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芬
在我國學術型和專業型兩類碩士研究生齊頭并進的培養進程中,如何厘清二者的關系,尤其是搞清特色,才是保障兩類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并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所在。理論上,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簡稱學碩,下同)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且具備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等素質的高層次學術性專門人才;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又稱應用型碩士研究生,簡稱專碩,下同)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但在近幾年的培養實踐中, 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做到的高校、教師比比皆是,最重要的是長此以往,極有可能嚴重損害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為此,本文通過對某高校剛剛畢業的會計專碩(英文簡稱MPAcc)的培養模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調查分析,希望能為相關部門的決策提供借鑒。
這兩類碩士是否有區別?
無論是從培養初衷,還是從培養方案上看,會計專碩與簡稱會計學碩這二者都有極為明顯的區別和特色。其中,前者更注重應用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后者更注重理論創新能力和進一步研究深造的能力和基礎。然而,由于會計專碩屬于研究生培養大家庭中的新生事物和后起之秀,各個培養單位的各級管理者、任課教師、學業指導教師和事業指導教師,包括學生,甚至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相關人士,均有一個了解和消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培養方式、指導理念、管理方式等諸多方面,在實施過程中一開始就是對會計學碩培養模式的復制和擴充。因此,首屆會計專碩的培養質量,與最近幾屆相比,自然有較大差距。當然,這也是人類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必經之路。另外,對于本文調查的某高校而言,第一屆培養年限只有2年,這就使得其培養壓力過多,培養過程稍顯倉促。鑒于此,本文選取該校第二屆、第三屆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其反饋的信息和認知相對較為成熟和客觀。限于篇幅,本文僅選取其中部分調查數據作為相關問題的分析依據(見表1)。
表1顯示:在50個已經就業的會計專碩眼中,認為有較大區別的有25個,占50%。其次,有10名認為二者的區別不是很大,即一般。這部分占20%,其余分別認為無區別、微小區別和少量區別的僅有5人,各占10%。這說明,在已經畢業的學生眼里,曾經就讀的高校其會計專碩與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兩種碩士培養模式的主要區別
1.課程設置和學習、考核內容有差別。會計專碩的課程更偏重實務性、學習內容更多的是實際操作,重在培養能力。相應地,二者的考試、考核等評價標準體系也有較大差異。
2.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有差別。會計專碩重在培養實務型高級會計、財務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模式也傾向于經典案例分析、到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調研等,評價標準及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也是如此。會計學碩則不同,主要培養具有較高學術素養,具有較高研究能力的綜合性人才。在培養模式上,更注重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學術論文的撰寫等。其評價模式也更多的用高水平論文來衡量。
3.選拔標準不同、實踐環節的重點、應取得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如考試科目等要求不同(會計專碩對學術研究要求較低,學術型碩士要求較高。其中,專碩要求實習半年,學碩不需要;專碩的畢業論文更多采用案例研究,而學碩更多采用實證研究。
培養方式、方法的優點
研究生階段大部分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培養方式多樣。除了課堂講授,還包括:
1.注重案例培養。相較于本科,研究生階段教師的培養不再像本科一樣照本宣科,而是結合實際案例更深入,更容易被理解,更靈活多變,更實用。
2.小組討論,互動講解。該方式不僅讓同學們對課堂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在討論過程中發現問題,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且可以充分發揮能動性,自主學習、自主討論。同時,這種培養方式,讓學生接觸到公司的實際案例,可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方式、方法的缺點
1.少數教師在課堂上缺少與學生互動環節,因而缺少活力,甚至還是和大學一樣,不是特有趣。其中,部分教師的培養方式過于陳舊,填鴨式培養,還有的教師照本宣科,且對一些新準則、新規定沒有涉及太多。部分課程缺少案例培養,有的教師使用的案例時效性不強。
4.分組討論這種培養方式在某方面不能準確了解每一位同學的實際學習成果。同時,同學們往往只在意自己小組的案例討論,各組之間沒有進行溝通和交流,學習的知識比較單一。討論展示后,教師沒有時間總結大家存在的普遍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大多數學生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普遍水準可能都停留在一定水平上,需要教師進行指點并傳授研究方法。
如何改進?——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1.增加案例分析,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培養其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進行案例討論時,教師應更多地加入自己的新見解,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整合各科知識,最好能與現實問題結合。最好在事前或事后針對普遍存在的疑問進行啟發、指導,如對某個問題應怎樣研究,應往哪(幾)個方向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等。如果案例是虛構的,那么實踐中又是什么情況?。否則,學生討論第一個案例的時候是較低的水平,等討論第十個案例后依然處于這一低水平,毫無寸進。討論結束后,教師要結合具體案例對涉及的知識進行深入挖掘,真正實現案例培養的目的,而不僅僅止步于學生自主討論階段。同時,應注重小組之間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