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食品安全學
作 者:王際輝,葉淑紅 著
ISBN:978-7-5184-2469-6
出版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08-01
價 格:¥48.00
《食品安全學》一書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營養及風味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轉變成人們廣泛關注的一大焦點。在高校食品安全課程教育教學中,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是提升食品相關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提升相關行業從業者道德素養,提升行業整體職業道德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食品安全學》立足于教學、科研及生產實際,全面系統闡釋了食品安全性的一系列影響因素及食品標準與質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評價及相關實驗等內容。現在《食品安全學》一書指導下,對高校食品安全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進行研究分析。
作為中國輕工業“十三五”規劃教材,《食品安全學》由十一章節組成,第一章對食品安全性的歷史觀、現代內涵及監控進行了介紹闡述。第二章對環境污染與食品、大氣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水體污染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分析。第三章對植物性食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質、動物性食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質等內容進行了介紹。第四章對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分析。第五章對真菌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細菌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病毒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等內容進行了分析。另外幾章節還介紹了包裝材料和容器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膳食結構中的不良因素、食品質量與保障等內容。本書內容詳實,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實用性,致力于減少食品對社會大眾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本書不僅可作為食品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教材,還可供從事食品生產、管理及科研工作的相關人員研究使用。
結合《食品安全學》一書來說,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盡管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管力度,并收獲了一定的成效,但諸如食品添加劑使用不規范、虛假宣傳、環境污染等現象依然屢禁不止,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除此之外,社會大眾不斷增長的生活需求對推進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所以為社會培養一批既有扎實專業素養又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食品人才至關重要。高校食品安全課程是食品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探討食品中潛在的、威脅人體健康的有害因素及其預防手段,保障食品安全的學科。傳統食品安全課程教學橋梁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極易喪失學習興趣,并且缺乏對職業道德素養培養的有效重視。與此同時,傳統思政教學缺乏創新,難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現代教學實際,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思政教育成效不盡人意。大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通過結合食品安全課程特征,推進食品安全課程思政教育,不僅可對學生開展專業知識技能傳授,還可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基于高校食品安全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為切實推進食品安全課程思政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深入提煉隱含的思政元素。通過《食品安全學》了解到,食品安全課程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各式各樣的食品安全問題及防控手段,還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因而,對于食品安全課程思政教學而言,既是一個育人理念改革創新的過程,也是將諸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及責任等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安全課程教學過程。而食品安全課程中可提煉的思政元素包括有秉持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工匠精神,等等。二是優化教學方式方法。食品安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入多樣豐富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不同教學內容選取適用的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合作學習法、任務教學法、情景模擬法等,依托合理組織課程思政教學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食品腐敗變質危害”相關知識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任務教學法開展教學,為學生設置各種食品腐敗對人體帶來的危害進行歸納的學習任務,進而引出“以人文本”思想與食品安全的緊密聯系,作為消費者應有效認識各式各樣食品腐敗對人體造成的危害,積極配合相關部門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三是加強實踐教學。食品安全課程涉及大量思政元素,在食品安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實踐教學,結合現階段食品安全管理現狀對食品安全課程相關理論知識展開講授。比如,就食品安全課程中有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內容,為提升學生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及流程的有效認識,可引入當下時事熱點開展講授。如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提高對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視度,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將食品安全監管納為重要政治工作。因而,教師可進一步結合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開展深入講授。如針對近年來頻頻被媒體曝光的外賣衛生亂象,各地市場監督管理局不斷對外賣商家衛生狀況展開整頓,對公眾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著重排查,致力于保障外賣食品安全。基于此,教師可結合社會實情開展食品安全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