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雄
摘要:火災調查工作是我國消防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可以讓消防單位對火災原因及損失及時掌握,還可為以后預防火災發生累積經驗。本文對火災調查工作現狀進行調查,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
關鍵詞:火災調查;工作現狀;改進措施
由于火災調查工作對于消防工作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開展火災調查工作時,要制定一系列的具體措施,保證火災調查工作能夠順利展開。但是就目前我國的火災調查工作現狀來看,還有很多問題。想要讓火災調查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就要變被動為主動,提高火災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一、我國目前火災調查工作的不足
(一)缺少火災調查工作的專業人員和組織
火災調查工作的時效性較強,并且對于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要求很高。設立相關的火災調查工作組織和有充足的專業調查人員,是保障火災調查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的消防單位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單位設立了專門進行火災調查的工作部門或是專業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的消防單位都沒有設立這一部門或是只有幾個兼職員工。隨著我國建筑群的增加,火災發生的頻率也逐漸增高,火災調查工作也逐漸增多,當前設立的機構和相關工作人員數量已經無法為火災調查工作的快速進行提供保障。缺少專業的火災調查工作人員和部門,已經對消防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提升造成了嚴重的阻礙,對于我國的消防工作建設造成了嚴重影響。
(二)火災調查相關法律建設不完善
雖然我國目前的火災調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進步,在具體的調查工作當中也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規范,但是由于火災調查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導致現有法律無法對火災調查工作進行有效支撐,在取證和調查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法律沒有涉及到的方面,火災調查工作相關法律建設不全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夠明確火災原因和責任重新認定的申請受理程序
當前,各個等級的消防單位在對于重新確認火災原因和在受理火災責任重新認定責任申請時,個別消防單位將收到重新認定申請書就視作是已經受理。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建設也并不是非常的健全,缺少相關的章程,對于重新受理的條件和再重新受理后需不需要重新為當事人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也沒有相關的詳細要求[1]。
2.火災責任的判定不合理
火災案件通常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具有復雜性和獨特性。比如說,在同一起火災事故當中,主要責任人也可能會有多種責任需要同時承擔,有可能是民事責任,還有可能是行政責任。當前的相關法規將火災責任劃分為四種,分別是:直接責任、間接責任、直接領導責任和領導責任,這種劃分方式并不是全面的,并且無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文件進行有效的銜接,導致火災責任主體所要承擔的責任和相應的處分分配不明確,導致責任劃分的意義無法實現。
3.沒有針對擁有縱火嫌疑的事故界定的明確規定
依據相關規章制度,在調查后發現擁有縱火嫌疑的火災事故,消防單位要將這樁事故的調查權力轉移給相關的刑偵機構進行調查。在具體的工作過程當中,缺少對于相關案件的判斷標準和具體的轉移章程,致使部分的調查員工無法對于火災性質進行明確的判定,讓一些工作人員認為具有縱火嫌疑的火災案件無法被移交到刑偵部門進行調查,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縱火犯猖獗的現象。
(三)一些火災原因調查工作人員缺少相關專業素養
這兩年,我國的火災原因調查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強化。但是還被很多的客觀因素所影響,當前還是有著一些工作人員缺少相關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以下這些現象體現了這一點:
1.不能按照規范記錄現場勘驗內容
現場的勘驗記錄要求現場調查的員工對于火災現場進行確實可靠的登記,這當中記錄的內容是對于火災性質判斷的主要輔助工具之一,也是對于火災發生原因分析和現場復原火災發生時情景的重要參考資料[2]。當前,很多的火災調查人員對于現場勘探記錄的填寫無法做到全面性和真實性,經常使用“大概”“差不多”等無法明確表示含義的詞匯,還有一些在沒有對火災現場進行充足分析時就直接給火災發生原因定下結論。還有一些的現場調查記錄和在現場調查發現的證據無法匹配,致使火災現場復原工作受阻,讓火災調查工作效率降低,大幅度地提升了重新進行火災調查原因和責任重新認定工作的可能性,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讓火災調查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下去。
2.對于物證的搜集和使用能力較差
對于火災痕跡證物的收集和使用能力是火災調查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于確定火災發生緣由和火災責任的確定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根據當前的實際工作現場看來,很多的工作人員不能夠遵守相應的調查規定和操作方式,讓對于現場的勘探變成了對于現場的破壞,經常出現一些關鍵證物在現場被破壞的現象。很多的調查工作人員在進行現場調查時,只重視對于目擊證人的問話,無視了對于能夠證實著火緣由和著火地點有關的具體物證的收集和留存,通常就只是對于火災現場隨意拍攝幾張相片敷衍了事,這導致對于火災產生的緣由確定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
