方案。學生小組給出的實驗方案主要有以下幾種:(1)測量密度,濃硫酸密度大于稀硫酸;(2)觀察溶液的黏度,濃硫酸的黏度更高一些;(3)把溶液滴在紙片上,紙片遇到濃硫酸會變黑。這時教師可讓小組成員審視其他小組的討論結果,分析探究相關結論是否可行。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每個小組都會努力尋找其他小組存在的弊端。小組成員分工明確,有的聯系理論知識,提供理論支撐;有的動手操作,探究結論的可行性。學生在質疑中學習,對“濃硫酸的特性”以及化學實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批判性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應用批判性思維時更加的自由,他們在討論中暢所欲言,把自己的質疑大膽地向大家呈現,思維不再僵化,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批判質疑水平。
綜上,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把教學實際情況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訴求結合在一起,給出最佳的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高效的化學學習平臺,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掌握化學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受益終身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在今后的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 羅??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