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InVEST模型的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時空演變分析

2021-06-10 05:36:12劉漢儀林媚珍周汝波鐘亮
生態科學 2021年3期
關鍵詞:區域質量模型

劉漢儀, 林媚珍, 周汝波, 鐘亮

基于InVEST模型的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時空演變分析

劉漢儀, 林媚珍*, 周汝波, 鐘亮

廣州大學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 廣州 510006

評估與分析城市群生境質量的時空演變, 對區域生境保護、生態安全格局構建、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 基于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數據, 運用InVEST模型和ArcGIS軟件, 在研究土地利用變化的基礎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時空演變特征。結果表明: (1)1980—2015年, 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利用變化劇烈, 主要表現為建設用地持續擴增、耕地大量減少。各地類間轉換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設用地轉移為主, 主要發生在東莞市、深圳市、中山市等經濟發展較快區域。(2)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呈中部和中南部低、四周邊緣地帶高的空間格局。35年間, 生境質量不斷下降, 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向更低等級轉化, 且低等級生境質量區域主要沿中部向珠江兩岸方向延伸。(3)土地利用變化與生境質量相關性顯著。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越大的區域, 其生境質量變化越顯著, 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變化劇烈, 急劇擴張的建設用地侵占了大量的耕地和其它地類, 對生境造成了破壞。

粵港澳大灣區; InVEST模型; 生境質量; 生態系統服務

0 前言

生境質量是指一定時間和空間生態系統為個體和種群提供適宜、持續發展生存條件的能力[1], 反映區域生境斑塊生態適宜性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性程度, 是一切生態系統服務和功能的前提和基礎[2-3], 也是區域生態文明和人類福祉的重要表征。城鎮化發展導致的土地利用變化, 通過對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流、能量流循環過程產生影響, 進而改變區域生境分布格局和功能, 加強生境的分化[1]。因此, 在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的基礎上, 對區域生境質量的時空演變進行分析, 可為區域土地資源的優化利用以及經濟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參考依據[4]。

為此, 國內外學者對生境質量開展了大量研究。在早期的研究中, 生境質量的研究核心是特定區域物種的生境條件地域分異特征及對物種的影響與作用[2], 主要是基于實地動植物調查與實驗數據的相關指標體系的綜合評價方法[5–6]。該方法結果準確, 但實施難度大, 消耗的時間、資金較大, 時效性相對較差, 且研究尺度一般偏中小尺度, 不利于大尺度上推廣。隨著3S技術的發展, 生態系統綜合評估模型的出現使生境質量評估逐漸定量化、可視化和精細化, 更有利于長時間序列和多尺度的研究[13], 主要的評估模型有InVEST模型[7-10]、HSI生境適宜性模型[11]和MAXENT模型[12]等。其中, 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Life Fund, WWF)和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Vature Conservancy, TNC)共同開發的InVEST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是目前較為成熟且應用較為廣泛的生態系統服務評估模型[14], 因其具有數據需求較小、空間分析能力強、可視化程度強和投入成本低等特點而優于其他模型[15]。InVEST 模型中的生境質量模塊是通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圖及不同地類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程度來評估生境質量, 是生境質量量化研究的重要工具[16], 能實現生境質量空間分布和動態變化的空間制圖, 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揭示生態系統的適宜性程度, 近年來被國內外學者廣泛應用于盆地[17]、流域[9,18]、山區[19]、保護區[2,20]等尺度范圍。這些不同國家、地區對于InVEST模型的運用, 充分說明了該模型能對生境質量進行很好的估算, 因此本研究采用該模型的生境質量模塊探究粵港澳大灣區1980—2015年的生境質量時空變化情況。

目標要建設成為世界級灣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 同時也面臨諸多生態環境、資源挑戰。生態建設只有與經濟建設同步提高才能使大灣區具有突破式發展, 但目前有關該區域生境質量的相關研究尚少, 因此, 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 基于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數據, 運用InVEST模型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的時空演變特征, 從而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生境質量的影響, 為快速城鎮化區域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或調整提供參考。

