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時期的瓷器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康熙中期以后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此對賞瓶屬黃地三彩類。
此對賞瓶從紋飾上看,纏枝龍紋分為兩個文化傳承部分。

龍對于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歷史來看,在當時掌權者都被成為九五至尊,以龍作為裝飾紋飾。每個年代龍的表現形式都各不相同,以最近的幾個朝代為例,元代龍紋:頭小、身軀長,形體常被繪作細脖、細腿、細爪和細尾,體態輕盈,區軀蟠舞,給人一種“昂首舉爪、遨游在天”的感覺。它的具體特征:光頭無發或腦脖處飄1-3綹長發;睫毛現象不明顯;上頜部少見有雙須;爪子以3趾、4趾居多,少量5趾;多鱗片紋。到了明代,明代龍紋:兇猛威武,胸前大多飾有曲折的綬帶,身披火焰紋,怒發沖冠,咆哮于海濤祥云之間,以示主宰權勢。
另一個大的部分就是纏枝紋了,全稱 “纏枝紋樣”,俗稱“纏枝花”,又名“萬壽藤”。因其結構連綿不斷,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慶。纏枝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于戰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云氣”,但它反復、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基本特征。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于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到了唐宋時,纏枝紋被廣泛用于工藝美術制品中。
此對黃地纏枝花卉雙龍紋賞瓶,具有它獨特的寓意,龍紋栩栩如生,纏枝紋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愿望。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成果的根本創造力,值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