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妍
語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它不僅體現著每個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更加反映著人們的思維方式。所以記錄語言就等于記錄了歷史,傳承了人類的智慧結晶。在這個重要的過程中,文學作品憑借著詞語優美,寓意深刻等優勢成為了記錄語言最具代表性的方式之一。同時,分析文學作品就成為了探索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最佳途徑。歷年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文章不勝枚舉,但角度卻大同小異。隨著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的不斷細化與發展,為語言分析提供了新的角度,不僅僅注重語法分析,更加在于挖掘語言結構與表達潛在信息之間更加準確且緊密的聯系。其中最具代表的理論之一為經驗純理功能,它把分析事件及自然環境細化致六個過程,確保從各個角度分析語篇,利于更好地理解語篇的深層寓意。
經驗純理功能是韓禮德三大純理功能中的一項,指的是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事、所牽涉的人,甚至包括時間、地點的等一些環境因素。主要包括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
物質過程指的是人們做某事的一系列的身體活動。在這個過程當中,發起這個動作的參與者,稱之為動作者。也可能會有一個接受這個動作的參與者稱之為目標,有的時候也會出現環境這一因素。從物質過程的角度去分析一個句子,能夠明確地找到施動者和受動者,抓住句子的核心名詞,進而了解這個句子的核心內容。心理過程指的是像感覺、反應、認知這樣的心理過程。這個過程,經常有兩個參與者:感覺者與現象。從心理過程的角度去觀察一個句子,可以細致地察覺出人物的喜好、心理變化等來推測事件的進展,這一過程在敘事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關系過程指的是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或者指的是物體的本質、特點。關系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類型:歸屬型關系過程和識別型關系過程。
言語過程是人們用語言互相交流時的說話過程。言語過程包括講話者、受話者、講話內容。言語過程可以投射,這種投射過程經常以引用形式出現。行為過程是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它是處于物質過程和心理過程之間的,也就是說它既有物質過程的特點,又包括心理過程的特點。行為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行為者。但是有的時候也有另一個參與者范圍。存在關系表明物體的存在的過程。存在過程的標志性詞語“there”,并且存在過程只包括一個參與者存在物。
《賣火柴的小女孩》則是安徒生家喻戶曉的代表作之一。該篇童話有兩大突出特點,首先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縮影。他把自己的童年部分還原于小女孩的身上,所以可以從該篇童話總結出資本主義社會下貧困人民真實的悲慘生活。其次,該篇童話只有一個主人公,沒有依靠常見的語言對話因素來映射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故事發展脈絡,而卻通過主人公的動作描寫來帶動故事的發展進程,虛實結合,寫法創新,引人入勝。除此之外,大量細致的環境描寫也為整篇童話渲染了氛圍,烘托了主題。《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大量的人物動作描寫與環境描寫,在經驗純理功能中可以用物質過程與關系過程來解讀。不同的信息呈現有相對應的最佳的句式結構,按照此理論去分析,能夠快速且準確地理解語篇背后的深層含義。

環境描寫
《賣火柴的小女孩》文章開篇第一段,就是小女孩所處的環境描寫。“it was terribly cold and nearly dark on the last evening of the old year”。這句是關系過程,而且是歸屬型關系過程。其中it是載體,cold and dark是屬性,表明當時的天色漆黑,天氣寒冷。描寫環境一般都會采用關系過程,因為可以很直接地表現出環境的特點。但是作者也不乏利用物質過程代替關系過程去表現環境:“the snow was falling fast”,“the snow ”是動作者。這樣的處理,增加了環境的動態感,進而使文章的意境變得更加真實,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作者用這兩個過程處理當時的環境,充分地體現出環境的惡劣,更加能襯托出小女孩的悲慘的命運。環境描寫始終貫穿著全文,作者時而利用關系過程,時而利用物質過程去描述,時而動態,時而靜態。這樣對于環境描寫的處理方式使讀者始終都有親臨的感覺,為主題的襯托增加了有力的砝碼。
人物外貌描寫
“The head is bared, the naked feet are red and blue ”。小女孩光著頭,光著腳,腳被凍得又紅又青。“the feet”是載體,“red and blue ”是the feet的屬性。這一歸屬型關系過程充分體現出小女孩的頭與腳的特點。在如此寒冷的冬天里,頭上沒有戴圍巾,腳也裸露在外面,被凍得又紅又青。表明小女孩家境貧困,除夕之夜也要出來賣火柴,可見小女孩的悲慘而不公的命運。文章中對于人物外貌的描寫主要集中在關系過程上可以看出作者并不想耗費太多的筆墨在小女孩的外貌描寫上,最多也不過是運用了比喻手法:“she looked the picture of misery”。但這同樣也是關系過程(She 是載體,misery 是屬性)因此為了直截了當地表明小女孩的外貌特點,關系過程是作者的最佳選擇。
人物動作描寫
人物動作描寫主要凸顯在小女孩一根一根劃火柴的過程。既然描寫小女孩的動作,作者當然多數選擇的是物質過程(人們做某事的一系列身體活動)。“she draw it from the bundle and strike it against the wall”;“she rubbed another match on the wall”等等。動詞draw、strike、rub 都顯示出以上句子是物質過程。其中動作者都是小女孩,目標都是火柴,不同的是環境。小女孩其他的一些動作:roamed through、run across、crept along、stretch out her hand……都是小女孩做的動作,都是物質過程。可見物質過程主要應用在描寫人物動作的時候,當然通過上文的分析也得出,物質過程也可以用在環境描寫上。因此物質過程在記敘文中是出現頻率最高的。
人物心理描寫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人物對話是很少的,所以小女孩的心理描寫就尤為重要。與之相關的就是心理過程。隨著小女孩一根一根地點燃火柴,她出現了幻覺,看見了她的外婆和她想擁有的美好的事物。“She rubbed another match on the wall, and she could see into the room”; “‘someone is dying thought the little girl, for her grandmother”。在上面的兩個例子中,都是心理過程,其中小女孩都是感受者,現象不同。作者在文章的后期運用了大量的心理過程,主要是為了體現小女孩的心理變化,間接影射出她即將接近死亡,為后文情節的展開起到了鋪墊作用。心理過程最普遍存在于意識流小說中(主要展現人物的心理變化),但是在一般的記述文中,人物的心理描寫也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此,心理過程的運用彌足關鍵。

上文已經從四個角度淺析了經驗純理功能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應用,下表從整體的角度進行總結:
(詳見表1)
根據表1,可以得出:不同的過程在文章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文章的前兩段主要介紹背景與人物,所以大量運用了物質過程與關系過程,來展現小女孩所處環境的惡劣,為全文鋪下一個凄慘的基調。隨著故事的逐漸展開,小女孩的心理過程增加,暗示出小女孩的命運即將走向死亡。言語過程多是旁人的評論,從側面展現主題。這些過程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雖有輕重之分,但是無論是哪種過程,都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有效地展現了主題。而且各個過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倚靠的。每一個過程都需要其他過程的鋪墊與詮釋。可見,經驗純理功能在篇章分析中不僅是可應用的,而且會為其打開一個新的視角,使其更加完善。
(哈爾濱華德學院)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 長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 胡壯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 [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