1 研究區概括

粵港澳大灣區位于我國華南地區(21o25′N—24°30′ N, 111°12′ E—115°35′ E), 由廣東省珠三角城市群的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個城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 形成“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獨立關稅區”背景下的主要經濟核心區, 已成為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其面積和人口均占四大灣區榜首, 總面積約5.6萬km2, 常住人口超6800萬。2018年, 粵港澳大灣區GDP生產總值達到16418億美元, 趕超美國舊金山灣區位列第三, 成為全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研究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降水豐富、雨熱同期; 整體地勢較為平坦, 以平原為主, 珠江縱穿, 邊緣地帶海拔較中部和東南部高, 有利于工農業、城市化的發展, 極具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目前,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迅速, 承擔著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使命, 在區域、國家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

圖1 粵港澳大灣區位置圖

Figure 1 Location map of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2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研究中1980—2015年土地利用數據來源于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http://www. resdc.cn)提供的中國土地利用現狀遙感監測數據集, 選用了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四期的土地利用柵格數據, 空間分辨率為30 m×30 m。參考劉紀元等[21]的中國土地資源分類系統和粵港澳大灣區土地資源利用的實際情況, 將二級地類用ArcGIS軟件匯總為一級地類, 使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劃分為6大類: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區域行政邊界數據來源于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http://www.ngcc.cn/ngcc/), DEM數據來源于地理空間云(http://www.gscloud.cn/), 空間分辨率為30m×30m。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通過ArcGIS軟件中的柵格計算器功能, 分別對粵港澳大灣區1980年、1995年、2005年、2015年的各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轉換情況進行計算, 得到1980—2015年的土地轉移矩陣, 分析各個時期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類的轉移方向和數量, 以便更加直觀地觀察到土地利用變化下生境質量的演變。

土地利用數量變化模型包括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模型和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模型。土地利用變化動態度()是定量描述區域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變化速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某種土地資源擴張或萎縮程度[22]。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為研究時段內某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動態度;a和b為研究初期和末期的某土地利用類型面積(km2);為研究時段。

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IR)是定量描述研究區域內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的綜合變化速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區土地利用類型整體穩定性[22]。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IR為研究區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為土地利用類型的個數;ZZ為研究初期和末期的某土地利用類型面積(km2);為研究時段。單位為年時, 代表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的年綜合變化率。

2.2.2 InVEST模型的生境質量評估方法

InVEST模型中的生境質量模塊(Habitat Quality)原理是以土地覆被/利用類型數據為基礎, 利用生境適宜度、脅迫因子敏感度、脅迫因子的影響距離與權重等影響因素對生境質量進行評估, 將生境質量視為一個連續變量, 用生境質量指數來表征生境質量,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生物多樣性的高低, 即生境質量指數越高的區域, 其生境質量越好, 其生物多樣性水平亦高。計算公式如下[23]:

式中,Q為土地利用/覆被類型中柵格單元的生境質量指數;H為土地利用/覆被類型的生境適宜度, 值域為[0, 1], 值越接近1表示生境質量越高;D為土地利用/覆被類型中柵格單元的生境的退化度;為半飽和常數, 通常取最大退化度的一半, 默認值為0.5; z為歸一化常量, 是模型默認參數, 取模型定義值2.5。D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為脅迫因子個數;為脅迫因子的所有柵格單元;Y為脅迫因子的柵格數;W為脅迫因子的權重;為柵格脅迫因子值;i為柵格的脅迫因子對柵格的脅迫水平;β為脅迫因子對柵格的可達性;S為生境類型對脅迫因子的敏感程度, 值域為[0, 1];d為柵格與柵格的直線距離;d為脅迫因子的最大脅迫距離。

模型中需要根據研究區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的參數主要包括威脅因子的最大影響距離及權重、各土地利用類型對威脅因子的敏感程度。本研究綜合考慮粵港澳大灣區特殊地理環境并參考相關文獻等[2][18], 將人類活動最為集中、對地表生境產生較大影響的建設用地、耕地、未利用地定義為威脅因子, 并且結合實際情況設定不同威脅因子的最大影響距離及其權重(表1), 以及生境適宜度和不同生境對威脅因子的敏感程度(表2)。

2.2.3 土地利用變化和生境質量變化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選取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和生境質量指數變化度為分析指標, 借助SPSS統計軟件, 采用Pearson相關系數研究土地利用變化與生境質量變化之間的相關關系[24]。其公式為:

表1 脅迫因子的最大影響距離及其權重

表2 生境適宜度及其對不同脅迫因子的敏感度

3 結果與分析

3.1 土地利用變化

根據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地類的空間分布圖(圖2、圖3), 可以看出, 耕地、建設用地和水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中南部, 而林地和草地則大體分布在四周邊緣地帶占據較多的面積。總體上, 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積呈現減少趨勢, 耕地減少的面積最大(3372.39 km2), 其次為林地(1116.45 km2)、未利用地(62.35 km2)和草地(0.02 km2), 減幅分別為21.24%、3.62%、75.69%和1.91%; 而這一時期內, 建設用地和水域的面積則呈現增加趨勢, 增幅分別為138.86%和4.15%, 其中, 建設用地面積增擴張最大, 共增加4413.14 km2, 到2015年建設用地的面積是1980年的2倍以上。另外, 由地類的土地利用動態度和各市/行政區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表可知, 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在1980—2015年土地利用動態度均為負值, 而建設用地均為正值, 這表示建設用地的迅速擴增與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存在較強的關系; 從市/行政區上看, 東莞市、澳門、深圳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較為突出, 表明其土地利用變化較為劇烈。

圖2 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圖

Figure 2 Land use type change map

圖3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及其動態度

Figure 3 Land use type area change and its dynamic attitude

表3 各縣區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

表4 土地利用類型轉移矩陣

在研究期間, 土地利用類型之間的相互轉化主要表現為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設用地轉移。在粵港澳大灣區近35年間,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使2568.46 km2的耕地、1116.50 km2的林地和593.53 km2的水域向建設用地轉移, 以滿足對居住、工業和基礎設施等用地的需求。這種擴張主要發生在城市周圍的區域, 通過占據農用地和生態用地進行經濟建設, 進而造成對生境的破壞, 主要為東莞市、中山市和珠海市等。

3.2 生境質量

通過InVEST模型運算, 得到粵港澳大灣區1980—2015年生境質量空間分布圖(圖3), 生境質量指數范圍為[0, 1], 越接近1代表生境質量越高, 反之越低。在ArcGIS中采用等間隔斷點法將生境質量劃分為3個等級(表4), 即低(0-0.33)、中(0.33-0.67)和高(0.67-1)。

從空間格局上看, 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空間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呈現出中部和中南部低、四周邊緣地帶高的格局。整體上生境質量較高區域分布較廣泛, 占總面積65%左右, 主要分布在多林地和草地的粵港澳大灣區四周邊緣地帶, 包括肇慶市、惠州市、江門市、珠海市、廣州市東北部和香港等。生境質量較低區域具有一定的集聚性, 主要分布在多耕地、建設用地、河網較為密集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部和中南部, 這里主要是人類活動頻繁、人口數量大、植被覆蓋率較低的珠江三角洲農業生產區和城市經濟區, 包括東莞市、佛山市、深圳市、廣州市西南部、中山市和澳門等。而中等生境質量區域其主要散布在高等與低等生境質量區域的過渡帶, 與耕地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區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3.2.1 生境質量時間演變

從時間尺度上看, 1980、1995、2005、2015年粵港澳灣區生境質量平均值分別為0.79、0.78、0.76、0.74(表5), 平均生境質量指數均超過0.7, 表明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整體生境質量較好, 但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總體呈不斷下降趨勢(圖5)。通過分析各等級生境質量的面積百分比和各區平均生境質量柱狀圖可知, 1980—2015年生境質量為高等級的區域面積占比變化最小, 僅下降2.23%; 而中等級的區域面積占比呈不斷下降趨勢, 面積占比從1980年28.79%下降到2015年22.68%; 低等級的區域面積占比上升最大, 面積占比從1980年5.91%上升到2015年13.80%, 其2015年的面積占比是1980年的2倍以上。從各市/行政區上看, 東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深圳市、珠海市、澳門生境質量指數大大下降, 其中東莞市和深圳市最為突出, 這與各縣區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具有相似的特征。這也反映了研究區內大部分區域的生境質量向更低水平轉化,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潛在的生境退化風險。

圖4 生境質量空間分布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表5 各等級生境質量面積及其百分比

