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文靜,郭秀娟,邵俊國,焦文鵬,張金艷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檢驗科,河北石家莊 050011)
食管癌發病率位居全球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之首,占惡性腫瘤死亡原因第6位。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情況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近年來,多項研究認為炎癥在惡性腫瘤的發生、進展中扮演重要作用。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作為常見且易獲得的炎癥指標在臨床中廣泛應用。目前,關于NLR和PLR與食管鱗癌預后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其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擬通過探索NLR、PLR與食管鱗癌臨床病理特征及手術預后的關系,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
選擇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收治的食管鱗癌手術患者,共134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52例;年齡46~77歲,中位年齡58歲;經左開胸手術路徑食管鱗癌胸腹二野清掃121例,經右開胸手術路徑食管鱗癌胸腹二野清掃13例;患者的一般臨床病理資料見表1。

表1 患者的一般臨床病理資料
1.2.1 名詞定義
淋巴結轉移率=(病理證實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例數/總病例數)×100%;淋巴結轉移度=(病理證實淋巴結轉移數/清掃淋巴結總數)×100%。NLR和PLR分別為:術前3 d內,血常規顯示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比值及血常規顯示血小板計數/淋巴細胞計數比值。1.2.2 隨訪情況
以手術日期為觀察開始時間,隨訪方式主要為門診復查,信訪、電話隨訪及走訪,患者總生存期定義為手術時間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隨訪時間,局部復發時間定義為手術時間至患者復查發現食管原瘤床區復發和/或縱隔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時間定義為手術時間至患者復查發現鎖上、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或其他遠處器官轉移。全組患者隨訪至2020年1月31日,中位時間為53個月(1~85個月),134例患者均無失訪病例。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全組134例患者共52例出現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率為38.8%。手術共清掃淋巴結1 276枚(2~29枚),平均每位患者清掃9.52枚,共清掃出陽性淋巴結92枚,淋巴結轉移度為7.2%。
2.2.1 NLR、PLR對T分期的鑒別診斷能效
NLR對T分期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706,最大截斷點界值為2.335,靈敏度為73.3%,特異性為56.8%;PLR對T分期的鑒別診斷亦有一定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770,最大截斷點界值為152.755,靈敏度為66.7%,特異性為78.4%,見圖1。
圖1 中性粒/淋巴細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與T分期ROC曲線
2.2.2 NLR、PLR與T分期的關系
根據NLR、PLR與T分期ROC曲線計算的截斷點界值,分為高低兩組患者。低NLR(<2.34)組患者T分期早于高NLR(≥2.34)組患者(χ
=11.196,P
=0.001);低PLR(<152.76)組患者T分期同樣早于高PLR(≥152.76)組患者(χ
=27.638,P
<0.01),見表2。
表2 NLR、PLR與T分期的關系
2.3.1 NLR、PLR對病變長度的鑒別診斷能效
NLR對病變長度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753,最大截斷點界值為2.120,靈敏度為76.9%,特異性為60.7%。PLR對病變長度的鑒別診斷亦有一定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714,最大截斷點界值為103.910,靈敏度為92.3%,特異性為64.3%,見圖2。
圖2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與病變長度ROC曲線
2.3.2 NLR、PLR與病變長度的關系
根據NLR、PLR與病變長度ROC曲線計算的截斷點界值,分為高低兩組患者。低NLR(<2.12)組患者病變長度短于高NLR(≥2.12)組 患 者(χ
=19.445,P
<0.01);低PLR(<103.91)組患者病變長度同樣短于高PLR(≥103.91)組患者(χ
=16.368,P
<0.01),見表3。
表3 NLR、PLR與病變長度的關系
2.4.1 NLR、PLR對N分期的鑒別診斷能效
NLR對N分期的鑒別診斷有較低的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600。PLR對病變長度的鑒別診斷有較低的準確性,ROC曲線下面積為0.529。2.4.2 NLR、PLR與N分期的關系
