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
一、“同頻互動課堂”項目介紹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城鄉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促進教育公平,解決內蒙古自治區區鄉村和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滿足教學需要條件下,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資源匱乏等問題,自治區政府從安排資金,專項用于支持“同頻互動課堂”建設和應用。
該系統主要由同頻互動課堂管理平臺、寬帶互聯網絡、具有高清攝像和多媒體展示功能的互動教室組成。在各級教研機構、城鎮優質學校建設主播教室,鄉村和薄弱學校建設簡易互動教室,通過同頻互動課堂平臺和寬帶互聯網絡,將主播教室和互動教室聯通,采取1對1或1對2的方式,在城鎮優質學校和鄉村薄弱學校間開展遠程同頻互動教學和教研,師師、師生、生生間實時互動交流。依托該系統,還可開展網絡教研、在線學習、遠程輔導、專遞課堂等教學研究活動。
以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為例:2018年開始建設“同頻互動課堂”和“互聯網+教育”的教育云平臺。包含智慧教學、智慧學習、智慧管理、智慧研訓、智慧評價等5大類29項應用。
二、應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包頭市項目各學校新建設備,配套智慧黑板、電視、前后高清數字攝像頭和數字話筒,項目覆蓋了農牧區學校。項目建成以來,開展了網絡教學教研、直播課堂、精品復習專題等。大大節省了教育工作者的時間、各項費用,極大地提高了地區教育均衡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影響相關的應用和使用效果。
(一)主要問題
一是應用不夠廣泛。存在平時課堂教學用得少、會議活動用得多的情況,真正在課堂教學中能常態使用且發揮顯著效果的占比較少。二是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有些地區、學校反映,使用設備授課,由于校際間學生基礎不同、教學進度不同,在使用過程中無法完全兼顧兩校之間的學生,不僅降低了教學效率和質量,也干擾了正常的教學。三是專業技術人員缺乏。許多學校沒有專職電教負責人,都是臨時指派老師參加培訓,不經過反復使用鍛煉,難以達到熟練使用目標。
(二)原因分析
一是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有效應用推動的合力。項目不論是技術支持還是課堂應用,目前的實際狀況均以各地教育信息(電教)部門推動為主,教研部門、學校被動參與,沒有形成一個統籌有力、職責明確、任務清晰的職責清單。建設與應用存在“兩張皮”現象,前期建設時制定了標準、安排了資金、成立了技術隊伍,但在后期應用時缺少跟進落實機制。學校同頻互動課堂教學有效應用很少,僅教研活動具備了一定的規模效益。
二是學校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不能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信息技術教師淪為學校的信息化“保姆”,承擔著大量教育技術支持的繁瑣工作,工作量大又沒有標準,難以計算。中小學教育技術人員配備不完善,教師的職業發展之路極其不順暢,沒有時間和精力投入當中。
三、探索整改方向、措施及下屬地區任務職責
(一)探索整改方向
1.建立完善的“同頻互動課堂”應用保障機制,形成有效應用合力
一是市屬各地區加強“同頻互動課堂”運行保障工作,組建本地區固定的技術保障隊伍,做好運行技術保障。二是要求市屬各地區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相關激勵機制,激發學校、教師利用“同頻互動課堂”設備開展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例如:給予承擔“同頻互動”課的教師按課時計算工作量,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應用教學能手、示范校評選、優秀案例征集等活動,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的應用氛圍。三是將“同頻互動課堂”應用納入教育督導評估驗收指標體系,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2.穩定“同頻互動課堂”專業技術教師隊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是保障技術團隊人員。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解決學校技術力量薄弱和人員缺乏問題。學校技術人員工作應該按照課時納入學校日常教學管理。二是教師創新應用,助力教師成長。各級教研部門和教師培訓機構充分利用“同頻互動課堂”系統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教研和教師培訓活動,把使用設備納入日常工作中,特別是教研人員要先行使用。創新“同頻互動課堂”教研指導方式和教師培訓方式,特別要注重開展對新任教師和農村牧區學校教師的培訓,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二)探索具體舉措(任務分工、責任單位)
1.制定市級“同頻互動課堂”常態化應用的指導意見。將市屬各地區“同頻互動課堂”授課信號實時接入或以錄播方式上傳到市教育云平臺,確保教研員可通過平臺實現在線觀課、評課及互動交流。指導地區教研部門利用該系統開展網上聽評課及網絡教研。把甄選出的結對幫扶“同頻互動課堂”優秀案例認定為教師下鄉活動課。(責任單位:市教研中心、師資科)
3.依托市“同頻互動課堂”系統,在寒暑假開展“名師視界”工作,對優質課程進行直播工作。組織全市各學科名師走進直播間,為市里學子作專題講座。通過“名師+直播”的模式,將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遠程輸送到千家萬戶,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聽名師課、跟名師學。(責任單位:市教研中心、市電教館)
4.組織召開全市“同頻互動課堂”現場交流與培訓班,組織專家赴市屬地區、學校巡回指導應用工作。(責任單位:市電教館、教育科、師資科)
5.鼓勵各地開展“同頻互動課堂”應用。組織“智能教育示范區和示范校”創建活動,把“互動”應用作為評比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入其中;組織開展全區信息技術應用優秀案例評選活動,培養應用典型案例。制作“同頻互動課堂”設備使用教學微視頻。在資源平臺設置培訓專欄,上傳設備使用教學微視頻,方便學校技術人員學習。(責任單位:市電教館、市教研中心、教育科、師資科)
(三)市屬各地區任務職責
1.市屬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認真落實相關文件精神,加強統籌協調,明確任務分工,制定本地區“同頻互動課堂”應用工作方案和配套保障措施。建立縣域內結對幫扶工作機制,采取1個優質學校結對幫扶1~2個農村薄弱學校(教學點)的方式,推動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結對幫扶學校要根據幫扶學校的實際需求制定工作方案,指導農村薄弱學校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依托“同頻互動課堂”以專遞課堂、學科教研、名師講座等形式對結對幫扶學校教師進行指導。市屬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經費、人員等方面有保障措施,確保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
3.市屬各地區級教研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本地區“同頻互動課堂”精準教學,利用同頻互動課堂系統重點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課堂進行診斷,為改進教學提出策略,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做好本地相關技術支持服務,做好區域平臺的使用管理和應用指導。開展“同頻互動課堂”應用的學校要落實機構、人員、制度和經費,切實做好本校“同頻互動課堂”應用管理各項工作,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應用模式。
四、開展相關工作效果
內蒙古包頭市通過相關工作落實,共開展網絡教學教研活動25次,500多名教師參與了網絡教研。尤其是2018年開始寒暑假期間,包頭市連續推出“名師視界”直播課堂,面向廣大師生提供了243個精品復習專題,為市中學生利用假期查漏補缺、提升學科素養搭建了平臺;同時還利用平臺召開了視頻會議10次,遠程聽評課86節,利用包頭教育云在線直播功能,通過協調自治區廣電局,對接廣電網絡和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實現了廣播電視頻道和網絡電視(IPTV)各6個頻道直播,直播課程覆蓋初中七、八、九年級和高一年級、高二年級各學科。通過“同頻互動課堂”大大節省了教育工作者的時間和各項費用,極大地促進了地區教育均衡發展。
(內蒙古包頭市電化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