圖5 各區和全區平均生境質量柱狀圖

Figure5 Histogram of mean habitat quality by region and region

3.2.2 生境質量空間演變

通過ArcGIS計算, 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變化特征圖如圖6所示。在1980—2015年間, 粵港澳大灣區絕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變差, 由中部與珠江東西岸形成帶狀向周邊片區迅速蔓延, 僅香港和其它地區極少數區域的生境質量呈變好態勢, 而20%不到的地區生境質量不變, 主要分布在粵港澳大灣區邊緣地帶, 如肇慶市和惠州市的部分地區。

其中, 在1980—1995年間, 生境質量變差區域主要位于深圳市、東莞市、廣州市中南部、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澳門、江門市中東部和中南部等地區, 連接成環繞珠江口東西岸的帶狀片區, 這些城市在改革開放初期大力發展經濟, 新建大量工商業區, 城鎮工礦交通等建設用地的擴張相對較快而占據大量其他用地類型, 產生了大量的生產和生活污染物導致附近生境質量變差, 對生態環境、生活環境、生物多樣性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較大的威脅。生境質量變好區域主要位于香港和惠州市邊緣少數地區, 這得益于實施多項“增綠”工程政策, 例如1985廣東實施的“五年消滅荒山, 十年綠化廣東”工程, 通過植樹造林使森林覆蓋率提升和生境適宜度提高。在1995—2005年, 生境質量變差區域從環繞珠江口東西岸的帶狀片區向周邊輻射擴散, 表征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化程度加大、土地需求更大。生境質量變好的區域主要是江門市、肇慶市、廣州市番禺區和南沙區部分地區, 主要是“紅樹林工程”、“121重點工程水土流失地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對該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大力建設的成果。然而在2005—2015年, 包括江門市、肇慶市等生境質量得到提升的地區的絕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開始變差, 主要是隨著開放力度加大和經濟迅猛發展的需要, 各區響應經濟政策, 特別是2008年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規劃綱要》和打造三大經濟圈等政策, 重點推進工業和打造眾多核心工業園區所導致。這表征了城市化全面推進和加速, 也體現了生境退化現象存在空間集聚效應。

圖6 生境質量變化的空間分布

Figure 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changes

3.3 土地利用變化與生境質量變化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統計1980—2015年、1980—1995年和1995—2015年三期粵港澳大灣區共11個區域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和生境質量變化度, 對其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的計算。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表6), 相關性系數的顯著性概率水平為0.01, 而三期顯著性概率指數Sig均小于0.01, 并且相關系數均有(**)的顯著相關的標志, 說明生境質量變化度與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 呈現極顯著線性相關, 土地利用變化可直接影響生境質量變化, 也定量證實了土地利用和生境質量是密切相關的。粵港澳大灣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土地空間有更大的需求, 土地利用類型因此發生劇烈變化, 特別是城市周圍的建設用地占據了大量的生態和農業用地, 導致生境質量不斷衰減。因此, 未來可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加強城鎮中的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 使生境質量得到提升, 并且應加強對生境質量與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 對區域內各種土地利用過程與生境質量進行量化研究, 為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更有用的參考。

4 討論

本研究發現, 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利用變化劇烈, 建設用地大量侵占農用地和生態用地, 直接或間接導致生境質量整體下降。其中,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用地的持續擴增導致生境質量下降, 這與鄧越[25]等對京津冀區域生境質量下降的原因相吻合, 且生境質量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具有顯著相關性與王雅[26]等提出的土地利用強度與生境質量呈正相關關系相同。由此可知,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生境質量, 生境質量較低或者生境質量下降較迅速的區域, 經濟一般有較快的發展, 具有較高的GDP和增長率, 相應地對居住、工業和基礎設施用地的需求增大, 在城市周圍對農用地和生態用地進行大量改建, 導致生境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 相應生態建設政策的出臺也對生境質量產生很大影響, 特別對生境質量較高區域的保護起關鍵性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在1995—2005年期間, 局部地區通過大力建設“紅樹林工程”等生態工程, 提升植被覆蓋率, 使得生境質量明顯提升, 但后期由于積極響應經濟政策, 重點推進工業和打造眾多核心工業園區, 生態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導致其生境質量普遍下降。可見, 在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 如何使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經濟穩步增長和生態環境良性發展格局是關鍵。