分析結果顯示,NLR、PLR與N分期未見明顯相關。截至末次隨訪時間,全組共出現局部復發36例,其中吻合口復發聯合縱隔淋巴結轉移2例,單純吻合口復發2例,縱隔淋巴結轉移32例,遠處轉移患者74例,其中鎖骨上轉移9例,肺轉移23例,肝轉移25例、腹腔淋巴結轉移14例、骨轉移22例、頸部淋巴結轉移2例、腦轉移3例、皮膚轉移2例、腹股溝淋巴結轉移2例。患者預后情況見圖3,全組1、3、5年生存率為88.1%、45.8%、33.9%,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別為88.0%,69.0%,67.4%,1、3、5年遠處轉移率分別為27.6%、54.9%、55.9%。

圖3 全組患者預后情況
χ
=0.963,P
=0.326)。高NLR組患者的1、3、5年局部控制率為83.3%、71.7%、71.7%,與低NLR組患者的89.4%、68.1%、66.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
=0.131,P
=0.718)。高NLR組患者的1、3、5年遠處轉移率為50.0%、66.7%、66.7%,顯著高于低NLR組患者的19.4%、50.2%、5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6.372,P
=0.012),見圖4。
圖4 不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患者的遠處轉移情況
χ
=0.894,P
=0.344)。高PLR組患者的1、3、5年局部控制率為88.4%、70.3%、66.1%,與低PLR組患者的87.5%、68.2%、68.2.1%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
=0.108,P
=0.742)。高PLR組患者的1、3、5年遠處轉移率為40.4%、63.7%、65.8%,遠高于低PLR組患者的14.6%、49.3%、4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6.081,P
=0.014),見圖5。
圖5 不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患者的遠處轉移情況
P
=0.014),見表4。
表4 全組患者生存多因素分析
食管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有其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目前,慢性炎癥與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研究表明,慢性炎癥在惡性腫瘤的發生與進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炎癥與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血小板活化、細胞因子活化等相關。而NLR與PLR作為臨床中最易獲得的炎癥相關指標,其與食管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值得進一步探討。
食管鱗癌的臨床病理特征與患者預后密切相關。因此術前評估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對患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黨杰等研究了110例食管鱗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認為術前NLR較高的食管癌患者其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大、腫瘤浸潤越深、遠處轉移可能性高,提示應擴大術中淋巴結清掃的范圍。陳恒琦等報道了475例食管鱗癌手術患者,結果顯示NLR僅與性別相關,與T分期、N分期、腫瘤分化程度等未見明顯相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134例食管鱗癌手術患者臨床病理資料,通過ROC曲線法,更加精確定義了臨界值。結果顯示,高NLR與高PLR組患者其T分期及病變長度均高于低NLR與低PLR組患者,其預測具有一定的準確性,但在N分期方面,未見顯著性差異,可能需要進一步增加樣本量。因此我們認為,NLR與PLR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是食管鱗癌術前檢驗中的重要預測指標。
目前,關于NLR、PLR與惡性腫瘤預后關系的報道并不少見,但仍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腫瘤。由于其研究對象、入組條件、區分高低表達的界值等不同,其結果也不盡相同。郭旭東等研究了271例食管鱗癌患者,認為NLR與患者分期密切相關,可為食管癌的診斷提供幫助。Han等則分析了354例食管癌患者和22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后,認為術前NLR可作為食管癌的獨立預后指標。袁俊等研究分析了313例胸段食管鱗癌手術患者,結果顯示患者術后NLR值對于預測患者復發具有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水平的NLR、PLR患者之間,在局部復發率及生存率方面未見顯著差異。而高NLR組和高PLR組患者的遠處轉移率則顯著高于低NLR組和低PLR組患者。因此,對于術前NLR、PLR偏高的患者,應更注意遠處轉移風險。進一步進行多因素分析后,結果顯示僅N分期是患者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因此,筆者認為NLR、PLR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患者的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NLR、PLR與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密切相關,高NLR和高PLR的患者T分期較晚,病變長度較長,且更易出現遠處轉移,是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指導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