3.只重視清查率
火災調查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確定火災發生原因、清點火災損失和判定火災責任主體。部分工作人員出于對自身的工作業績的考慮,對于火災原因盲目判定。在缺少相關物證的情況下,僅依靠自身的工作經驗進行判斷,很容易造成責任主體對于案件判定不滿,出現上訴情況。
4.出具的相關認定文件不規范
《火災原因認定書》和《火災責任認定書》是火災調查工作中時常需要為相關人員開除的相關證明,需要嚴格按照要求填寫并進行檢查。但是由于一部分工作人員的粗心大意,導致該文件簽發隨意,出現錯別字、用詞不專業,甚至還有的時候會出現對于同一場火災開出兩張內容不一的認定書。
(四)相關的火災調查設施配備不全面
在很多的火災調查工作中都需要借助相關的專業設備進行調查,對于證物進行科學檢測,來確認火災發生原因,通過科學證據來增加結果的可信程度。當前很多的消防部門的相關檢測設備并不完善,甚至是沒有;還有一些有相關設備,但是缺乏對于設備的維護管理,導致設備失去原本作用。在火災現場就只能依靠原始手段,致使當事人對于火災發生原因及責任判定的合理性產生懷疑。
(五)火災調查效率慢和火災損失的清算具有較大困難
目前,火災調查能力水平不足和火災頻發導致我國的火災發生原因調查速度較慢,清查力度不足的現象。根據相關調查顯示,部分地區的火災調查了僅占火災發生數量的10%不到,不能夠確定發生原因的占到20%。出現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當代社會人們的消防意識不斷增加,上訴案件不斷增多,為火災調查工作帶來了較大壓力;還有就是因為很多火災都是沒有人員傷亡和損失較少的案件,整個建檔的工作量非常大,缺少相關人員的投入,導致火災清查效率較低。
確定火災損失是火災調查工作的主要作用。在實際工作當中,經常出現損失人對于自己的財產損失進行虛假報告的現象。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當事人出于對自身保險賠償考慮,從而夸大損失;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當前對這一方面缺少相關的法律明確規定,從側面助長了虛報、瞞報等現象的出現[3]。現在,火災損失核定已經成為消防部門工作中的難題。
二、對于火災調查工作的改善意見
(一)保證火災調查機構和人員數量和質量
從火災調查工作來看,組織機構和人員數量是保證火災調查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只有根據當前工作的實際需求,對于相關工作所需要的人員數量進行認真梳理,才能夠合理地進行人員配置。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各個階級的消防單位建立全面的火災調查部門,對該部門的層級權利進行有效的劃分,讓該部門能夠高效的行使調查權利,加強組織權威性。并為該部門配備所需的工作人員,以保證火災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要定時地為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升其專業知識和技能,組織高素質及調查工作者進行現場調查,并且對現場勘探記錄和物證進行研究分析,最后形成一份全面可信的火災調查報告。所以,部門和人員的建設管理是火災調查工作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優化部門結構和人員配置,才能夠實現火災調查工作的意義。
(二)建設全面的法律法規
我們應該在相關法律當中,明確對于火災原因、火災責任主體的判定和損失核定的相關確認和受理要求。在技術層面對于火災案件進行判定條件進行規范,明確案件移交的條件,保證能夠將縱火案件快速移交。
依照相關的規章制度以及火災發生的真實原因對于火災的具體責任進行再次確認,確保相關責任人明確自身所要承擔的責任和對各種問題的懲罰方法,讓《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當中所規定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和專職的消防管理工作人員和各個等級和職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能夠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制定全國統一的火災現場調查勘探表,防止火災勘探時對于證物的搜集發生遺漏的現象,保證火災現場勘探記錄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從而能夠為火災現場復原和責任認定能夠提供證據支持,保證火災原因確認和責任主體確認的科學性,增加信服度[4]。
可以制定有關對于火災損失故意隱瞞或擴大損失上報或統計的稱法規定,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技術,開發一個對于火災損失核定的系統軟件。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火災損失核定時間,提升工作效率。
(三)為相關部門裝備完善的調查設備
完善火災調查設備,合理科學裝備能夠有效地將火災調查工作的速度和質量提升上來。各等級的消防單位都要加大有關調查裝備的資金投入,配備相關的設備,提高火災事件調查速度和質量。有關的科研部門,要加大對于火災調查儀器的研發,促進火災勘探工作的開展。
三、結語
火災調查工作的責任重大,想要讓火災調查工作不斷發展,就要不斷完善工作方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不斷地提升火災調查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胡學妮.探究火災調查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7,14(24):200-202.
[2]張小宏.王偉軒.論火災調查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J].武警學院學報,2007(08):56-58.
[3]喻嵩,王春俊.試論基層消防機構火災調查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企業導報,2012(06):246-247
[4]袁方.關于火災調查工作現狀分析及改進辦法的探討[J].科技傳播,2011(04):86-93.