表6 土地利用變化與生境質量變化的相關性表

注: ** 在0.01級別(雙尾), 相關性顯著。

同時,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選取的InVEST模型雖然應用較廣,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在參數設置上一般是在前人研究上進行修改設置, 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其次, 本文對于研究區邊緣地帶區域生境質量的評估存在不足, 只考慮了研究區內脅迫因子而未考慮區外脅迫因子的影響, 將會導致邊緣地帶區域生境質量比實際值偏高。因此未來, 仍然需要對模型參數的設置和數據范圍進一步改進和商榷。

5 結論

(1)綜合分析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土地利用類型的空間格局和時間變化特征, 主要表現為為建設用地持續擴增、耕地大量減少。各地類間轉化以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設用地轉移為主, 主要發生在東莞市、深圳市、中山市等經濟發展較快區域。其中, 建設用地在灣區中部向珠江東西岸方向呈輻射帶狀持續擴增, 而耕地是建設用地增加的主要來源, 這表征灣區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地推進和加速, 經濟發展勢頭足, 同時也暴露了城市發展面臨用地擴張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2)整體上, 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呈中部和中南部低、四周邊緣地帶高的空間格局; 35年間, 生境質量不斷下降, 大部分區域生境質量向更低等級轉化, 且低等級生境質量區域主要沿中部向珠江兩岸方向延伸。特別是城市周圍不斷向外延伸建設用地的新興經濟區域, 生境質量下降明顯。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土地利用變化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影響生境質量。因此, 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普遍惡化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化進程加快下的土地利用變化劇烈, 急劇擴張的建設用地侵占了周圍大量其他地類, 破壞了生態供需平衡和生態環境條件, 同時暴露了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潛在的高生境退化風險。

(3)從1980—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土地利用變化及生境質量時空演變特征來看, 未來要避免區域不必要的生境破壞, 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建議應重點對農用地和生態用地進行生態保育, 加強建設用地集聚區域的城市綠地建設, 同時, 做好對建設用地合理擴張和容積率的管控工作, 避免建設用地向外盲目擴張, 減少對生境的破壞。

[1] 王建華, 田景漢, 呂憲國. 撓力河流域河流生境質量評價[J]. 生態學報, 2010, 20(2): 481–486.

[2] 劉春芳, 王川, 劉立程. 三大自然區過渡帶生境質量時空差異及形成機制——以榆中縣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2): 419–432.

[3] 郝夢雅, 任志遠, 孫藝杰, 等. 關中盆地生態系統服務的權衡與協同關系動態分析[J]. 地理研究, 2017, 36(3): 592–602.

[4] 周汝波, 林媚珍, 龔建周, 等. 土地利用視角的珠江三角洲生態系統服務異質性及機制(英文)[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5): 831–845.

[5] 遲翔文, 江峰, 高紅梅, 等. 三江源國家公園雪豹和巖羊生境適宜性分析[J]. 獸類學報, 2019, 39(4): 397–409.

[6] 歐陽志云, 劉建國, 肖寒, 等. 臥龍自然保護區大熊貓生境評價[J]. 生態學報, 2001(11): 1869–1874.

[7] 謝余初, 鞏杰, 張素欣, 等. 基于遙感和InVEST模型的白龍江流域景觀生物多樣性時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學, 2018, 38(6): 979–986.

[8] 白健, 劉健, 余坤勇, 等. 基于InVEST-Biodiversity模型的閩江流域生境質量變化評價[J]. 中國科技論文, 2015, 10(15): 1782–1788.

[9] 荊田芬, 余艷紅. 基于InVEST模型的高原湖泊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體系構建[J]. 生態經濟, 2016, 32(5): 180–185.

[10] 劉曉娟, 黎夏, 梁迅, 等.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中國未來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對碳儲量影響的模擬[J]. 熱帶地理, 2019, 39(3): 397–409.

[11] 周汝波, 林媚珍, 吳卓, 等. 珠江西岸生態系統碳儲量對土地利用變化的響應[J]. 生態科學, 2018, 37(6): 175–183.

[12] 吳慶明, 王磊, 朱瑞萍, 等. 基于MAXENT模型的丹頂鶴營巢生境適宜性分析——以扎龍保護區為例[J]. 生態學報, 2016, 36(12): 3758–3764.

[13] SCOLOZZI R, GENELETTI D. Spatial rule-based assessment of habitat potential to predict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biodiversity at municipal sca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47: 368–383.

[14] WONG C P, JIANG B, KING ZIG AP, et al. Link in gecosystem characteristics to final ecosystemservices for public policy[J]. Ecology Letters, 2015, 18(1): 108–118.

[15] 馬良, 金陶陶, 文一惠, 等. InVEST模型研究進展[J]. 生態經濟, 2015, 31(10): 126–131.

[16] 唐堯, 祝煒平, 張慧, 等. InVEST模型原理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 生態科學, 2015, 34(3): 204–208.

[17] NELSON E, MENDOZA G, REGETZ J, et al. Model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tradeoffs at landscape scales[J]. Frontiers in Ecology & the Environment, 2009, 7(1): 4–11.

[18] 鞏杰, 馬學成, 張玲玲, 等. 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肅白龍江流域生境質量時空分異[J]. 水土保持研究, 2018, 25(3): 191–196.

[19] 郜紅娟, 張朝瓊, 蔡廣鵬. 基于InVEST模型的巖溶山區公路沿線生境質量時空變化[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4(3): 7–12.

[20] 包玉斌, 劉康, 李婷, 等. 基于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變化對生境的影響——以陜西省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J]. 干旱區研究, 2015, 32(3): 622–629.

[21] 劉紀遠, 劉明亮, 莊大方, 等. 中國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2(12): 1031–1040.

[22] 王秀蘭, 包玉海. 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 地理科學進展, 1999, 18(1): 81–87.

[23] 馮舒, 孫然好, 陳利頂, 等.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變化的北京市生境質量時空演變研究[J]. 生態學報, 2018, 38(12): 4167–4179.

[24] 孫逸敏. 利用SPSS軟件分析變量間的相關性[J].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7(2): 120–123.

[25] 鄧越, 蔣衛國, 王文杰, 等. 城市擴張導致京津冀區域生境質量下降[J]. 生態學報, 2018, 38(12): 4516–4525.

[26] 王雅, 蒙吉軍.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變化對生態系統服務的影響[J]. 干旱區研究, 2017, 34(1): 200–207.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InVEST model

LIU Hanyi, LIN Meizhen*, ZHOU Rubo, ZHONG Liang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Remote Sens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habitat qua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ional habitat protection,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of the fourth period of 1980, 1995, 2005 and 2015, the InVEST model and ArcGIS softwar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the study of land use change. Results showed that: (1) From 1980 to 2015,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itnessed a drastic change in land use, 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built-up land and the substantial reduction of cropland. The conversion among various types of land use mainly involved the transfer of cropland, woodland and water body to built-up land. And these transfers took place mainly in regions with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such as Dongguan, Shenzhen and Zhongshan.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abitat qualit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as low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and high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habitat quality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eclined continuously. The habitat quality of most areas changed to lower grade, and the low grade habitat quality areas mainly extended along the central part to both sides of the Pearl River.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habitat quality. The larger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dynamic was,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habitat quality change wa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habitat quality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was the drastic change of land use, especially the rapidly expanding built-up land occupied a large amount of cropland and other land types, and finally destroy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VEST model; habitat quality; ecosystem services

劉漢儀, 林媚珍, 周汝波, 等. 基于InVEST模型的粵港澳大灣區生境質量時空演變分析[J]. 生態科學, 2021, 40(3): 82–91.

LIU Hanyi, LIN Meizhen, ZHOU Rubo,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habitat quality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based on InVEST model[J]. Ecological Science, 2021, 40(3): 82–91.

10.14108/j.cnki.1008-8873.2021.03.011

K903

A

1008-8873(2021)03-082-10

2020-02-19;

2020-03-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771097)

劉漢儀(1997—), 女, 廣東廣州人, 碩士生, 主要從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 E-mail: 1061922343@qq.com

林媚珍(1963—), 女, 廣東梅州人, 碩士, 廣州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生態系統服務研究, E-mail: lmzh888@163.com

猜你喜歡
區域質量模型
一半模型
“質量”知識鞏固
質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做夢導致睡眠質量差嗎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質量投訴超六成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成肉网|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啪啪国产视频|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h视频在线|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h网址在线观看| 色成人综合|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真矢织江 | 欧美色视频网站|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性色一区|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成人精品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天堂日本|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无套av在线|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小视频网站| 免费看a毛片|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综合色天天|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毛片基地视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网站在线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久久伊人操|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在线无码九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天天干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